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暗手段撕开听证会的虚伪面目
2013-07-17
河北省栾城县4名业主参加规划局组织的小区内小学、幼儿园设计方案听证会,在代表100多位业主提了反对意见后,家里都出了停水、停电、玻璃被砸等状况,而其他业主家却都一切正常。他们认为,这是开发商及其所属的物业公司的打击报复。
利益冲突显而易见——业主们普遍不同意在现有的绿地上增建小学和幼儿园,而开发商却急着把这块空地利用起来。于是,就有了规划局组织的设计方案听证会,于是,就有了100多位业主的联名反对。骚扰和恐吓业主的,究竟是不是开发商和下属的物业公司,有待警方调查。更值得追问的是,业主们的利益相对方,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来解决争议?
事实上,反对建幼儿园和小学的业主们,也的确把听证会看成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们很认真,不仅选出了代表,而且征集了100多位业主按有手印的签名,但等待他们的,并不是听证会上的唇枪舌剑,反而是黑暗中的停水停电和砸窗砸车。
很明显,业主们的利益相对方,并不把听证会当回事。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恐怕还得从听证会自身来找——听证制度的初衷,是让争议双方有一个公开协商的平台,通过政府部门主持的听证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但在实践中,听证会却逐渐异化成了“谁有能耐谁就能把听证会变成遮羞布”,那些几乎无一例外开成听涨会的听证会,有几个是利益双方公平协商的结果?有几个不是强势一方通过控制听证会资料和听证代表等方式暗地里搞定的?长此以往,听证制度本身的公信力和约束性已经少得可怜,强势的利益一方不把听证会当回事儿成了常态,他们更热衷于通过种种见不得光的手段搞定反对者,只把听证会当成一个程序上的幌子。
听证会上反对者的无力乃至危险,来自弊端丛生的听证制度已经不被强势者当回事儿,来自听证会自身某种程度上的信誉破产。如何让反对者有力,如何让反对者免于恐惧,听证制度的变革和完善是根本,也只有听证会自身硬起来,争议才能在这个公开的平台上解决,而不是总被暗箱操作。
(摘自《重庆时报》 本文作者: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