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技术差距视角下的一个理论模型
2013-07-17宋勇超
宋勇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引言
积极有效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I)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经济和加强国际合作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FDI进入我国的步伐明显加快,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许多跨国公司都把中国作为对外投资的首选。近20年来我国一直是吸引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截止2010年底,我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1.12万亿美元,居于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FDI大量流入与我国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积极的投资激励措施和庞大的市场规模等一系列区位因素有关,在这些区位因素中,有些是初始形成的,更多的是后发优势打造。中国吸收外商投资额不断增加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着显著变化,但总体看来,制造业仍集中着超过一半的来华FDI。据统计,1997~2010年流入我国的外商投资额累计为8745亿美元,其中第一产业累计135亿美元,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中占1.5%;第二产业为5707亿美元,占比65.3%;第三产业累计金额为2904亿美元,占比33.2%。在制造业内部,通信设备、电器机械等高技术行业所占比重较大。从2001~2010年的累计金额来看,电子设备行业利用外资金额占制造业总额的18.1%;其次是电器机械及器材业,占比7.6%;化学原料及制品业占比7.1%(见图1)。FDI的行业特征与我国长期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资的政策有关,高技术行业集中了我国相当数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但这些外商直接投资是否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内外资企业技术上的差距有没有阻碍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图1 中国制造业FDI行业分布
一、相关文献综述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是指外资流入对东道国的经济效率和技术水平带来的积极影响,跨国公司通过对外投资内部化实现技术转移,这种转移给东道国带来的外部经济即技术溢出。Kokko将外资的技术溢出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跨国公司培养的员工和管理人员流动到内资企业,从而将投资母国的先进技术传播给东道国;(2)跨国公司通过将相关技术提供给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促进上下游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3)外资企业给东道国带来的各种竞争压力,使得内资企业更加充分地发挥现有技术效率或通过技术改进来提高产品竞争力。[1]理论上讲,FDI对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是显然成立的,国外大量实证研究也支持该结论。Globerman对1972年加拿大制造业的截面数据进行了研究,认为加拿大制造业的企业生产率同流入该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正相关,流入的FDI越多,制造业技术水平越高,FDI流入产生了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2]Kokko对墨西哥和乌拉圭两个国家制造业的研究结论认为外资技术溢出效应显著存在,但程度大小依赖于内资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1]Basant和Fikkert的研究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是东道国企业进行研发提高技术水平的一项重要补充,外资技术溢出效应是显著存在的。[3]Liu et al.通过考察1991~1995年英国制造业面板数据也发现FDI的流入显著提高了东道国的制造业生产率。[4]此外Dimelis和Louri对葡萄牙制造业的研究也证实了FDI溢出的存在。[5]但也有相关实证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例如Haddad和Harrison的研究认为外资企业进入最终导致了东道国企业竞争能力削弱,并认为这种结果是由于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差距过大引起的。[6]Djankov和Koekan也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在统计上是不明显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并不存在。[7]Aitken和Harrison对委内瑞拉的研究甚至认为本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负相关。[8]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国外学者在FDI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存在的问题上研究结论并不一致。
国内相关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且大多数研究结论认为FDI技术溢出效应是显著存在的。包群、赖明勇通过引入滞后模型实证分析了FDI对我国内资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证实了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认为我国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等因素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果具有促进作用,而国内市场竞争程度和内资企业的技术差异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不明显。[9]冼国明和严兵对1998~2003年专利申请及外资数据对FDI的溢出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FDI技术溢出呈现出显著的区域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及吸收能力对FDI溢出存在较大影响。[10]蒋殿春和张宇考察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并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和东道国产业特征对FDI溢出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他们发现FDI对相当一部分产业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但同时在某些行业产生了负溢出。[11]宋勇超、朱延福利用1995~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外商投资对中国制造业存在技术溢出,但FDI的技术溢出存在门限效应,不同程度的内外资技术差距对FDI溢出效应的作用是不同的。[12]另外一些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却不一致,如陈国宏等[13]、张海洋和刘海云[14]认为流入中国的FDI大多属于市场寻求型和资源寻求型,这些外商投资进入中国更多是为了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和占领东道国市场,对中国制造业引进先进技术无明显帮助。
纵观现有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尚有如下问题没有取得共识: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技术水平作用如何?如果FDI技术溢出效应确实存在,那么这种效应的发挥受何种因素的影响?如何建立一个基本的一般性分析框架?本文拟从东道国和投资母国技术差距入手,构建技术差距对FDI技术溢出影响的理论模型,探讨不同技术差距下FDI对东道国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根据不同效应结合当前我国现实提出若干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思路。
二、技术差距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的理论模型
(一)产品市场均衡
为简化分析,我们假设中间产品是同质的。于是上述生产函数可以重新表示成:
则第j种中间产品的边际产量为:
如果用Y的单位来衡量所有价格,就可以得到:
(2)式和(3)式意味着代表性厂商对第j种中间产品的需求为:
同时利用(1)式对Li求导数可以得到工资率:
(二)研发市场均衡
东道国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新的投入品:模仿或者创新。假设创造一种新的投入品的成本为η,通过模仿获得投入品的成本为ν。由于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的拉大将导致本国的模仿空间更宽广,因此模仿成本与技术差距呈反向关系;同时在FDI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技术差距越大意味着本国技术水平越低,Romer对技术增长的研究结论表明本国的创新成本将增加。[18]因此一个合理的假设是:
其中η为创新成本,ν为模仿成本,△A代表内外资技术差距。M、N、ξ和φ均为大于0的参数。
由于假设投入品价格以最终产品Y为单位来衡量,因此进行研发得到第j种中间产品获得的报酬现值为:
其中r为利率,可以证明均衡时利率为常数。
研发部门最大化每期报酬,将(4)式带入(8)式可得需要最大化的表达式:
(9)式中对Pj求导并使导数等于0可以得到:
将(10)式、(4)式代入(8)式可得:
其中Lr是创新部门的劳动力。
利用Vt=η可以得到进行创新的收益:
同理,进行模仿的收益为:
由rr=rc可以得到Lc/Lr=ν/η,因此如果研发部门总人数为L,那么可以得到:
其中Lr、Lc分别代表进行创新和模仿的人数。
(三)消费者均衡
假定消费者效用函数为不变替代弹性,即消费者效用函数为:
其中ct为t时期的消费,ρ为贴现率。
约束条件为:
r为均衡利率,g为技术增长率,k0为初始资本,这里我们假定人口增长率为0。
根据家庭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效用函数来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对于每个Ct求一阶导数为:
两边取对数
对时间求导数,得到:
即稳态时消费增长率:
将(12)式代入(21)式得到:
(四)技术差距对FDI技术溢出的作用
可以证明稳态时消费增长率与总产出增长率相同,因此经济增长率为:
将 η=M△A-ξ与 ν=N△Aφ代入(24)式并对△A求导数,可得:
三、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扩展Barro和Martin[17]的领导者-追随者模型,将外商投资部门包含至分析框架内,本文构建了技术差距对FDI溢出效应影响的理论模型。该模型的意义在于将为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及内外资技术差距在此效应中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在模型推导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外资企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提高了东道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即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存在的。
外商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主要有水平效应(Horizontal Effcet)和垂直效应(Vertical Effect)两种方式。[19]水平效应的三种渠道分别是:(1)经过跨国公司培训掌握了外商投资企业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的东道国工人流入内资企业,将使得本地企业人力积累增加;(2)外资企业进入东道国,与内资企业产生竞争,将迫使东道国企业采用更为有效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3)在外资企业示范作用下,国内企业采用新技术的速度增加,相应提高了内资企业的生产效率。垂直效应的发挥则表现在东道国中间产品供应商技术水平的提高:(1)为了满足跨国公司对中间产品的质量要求,东道国中间产品供应商需要向外资企业进行主动学习;(2)跨国公司为了获取中间产品上的便利,也会主动向东道国中间产品制造商提供生产和管理技术,促进东道国生产效率的提高;(3)下游企业利用跨国公司提供的质量更好或成本更低的中间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时也将获得技术水平上的提升。前两种效应可称为前向垂直效应,后一种称为后向垂直效应。[20]
FDI技术溢出效应受到东道国吸收能力的影响,其中内外资技术差距的影响至关重要。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太小则FDI给东道国企业带来的可模仿空间较小,对FDI技术溢出是不利的;而内外资技术差距过大虽然会给内资企业带来更大的模仿空间,但同时也意味着内资企业技术水平的积累性较差,因此技术差距过大同样不利于内资企业模仿和学习跨国公司先进技术。[1]在严格推导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命题2。
命题2:技术差距对FDI溢出效应的影响存在门限值,当内外资技术差距小于门限值时,技术差距扩大将促进FDI技术溢出;当内外资技术差距大于门限值时,技术差距扩大抑制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为此我们对引资政策中片面追求高技术的做法产生怀疑。内资企业自身技术水平是制定引资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命题2即强调了东道国自身技术水平在有效发挥FDI溢出效应中的重要意义。FDI对东道国企业的技术溢出是由双方相互作用决定的,只有在技术差距合理的情况下,跨国公司才能对内资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正如Cohen和Levinthal[21]指出的那样,生产技术具有很强的自我积累性与路径依赖特征,东道国较大的技术存量是学习跨国公司先进技术和吸收FDI技术溢出的前提。技术差距太大只会造成东道国缺乏相应学习能力,无法消化吸收FDI的技术溢出。
(二)对策建议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积极调整产业引资政策,引导FDI流向溢出效应更强的行业。整体上讲,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效应是有限的,[22]但是FDI通过技术溢出提高了内资企业的生产效率,间接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是显著的。因此应当更加注重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技术推动作用,充分吸收外资企业带来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提高内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不能单纯追求引进高技术产业,因为在内外资技术差距过大的情况下,FDI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会产生更明显的技术溢出,反而阻碍内资企业的吸收。在引进外资过程中,不但重数量,更应重质量,正确引导FDI流向内资企业吸收能力强的行业。在FDI技术溢出过程中,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与内外资技术差距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内外资技术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提高引进外资的技术水平对溢出效应的发挥是有利的;但当内外资技术差距扩大到一定水平以至于以内资企业现有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无法进行吸收时,外资技术水平的提高将阻碍溢出效应的发挥,甚至将国内投资挤出该行业。这一转折点即内外资技术差距的门限值,因此我国在着力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应当调整引进外资的产业政策,促进外资溢出的更好发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FDI技术溢出。在合理引进的基础上,还应当加强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增强对教育、科研等基础领域的投入并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密切联系,形成产学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以提升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避免由于内外资技术差距过大而引起国内企业难于吸收或缺乏追赶动力。自主创新是实现内资企业技术进步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在合理引进外资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内资的产业升级,推动内资企业的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本文理论模型已经证明,内外资的技术差距是影响FDI溢出的重要因素,国内企业吸收技术溢出的效率高低更多地取决于自身知识存量及吸收能力,只有那些具备一定吸收能力、拥有一定知识存量的内资企业才能将外资企业带来的技术溢出合理转化,变为自身可应用的知识。因此应当在鼓励高技术产业FDI进入的同时,加大对国内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方面的投资,促进内资企业的研发能力,培育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的融资市场,解决技术溢出瓶颈,更高效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3.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中东西部技术水平差距显著,因此应当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引导FDI流向合理的地区。对于内外资技术差距较大的行业应当引导外商投资流向东部地区,因为东部地区技术水平较中西部地区更高,对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溢出更易吸收。同时东部地区在今后的外资引进工作中应当从注重外资数量转向注重外资质量,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将最先进的技术引进国内。此外,应当采取相应措施激励外资企业同内资企业、科研机构进行研发方面的有益合作,为内外资产学研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相反,对于技术差距水平较小的行业,应当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流向中西部地区,以更好地利用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由于中西部地区还没有跨越获取外资溢出的技术效率门限值,因此在引进外资方面应当与当地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相结合,有选择地引进,不能盲目追求高技术产业而导致内资企业难于吸收、FDI挤出国内投资的现象。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当前主要任务在于加大科研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缩小内外资技术差距,为获取外资企业技术溢出创造良好条件。
[1]Ari Kokko.Technology,Market Characteristics,and spillover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4,(2):279-293.
[2]Steven Globerman.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 Efficiency Benefits in Canad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12):42-56.
[3]Basant Rakesh,Fikkert Brian.The Effects of R&D,Foreign Technology Purchase,an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pillovers on Productivity in Indian Firm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6,(2):187-199.
[4]Xiaming Liu,Siler Pamela,Chengqi Wang,YingqiWei.Productivity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UK Industry Level Panel Dat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0,(31):407-425.
[5]Sophia Dimelis,Helen Louri.Foreign Ownership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a Quartile Regression Analysis[J].Oxford Economic Papers,2002,(54):449-469.
[6]Haddad,Harrison.Are there Positive Spillovers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42):51-74.
[7]Djankov Hoekman.Foreign Investment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zech Enterprises[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8,(4):34-47.
[8]Aitken,Harrison.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J].Evidence from Venezuela,1999,(89):605-618.
[9]包群,赖明勇.FDI技术外溢的动态测算及原因解释[J].统计研究,2003,(6):33-38.
[10]冼国明,严兵.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J].世界经济,2005,(10):18-25.
[11]蒋殿春,张宇.经济转型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8,(7):26-38.
[12]宋勇超,朱延福.技术差距FDI溢出的门限效应研究——来自中国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2013,(3):30-35.
[13]陈国宏,郑绍濂,桑赓陶.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转移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0,(3):23-29.
[14]张海洋,刘海云.外资溢出效应与竞争效应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4,(3):76-81.
[15]Hsiao,Frank S T Hsiao,Mei-Chu W.FDI,Exports,and GDP in Eastand SoutheastAsia—PanelData versus Time—Series Causality Analyses[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6,(17):1082-1106.
[16]MingyongLai,HuaWang,Shujin Zhu.Double-edged Effects of the Technology Gap and Technology Spillovers:Evidence from the Chinese Industrial Sector[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9,(20):414-424.
[17]Robert J.Barro,Xavier SalaMartin.Economic Growth(Second Edition)[M].The MIT Press.2003.205.
[18]Romer Paul M.Growth Based on Increasing Returns Due to Specializ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56-62.
[19]Chen Edward.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o Developing Countries[C].UNCTAD:Transntional Corporations and World Development,1996.181-214.
[20]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2000,(12):29-36.
[21]Wesley Cohen,Daniel Levinthal.Absorptive Capabil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ly,1990,(35):128-152.
[22]高铁梅,康书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动态分析[J].世界经济,2006,(4):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