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激发民众创造活力实施文化强国战略

2013-07-15李湘云

改革与开放 2013年11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大众文化活力

李湘云

所谓文化,是一种时间的沉淀、过程的积累、习惯了的行为。文化的发生源在民众的情感之中,文化的灵感在民众的大脑中,文化的表现最早也是在民众的习惯之中。也就是说,文化积聚在每一个个体的成长空间,而不是正式组织的号召和组织之中。因此,十八大报告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其“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新局面”,“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种对文化活力与民众关系的强调,表现了党中央对社会文化建设和文化产品创造主体的认知在悄然发生变化,也表现出了党在文化建设问题上的高度自觉和自信。

出自民众的原始大众文化可能存在一些非高雅甚至是去主流的东西,但是不能因此否认民众个体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创造地位,否认当下中国的文化成就主要得益于民众文化需求的自然性、文化行为的习惯性和文化创造的自发性这一事实。另外,正因为文化是自我情绪和习惯的表达,民众自然成为文化产品的主要消费者,相同的情感共鸣和共同的家园记忆使民众文化产品容易突破地域和时空而成为永恒的需求。如上世纪90年代,《中华民谣》、《同桌的你》、《纤夫的爱》等歌曲的流行,今天城市里民间庙会活动的复兴、古朴茶馆里听说书的人气聚集、人们对舌尖上中国的追逐、商人和文人们共同对紫砂茶壶文化的热情等,都是极好的证明。英语中“大众文化”一词(mass culture)是指一种商业文化,也就是说,文化产品商业化的第一要素是大众性和民间性的,失去大众性只有思想性和政治性的作品,不论再怎么深刻也很难对社会发生大面积的影响,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市场和竞争给人们带来高度紧张和压抑感的时代。

民众既是文化的消费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因此,在激发民众文化创造力过程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发挥引导和扶持作用,而不是成为“首席设计师”。

一、构建鼓励民众文化创造的政策环境

十八大报告中 “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等表述,表明文化创造必须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政策的制定上打破现有的束缚文化创造活力的体制和机制框框,对过去文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认真分析,找准症结所在,打破思维定式,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政策措施和推进办法,在加强文化思想、新闻舆论管理控制与开放民间创作、活跃大众文化之间找好平衡点。

同时,工业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大众文化打破了以往少数贵族垄断文化的状况,使文化活动具有了民主性、平民性、大众性,成为大众自己的文化;而后工业化的重要表现必然是大众文化打破政治垄断文化的状况,因为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是一种高度民主和自由的精神活动,它与过多的干预、机械的强制不能相容,这是艺术生产的规律,此规律已经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英美国家得到验证,不论是麦克尔·杰克逊,还是创作《哈里·波特》的罗琳,他们的创作都是以个体的和大众为主要特点的,而他们巨大的财富收益正是文化商业化的自然回报。没有文化部的美国文化水平却远远走在世界前列,其“无为而治”的启示,就是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在政策环境的设计上更科学、更开放、更能体现创新开拓的精神,使一切文化政策有益于激发蕴含在人民大众中的创新活力,实现文化发展的突破。

二、注重民间文化人才的培养

大众文化的人才在民间且具有很大的创造活力,但原始大众文化产品往往表现出对人类深沉情感和精神的拒绝,缺少文化的厚重感和人生分量,现代大众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不论是原始还是现代大众文化,稍有不慎就有浅薄化和庸俗化之嫌,于是有意识地就地培养民间文化人才变得十分紧迫。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就是党对民间文化人才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自觉认知。必须要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对培育大众文化人才的体系进行研究。

文化创造活动离不开人,文化创造的水平必然与人的综合素质相伴随。培育大师、名人等人才,首要任务是提高民间文化持有人的知识水平。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这种文化业态就是文化与科技、金融、环境、旅游、创意等领域的融合,是一种“易拉罐装米酒”模式。它要求文化人才必须既要有文化素质又要有科学素质,既熟悉文化资源又要掌握科技和经济发展规律。另外,大众文化具有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品格,大众文化人才也必须在具备文化才艺的基础上拥有市场经济的头脑,懂得将自己所掌握的“无价之宝”变成有价的财富,这样才能保证文化产品创作的积极性和可能性。集文化资源、知识水平、经济运作能力等于一身的大众文化人才目前虽然比较稀缺,但至少为城市培养文化人才提出了方向和要求。

三、进行民间文化资源的集聚和整合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意味着无论是国家还是城市,文化力需要集聚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益。民间和大众文化的特点是地方性、特色性、分散性和自我性,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对此进行收集整合。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或多或少地存有民间文化产品和艺术人才,或分散于村镇,或存在于古街古巷,或活跃于霓虹灯下的文化休闲广场,而其所表现的精神内涵一般说来不外乎赏善罚恶、浪子回头、好人历尽磨难终成善果等,这些精神绝大多数是积极的、反映城市主题的,更重要的是这些精神都是当下社会所缺乏且民众情感又最需要的。各地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将民间文化创造力和文化产品科学而有效地整合,让城市文化的源、脉、品合力发挥作用,在集聚和整合大众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制造一种新的文化价值。

而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文化创意人才和团队,引领大众的文化创造。在其现有的现代化水平基础上,培育对大众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使其兼具研究和应用的复合素质。引导他们在对大众文化有着深刻了解的基础上,科学地整合、包装民间大众文化产品,使原始大众文化的浅显娱乐化与现代人通俗而深度的欣赏模式相结合,创造出既适应市场、适合民众又能使政治满意的文化作品,以有品位又有市场的文化产品,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发挥巨大的文化创造力和贡献力。

(作者单位:中共无锡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大众文化活力
活力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改制增添活力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贾平凹民间文化意识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