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论生态危机的深化及其启示——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2013-04-11张峰
张 峰
(上海海事大学 文理学院,上海 201306)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日趋严重。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等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列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生态问题进行了研究,生态问题的理论基础包括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生态价值理论、生态足迹理论、科斯定理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重要分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被越来越多地介绍到国内。在如本·阿格尔、威廉·莱斯、詹姆斯·奥康纳、大卫·佩伯等众多国外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中,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的研究倍受重视。福斯特系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的学生,现为美国俄勒冈州大学社会学教授、著名左翼期刊《每月评论》的撰稿人,在其《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马克思的生态学》、《生态断裂》等著作以及《生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态帝国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的生态学》、《财富的悖论:资本主义与生态破坏》等论文中,福斯特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系统地研究了马克思的生态理论,并研究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态问题的深化,从而形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体系。福斯特认为,目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利润的无止境追求,为了彻底解决生态危机,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福斯特的生态危机理论对于中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自由竞争时期的生态危机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西欧工业化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当时由于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人类利用资源和能源的能力大幅提高,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注意。例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及由这一矛盾所导致的经济危机,进而由经济危机引发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工业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矛盾虽然开始初步显现,但是生态矛盾的具体方面还未充分展示,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分析的重点是经济危机而不是生态危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创造出巨额社会财富的同时,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最近几十年,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作为生态问题研究的一个视角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福斯特挖掘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生态思想,并且把这些思想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相联系,从资本的逻辑、财富的悖论、新陈代谢断裂、消费异化等角度论述了资本主义与生态环境之间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不可调和的生态危机,从生态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福斯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从以下角度对自由竞争时期的生态危机进行了分析:
一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福斯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批判的出发点是建立在区别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基础上的。任何商品都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属性,商品的消费是商品通过其自然属性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过程。使用价值与人们对商品的物质需求相联系,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在自给自主的自然经济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水平的限制,人们生产能力低,没有多少剩余产品用来与别人进行交换,产品生产只是为了满足自身使用的需要,因此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即自然属性。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满足个人需要之后还有剩余,这就出现了商品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专业化使得商品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是为了进行交换,通过交换换回货币获得剩余价值,从而开始下一阶段的生产。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目的,而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必然首先要求商品能够卖出去。“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像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一定是商品所有者。”[2](P124)所以,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家关注的对象不再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如何能够更好地换回货币,并进一步把货币转化为资本,通过资本积累进行再生产。于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开始出现矛盾。商品的生产者获得商品的交换价值,但是无法得到使用价值。而消费者用交换价值去换回使用价值。生产的目的就由过去对使用价值的追求转变为对商品交换价值的追求。
二是罗德戴尔悖论与资本主义对自然的掠夺。福斯特挖掘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有关“罗德戴尔悖论”的论述,从而提出了“财富的悖论”概念,进而运用这一概念论述了资本主义对自然资源的浪费性的破坏。罗德戴尔是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著有《公共财富的本质和促进其增加的原因和方法的研究》(1804)一书。他分析了公共财富和私人财富之间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二者的矛盾。公共财富是人们共同占有的财富,公共财富靠使用价值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公共财富的特点是大量存在,如空气和水等,大家可以自由地非竞争、非排他地享用。而私人财富是建立在个人垄断性的占有物品的基础上的,私人财富具有稀缺性,私人物品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通过交换过程,私人财富为其所有者带来交换价值。“私人财富包括一切人的欲望所及、对其有用或令其愉快的东西;它具有一定的稀缺性。……稀缺性是使某种东西具有交换价值并增加私人财富的必要条件。”[3]
公共财富和私人财富是矛盾的,私人财富的增加会减少公共财富。例如,通过某种手段使公共财富私有化变成私人财富,并用于交换过程,会导致私人财富的增长,但是这会减少公共财富。罗德戴尔指出“公共财富和私人财富呈负相关,后者的增长往往会导致前者的减少”。[3]马克思把这种现象命名为“罗德戴尔悖论”。罗德戴尔提出,“一般地说,国民财富(使用价值)是随着个人财产(因交换价值的上升)的增加而减少;如果个人财产因交换价值的下降而减少,那么国民财富通常会相应地增加。”[4]
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一些人就是通过把公有财富私有化,减少了公共财富,增加了私人财富。福斯特认为马克思在任《莱茵报》编辑期间的文章《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就是讲的私人交换价值对公共财富的侵占。在林木盗窃法颁布之前,捡拾森林里的枯枝是人们自古以来的一项习惯性的权利,林木盗窃法的颁布把枯枝的产权变为私有,森林的所有者对枯枝拥有法定所有权,捡拾枯枝就成了非法行为,进而导致在当时监狱中的犯人大多是由于捡拾枯枝而被关押的农民。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是建立在掠夺公共资源的基础上的,有时甚至还存在着人为破坏大量物品以制造稀缺,从而抬高其价格的现象。“在植物特别繁盛的时期,荷兰殖民者靠焚烧‘香料’或出钱雇请当地人‘收集肉豆蔻树的幼花或绿叶’杀死这些植物。而在物资丰裕的年代,弗吉尼亚的烟草种植者通过制订法律,针对每一个在他们的土地上劳作的奴隶焚烧一定比例的烟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毁掉公共财富,增加短缺性。”[3]福斯特总结道,“罗德戴尔悖论”产生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反比例关系,它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特点体现在浪费和破坏社会的自然财富。福斯特把这种现象概括为“财富的悖论”。
三是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福斯特认为“资本逻辑”在分析生态危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获得剩余价值之后,为了保持其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它会不断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重新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进行再生产,从而使资本积累的规模越来越大,整个社会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由于这样的“资本逻辑”,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所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多,从而导致资本主义对自然的掠夺和对生态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在资本逻辑的作用之下,整个社会没有一种“刹车机制”,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直到出现生产过剩,发生经济危机,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但是危机过后,新一轮的浪费又重新开始,直到再次发生危机。
四是劳动的概念与新陈代谢断裂理论。福斯特认为马克思最突出的生态学贡献是他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新陈代谢来自于对德语“Stoffwechsel”一词的翻译,在中文版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资本论》翻译中,“Stoffwechsel”被翻译成“物质变换”或“新陈代谢”。这一概念最早在1962年由法兰克福学派的施密特(A.Schmidt)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首次进行了剖析。福斯特进一步挖掘提炼,并把它上升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核心命题”[5]的地位。受德国化学家尤斯蒂斯·冯·李比希的《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的启发,马克思把新陈代谢这一生物学的概念运用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分析之中。福斯特认为,马克思之所以能够把新陈代谢这一原本指代生物体内部的生物化学过程的概念用来分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关键在于马克思对于劳动概念的界定。在马克思的分析中,他把劳动过程定义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或新陈代谢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提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2](P201-202)按照马克思的劳动定义,劳动过程是人利用自然界的物质,通过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加工、生产出人类需要的商品,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过程,即劳动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或者说新陈代谢过程。正是通过对劳动概念的重新界定,马克思把新陈代谢这一概念引入到了人类的一切社会生产过程。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原本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过程,但是通过劳动的概念界定,马克思就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融为了一体,而中介则是人的劳动,通过劳动把人与自然联系在了一起。这说明:第一,人是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整个自然界有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就像生物机体内部的过程一样;第二,人不是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更不能战胜自然。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中,人与自然界之间是一种闭合的物质循环。人类种植作物,作物吸收土壤中的矿物质等养分,借助光合作用生产出人类需要的农产品。农产品经过人和家畜食用后被消化转化成为粪肥,粪肥经过发酵后变成有机肥。在农业社会,人们生活的地方与他们种植的农田相距不远,农民把有机肥当作肥料运回农田,粪肥中的养分回归土壤,这些养分可以重新供下一季作物生长吸收。由此可见,人与自然之间是一个闭合的物质循环。
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这就导致了人口在城市聚集,因此作物的种植地点和消费地点开始相分离。而农业生产也发生了变化,由一些大型的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农业企业进行农作物和畜牧生产。这些现化化的农业企业生产出大量农作物和畜产品,而消费者与生产者相距较远。当把粮食和肉类等运输到千百公里以外人口不断聚集的新城市工业中心时,这些农产品在消费后形成的排泄物最终不是返还到土壤之中,而是留在城市造成了污染。这样,资本掠夺了土地的营养,如氮、磷、钾等。“大土地所有者使农业人口减少到一个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而同他们相对立,又造成一个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的工业人口。由此产生了各种条件,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联系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而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6]由于资本逻辑的作用,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也受到这一规律的制约,农业企业为了不断地获得剩余价值,必然不停地进行农业生产,这样就会不断地掠夺土地的资源,从而使土壤中的化学元素的缺口越来越大。由于城市和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人与土壤之间的新陈代谢出现了一种不可修复的断裂,这种断裂导致了土壤中的养分不断地减少,造成了土壤的贫瘠。为了维持作物的正常生长,就必须补充土壤中的化学元素,于是人们被迫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
人工合成的化肥具有多种负面的效应。一是化肥生产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的污染。化肥在合成过程中会由于提炼矿物质而造成水体污染,一些化学元素原本都是蕴藏在矿石中的,开采和提炼这些元素会造成生态问题,如山体和植被受到损害、在提炼过程中会形成废水废气污染空气和水。二是化肥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板结。在施用有机肥的情况下,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动物和微生物,这些动物和微生物可以帮助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的呼吸,而大量施用化肥可能直接杀死这些有益生物,从而造成土壤板结,影响作物生长。三是化肥会影响地下水,危害人体健康。施用化肥后,这些化肥并不能被作物全部吸收,大量的化学元素渗透进土壤会污染土壤与地下水,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垄断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
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后,资本逻辑仍然起作用,资本为了榨取剩余价值仍然会不断地积累和扩张。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新的形式。福斯特深化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对这一新的形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消费异化,即人们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怎样把由于生产能力过剩而生产出来的多余的产品消费掉。其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广告、过度包装等促销手段的发展;二是奢侈品的生产与销售;三是完全浪费性的生产的发展;四是有害物品的使用。这些消费方式背离了消费的本来目的,导致了消费异化。
一是广告等促销手段的发展。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时,由于市场上只有少数的商品生产者,商品价格的提高或降低会对其销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其价格抬高,会没有消费者愿意购买其产品。而如果某商品价格降低,其销量将大幅度提高,其他垄断者不会坐视不管,也会跟进降低其价格,从而会导致恶性竞争。因此,理性的垄断者会相互串谋,建立价格联盟。这也就是说,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价格竞争在竞争中已经居于次要地位,垄断企业会选择价格竞争以外的其他方式进行竞争。于是,促销成为生产者吸引消费者、实现商品交换价值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商家通过广告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商品的广告费用大幅度增加,从而提高了商品的总成本,而这些成本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无关。另一方面,生产者极力通过改善商品的包装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以便更多、更快地销售商品。“价格竞争作为吸引公众惠顾的手段在作用上已经大为降低,并屈从于促进销售的新方式:广告,产品形状和包装的多样化,人为的商品陈列,模型改变,信贷计划发,如此等等。”[7]广告和包装促进了产品的销售,却无端地增加了商品的生产成本,这些成本最后只能转嫁给消费者。由于这些生产成本脱离了消费的本来目的,进行这些促销活动耗费的大量资源和能源实际是严重的浪费。
二是炫耀性消费的发展。福斯特认为在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者为了解决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还鼓励人们进行炫耀性的消费,通过激发人们攀比、妒忌的心理,刺激人们进行奢侈品消费。“为了有效地增进消费者的荣誉,就必须从事于奢侈的、非必要的事物的消费。要博取好名声,就不能免于浪费……这里之所以称为浪费,是因为这种消费从整体来说,并无益于人类生活或人类幸福,而不是因为从实行这种消费的各个消费者的立场来说这是浪费或精力的误用。”[8]奢侈品的炫耀性消费由于脱离了商品的真实使用价值,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三是完全浪费性的生产的发展。生产的商品无非有三种方式消费:一是消费掉;二是投资;三是浪费掉。消费由于要求增加工人的工资和减少资本家的资本积累而受到限制;投资由于受到社会消费能力的增长而受到限制;浪费则是重要的解决生产过剩的方式。包含促销手段的商品生产虽然无端地增加了商品的生产成本,造成了一些浪费,但在这些商品生产过程中还有一部分是消费者追求的使用价值。而另外一些生产则完全与人们对使用价值的追求无关,是完全的浪费性的生产,如军事工业的生产、各国之间的军事竞赛。
四是有害商品的生产。虽然一些商品的消费是有害的,但是由于资本逻辑的作用,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仍然会有人大量生产这些危害人体健康的产品。这些商品的消费给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例如,一些商品是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物,会产生致癌的、引起突变和畸形的物质,这些物品的生产会给生产者带来大量的利润,但是这些化学物质一旦生产出来后是不可毁灭、不可降解的,如果焚烧它们会释放出二恶英和其他致命的有害物质,如果不焚烧它们又难于降解,会堆积如山。在资本逻辑下,出于对利润的追求,人们会不顾生产可能带来的危害而加大马力扩大生产,从而给环境带来危害。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变得不再重要,生产最重要的目的是把商品销售出去,并获取利润。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方的主要问题不再是生产的效率,而是需求市场的产生。垄断资本主义的首要问题是由于不断的生产扩张而产生的巨大生产剩余的吸收利用问题。经济越来越依赖于浪费以促进市场的发展,浪费成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试图通过关注人口、消费、技术来解决环境问题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失败,因为真正的问题是由于资本逻辑而导致的不断扩大的资本积累本身。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体现。
三、生态帝国主义理论
福斯特还深化了生态帝国主义的概念,并用来说明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剥夺。福斯特借用阿尔弗雷德·克劳斯比(Alfred Crosb)生态帝国主义的概念从生态圈文化、新陈代谢断裂、生态债务等方面进一步批判了帝国主义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剥削。
一是第三世界国家对帝国主义国家的生态依附。福斯特运用生物圈文化的概念分析了第三世界国家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依附。在殖民时代,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采取了赤裸裸的剥夺方式,他们在殖民地国家直接开采矿物,利用资源和能源。“随着15世纪末资本主义的崛起和全球殖民时代的到来,一种规模更大、破坏力更强的生物圈文化出现了,当代次方世界经济从周边地区掠取资源,运往世界积累的中心,从而加快了利用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和资源的速度。”[9]二战后,虽然旧的殖民体系瓦解了,但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压低原材料价格的方式继续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剥削,从而导致了第三世界国家对帝国主义国家的继续依附。
二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新陈代谢断裂”。“第一艘装载着秘鲁鸟粪的船只在1835年抵达利物浦;到1841年共进口了1700吨,而到1847年则进口了220000吨。”[10]发达国家通过从发展中国家进口鸟粪等有机肥料,导致这些化学元素不能回归发展中国家的土壤,形成了发展中国家的新陈代谢断裂。由于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农业发展水平高,生态断裂现象严重,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进口有机肥,把本来没有进行工业化从而可以形成闭合循环的新陈代谢强制地撕开了一个口子,从而使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系统出现断裂。
三是生态债务理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国之间的投资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发达国家纷纷把一些落后淘汰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一方面使发达国家本身避免了工业生产导致的环境污染,使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却使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工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污染。福斯特借用“生态债务”这一概念来表达生态帝国主义对落后国家的资源掠夺和过度剥削产生的结果。[11]福斯特提出:北方工业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所欠的债务是对资源的掠夺、环境的破坏以及排放废物(如温室气体)而免费占据生态空间等造成的。发达国家仅占大约25%的世界人口,却消费了75%的全球能源。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破坏了大气、海洋的环境。发达国家把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成了“污染产业的避难所”。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破坏,从而给发展中国家欠下了巨额的生态债务。
总之,福斯特认为帝国主义国家“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并且改变各个国家所依赖的整个生态系统;与攫取和转移资源相联系的大量的人口和劳动力流动;制造和利用欠发达社会的生态脆性来强化帝国主义的控制;向外围国家倾倒生态垃圾等;形成了体现资本主义与环境关系的新陈代谢断裂,并限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2]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真正原因正是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正是生态帝国主义使得生态危机在全球蔓延,全球生态环境正在迅速恶化。而造成生态帝国主义的根源仍然在于资本主义对利润无止境的追逐。
四、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
福斯特认为,马克思在区别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对交换价值、利润的无止境追逐。资本主义在追求个人财富的过程中破坏越来越多的公共财富,如空气、水、土地、生态系统、物种等等。它把消费变成了积累的附属物。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体制对利润的追求。这种破坏就像“永动机”一样无法停止下来,除非有外力的强迫制止。“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真正和谐的关系的最大障碍就是资本主义制度。资本的本性是与自然根本对立的,只要资本的逻辑在这一世界上还畅通无阻,那么人类要走出生态危机就是一句空话。”[12]人类要想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只有摒弃资本主义制度,废除私有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主义社会。单靠技术路线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改造这种社会生产关系。这种社会的支配力量不是追逐利润而是满足人民的真正需要和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9]
在福斯特看来,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最主要的定义在于:它是一个联合起来的生产者以理性的方式管理人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同时消耗最少的能量的社会。与此同时,他认为没有任何人,即使所有的国家,全世界所有人加在一起,也不能占有世界。人们需要像一个好的家长对待自己的家庭成员一样维护这个地球,在使用地球资源和能源的同时保护好地球,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从一个较高级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6]由此可见,福斯特的生态经济学批判要求:人类需要的不是资本主义发展下的断裂,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闭合的新陈代谢循环。
总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逻辑导致资本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剩余价值,为了剩余价值,资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它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生产无用产品,从而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循环。由于这种资本逻辑机制,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就必然导致生态危机日趋激烈。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所得归为公有,避免盲目的追求利润和剩余价值,才能更好地把人们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保护环境、利用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闭合循环,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
五、福斯特生态危机思想的启示
福斯特论证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日益深化的生态危机,提出了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打破生态危机日益深化的“永动机”。他的生态危机思想对于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当今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环境日益遭到破坏,资源日益稀缺,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关系,发展循环经济。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断裂的问题在中国也非常严重。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生产的农产品经过长距离运输到城市供市民消费,远离了原来的所在地。这样一方面造成了原来所在地的土壤中化学元素由于被作物吸收而日益减少,另一方面这些农产品被消费后无法回归农田,造成了使用地的污染。由于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减少,为了维护作物的正常生长,就需要施用化肥,而化肥使用会造成土壤板结并污染地下水。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不仅会杀死虫鸟,而且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近年来,中国出现的一些“癌症村”就是由于化肥、农药的不当与过量使用污染了水体等所致。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循环工业,促进物质的循环利用;进行垃圾分类处理、无害化处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节约能源和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闭合的再循环。
二要合理消费,防止消费异化。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一些人开始追求奢侈消费。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许多人花重金在国外购买奢侈品,而中国的外汇大多数是用低附加值的资源消耗型产品换来的。这显然是一种不等价的生态交换。与此同时,由于一些产品生产过剩,消费品的过度包装也越来越严重,如月饼等包装的价值远远高于商品本身的价值。人们在消费完这些商品后,大多将包装盒抛弃,生产这些包装耗费的大量资源就白白浪费了。因此,我国应在舆论方面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消费的妒忌、攀比,避免对奢侈品尤其是国外进口奢侈品的盲目追求;制定法律法规约束商家的过度包装行为;避免有害的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
三要建立外资引入门槛,防止生态殖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全球化进程。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避免西方富裕国家的生态殖民是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近年来,中国经济虽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一些发达国家也乘机把一些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多的生产转移到了中国,对空气、水等造成了严重污染,致使中国很多城市PM2.5严重超标、很多地方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严重超标。另外,中国一些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些资源和能源面临短缺的困局。因此,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切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必须有条件地引进外资,包括加强对引进外资和出口产品的生态评估,避免引入西方国家环境污染重、面临淘汰的项目;防止西方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对中国进行生态殖民,阻断西方国家向中国出口垃圾而导致的生态危害。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0.
[2]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财富的悖论:资本主义与生态破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2):89-96.
[4]马克思.哲学的贫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26.
[5]康瑞华.批判、构建、启示——福斯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61.
[6]马克思.资本论(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18-919.
[7]保罗·巴兰.保罗·斯威齐.垄断资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113.
[8]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78-79.
[9]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78.
[10]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M].刘仁胜,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7.
[11]陈永森.福斯特对生态帝国主义的批判及其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2010,(1):152-156.
[12]陈学明.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能摆脱生态危机吗[J].国外社会科学,201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