基于体育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职体育教学研究
2013-07-18顾莉
顾 莉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104)
30多年来,高职体育教学一直在不断地创新与改良。从技能教学到健康体育再到终身体育,高职体育教学不仅要传授体育知识、增强学生体质,更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加强体育意识,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和能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职业技术应用人才的领地,教育应以能力为中心。体育教学要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出发,有针对性地强化各工作岗位所需的关键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造就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以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1.研究对象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
2.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利用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网等网站查阅了1994—2011年期间有关高职体育、体育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文献,并进行了分类,为本研究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同时,搜集并阅读与学校体育发展、体育教学相关的书籍和论文,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 访谈法
通过对多名学校体育领域、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教师进行访谈,并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
2.3 数理和逻辑法
对资料进行统计、归纳、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素养的概念
于智在分析、总结大多数专家学者对“体育素养”这一概念研究的基础上,将“体育素养”界定为: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
体育素养是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适应当前社会激烈的竞争和未来对素质人才需要所必需具备的个人品质的积淀。
3.2 职业能力的概念
职业能力即指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成功地进行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整合,其中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等。
随着“以学历求生存”向“以能力求生存”的转变,职业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社会需要就业人员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3.3 现行高职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
3.3.1 现行高职体育教学抑制了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
3.3.1.1 体育教学时间偏少
据统计,80%的高职院校每个班每周开设两节体育课,每节体育课的时间是45分钟;或一次体育课90分钟。学生能够用于练习的时间非常有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精力几乎都用于技能的教学,无暇注重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决定了体育行为,绝大多数人在课后不花时间或者花极少的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
3.3.1.2 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法没有突破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仍然以篮、排、足为主项,武术、健美操、交谊舞、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兼而有之。然而,这些项目已远远不能够满足当今大学生的需求。当下的大学生追求健康,强调个性,引领时尚,对新鲜事物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例如,高尔夫、搏击操、沙滩排球、野外生存等等,这些流行的、时尚的体育运动项目才更能吸引他们的参与。而这些项目在高职院校开展率非常低。
教师就教学方法这一问题,没有突破传统的观念束缚,过于注重“教改”,而没有从“学改”的角度去思考、改进。课上,教师主要采取传授式的教学,大量的时间花在讲解、示范等方面,强调身体活动和对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忽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介绍,弱化健康教育内容的灌输,缺少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培养,缺乏对学生智商、情商的培育,导致学生体育参与热情偏低,体育意识淡薄,体育文化知识匮乏,体育欣赏能力不高等现象的出现。
3.3.2 现行高职体育教学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现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往往只从单一的高等教育出发,而且主要是效仿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的模式。从根本上,忽略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没有体现职业性。在高职体育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围绕着某一项目或某一技术进行教学,学生被动地完成学校体育目标,机械地从事体育活动。这种教学没有针对学生的专业特色,进行相对应的体育方面的锻炼和知识教育,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学生对自身专业对体能的需要不明了,更不知道如何选用实用的锻炼方法去发展、提高职业技能所要求达到的身体素质;学生不清楚职业劳动过程中人体局部重复操作的负荷强度,更不知道其保健的方法,甚至以后会烙下职业病;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体育和职业道德;无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等。
3.4 高职体育教学创新
3.4.1 采取分班选项课的形式进行体育教学
3.4.1.1 根据专业特色或职业分类进行分班选项
目前,多数的高职院校已经采取了分班选项的教学形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完善。比如,在安排体育分班选项时普遍随机,采取全校文理科、不同专业的所有学生混合在一起选项的形式。而这种形式恰恰忽略了不同类型的职业对从业人员职业体能的需求也不同这一特点。我们把各职业岗位劳动(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态大致分为五大类:静态坐姿类、静态站姿类、流动变姿类、工场操作姿态类、特殊岗位姿态类。高职院校在安排体育选项课时,可按照专业或以职业劳动时主要身体姿态为划分标准的相似职业大类进行集中选项,这样会更加科学、更加有实效性。
3.4.1.2 针对职业特色确定选项内容
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选项课项目内容,一般按照当时任课教师的专项确定,选择一项内容进行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职业特点。未来的劳动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而且要具有较强的职业体能。在安排体育选项课项目时,应充分了解不同的职业岗位对职业体能的不同要求,针对专业类型、职业特点以及长期从事该职业对人体的影响,设置能发展职业体能和预防职业病的体育项目。只有针对职业特色确定选项内容,并传授相关的职业健康知识,才能更有的放矢地发挥高职体育课程对高职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根据以上两大原则,按照所学专业和职业特色需要将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见表1。
表1 不同专业职业特色的体育教学基本内容
3.4.2 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俱乐部模式进行教学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有三种:课外体育俱乐部模式、课内体育俱乐部模式、课内外相结合体育俱乐部模式。课外体育俱乐部模式作为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以拓展学校体育功能,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和行为为主要目标。课内体育俱乐部模式将现代教育理论融入到体育课堂,从思想、组织、形式、方法、评价上进行更新,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课内提倡开放性、自主性、自由性、随机性,学生的课堂学习完全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行为,教师只承担设计、辅导、检查等任务,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俱乐部模式是从培养人才的整体教育观出发,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化的能力为目标。
在课内采用体育俱乐部形式教学时,首先,教师应转变观念,不再以传授为主,而更注重引导。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乐学、活学、会学;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和定位体育,针对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紧紧围绕学生兴趣,结合职业特色,树立“重在参与”、“完成动作”、“体验成功”、“娱悦身心”、“掌握方法”、“了解用途”、“注重保健”、“学会预防”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产生兴趣爱好和行为动机,使学生知道动作的功能和方法,正确锻炼,加强预防。其次,学生可以有目的地自选活动小组;通过集体练习、分组演练、个人表演、小组讨论、角色互换、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等形式,互帮互助,使不同技术水平的同学都能获取快乐和体育能力的提高。
在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时,学生自发地、有规模地组织课余训练、游戏和比赛,担任组织者、志愿者、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等不同角色,提高学生实践参与的能力;组织专题讲座,共同观看体育赛事,丰富体育知识,增强欣赏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4.3 采取校内外一体化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存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特点,大量的实训和顶岗实习现象的出现,大大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进度和效果。为了弥补因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因素产生的校内体育教学课时不足的现状,应加强校内与校外的课程一体化设计,丰富校外体育锻炼的指导,将科学锻炼的方法与手段,与职业相关的运动技能学习、保健知识等资源通过先进的网络教学手段,从校内延伸至校外,形成“校内外一体化”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从学校体育到社会体育的衔接。
4.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重点突出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在对学生进行与未来职业特点相关的运动技能、职业体能素质、体育保健知识和社会化教育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大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造就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发展,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成为国家有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曹桂祥.试论职业导向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11).
[2]王建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新疆高职体育课程建设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1,(3).
[3]刘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15).
[4]马柏平,李晓春,李达.基于职业需要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6).
[5]吴忠义,高彩云.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30年回顾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