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2013-07-15郭中华

改革与开放 2013年11期
关键词:旅游业江苏旅游

郭中华

产业兴,则经济兴。旅游业是龙头产业、富民产业、生命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辐射性。江苏旅游资源丰富,对外交流合作密切,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正在向旅游强省迈进。

目前,江苏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5个;旅游度假区2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4家;国家A级景区483家,其中5A级景区14家;星级饭店913家,其中五星级66家,四星级193家。2012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4.68亿人次,完成旅游投资突破1000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6500亿元,无论是规模,还是综合实力都位居全国前列。

但透过江苏旅游业的“火热”,业内人士感受更多的则是江苏旅游企业的“乏力”。这种“乏力”直接导致全省旅游产业集中度低,发展不够均衡,经营利润不高,旅游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份额不大,影响有限。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迄今还没有一家旅游企业的资产或收入过百亿,在全国500强、全省100强排行榜中更是难觅踪影。

如此“大而不强”的市场格局让人忧虑,尤其是随着国内旅游市场对外开放速度的加快,没有龙头企业,江苏旅游业将很难应对国内外旅游巨头的冲击。

业界担心,目前整个旅游市场正在洗牌,若不加快发展,待牌局已定,以江苏旅游企业现有的规模和资产质量,就更难有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旅游业被认为是经济复苏的先导产业,全国许多省市都在卯足干劲发展旅游,其政策之密、手笔之大、动作之快令人目不暇接。

调查发现,与全省经济社会的总体水平相比,江苏旅游企业的发展仍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旅游企业的经营规模不大,市场影响力弱,综合竞争力不强;基本上是属地化经营,市场创新能力弱,缺少知名品牌;资本化程度低,上市公司少,融资渠道单一,发展易受局限;国有资本占据主体地位,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实力偏弱;旅游专业人才匮乏,产业基础薄弱,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转变观念,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民生

旅游兴,则经济强,民生旺。相关研究显示,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旅游业与周边产业的收益比可以达到1:4.3,能够带动交通、餐饮、购物等多行业经济的增长。

江苏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少,环境容量小。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相对兄弟省份更加迫切、更加现实。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施,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高、调优、调轻、调强的倒逼机制已日渐形成。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具有消耗资源低、环境污染少、综合效益高等特点,是天然的绿色产业和优质产业。同时,旅游业还是城乡就业的吸纳器和保障改善民生的助推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江苏沿海开发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必将为我省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广阔空间,可以说,我省旅游业正迎来新的发展黄金期。

但处在黄金期并不代表就一定有好的收成,与工业、外贸、文化等领域频出大企业、大集团不同,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对于发展旅游业总是隔靴搔痒、不温不火。其实,说到底还是观念问题。江苏旅游业的发展,首先要在观念上转变:

一是把抓旅游业提升到抓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对外开放、文化建设、城市运营、环境保护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

二是不能就旅游论旅游,必须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的观念;

三是需要发挥旅游部门的作用,但只靠旅游部门抓肯定上不去,要像抓工业大项目一样抓旅游,只有形成一把手抓,抓一把手,才能构筑全省一盘棋的大旅游发展格局。

合力突围,资源整合下活一盘棋

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多要素组合,决定了旅游产业链结构复杂、行业部门跨度大的特点,也决定了只有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完整的旅游产品才能形成,旅游者的各种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国内外的大量事实表明:依据自愿平等、互惠互利、鼓励竞争和稳定联合的原则,采取以市场力量为主,结合一定的行政力量进行旅游资源整合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

与垄断性的资源行业不同,由于进入门槛低,几乎大部分行业和部门都涉足或曾经涉足过旅游的相关产业,并以旅游企业集团的形式直接进入旅游市场。但由于专业化经营、赢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加之行政区划的条块管理方式,行业、区域之间缺乏协同规划,导致整个产业处于低端的无序竞争。

没有整合,就没有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优势,就没有竞争力,也就没有大的发展,这是一条内在的逻辑关系。只有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并从市场走势、发展潜力等宏观面上与竞争对手、合作伙伴、政策、自然等外部资源进行全面整合,相互呼应,相互依托,才能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内在质量,带动整体持续发展。

事实上,旅游业的发展终究还是要靠市场主体去实施,企业如果规模小,不仅吸引不了高层次的人才,还缺乏足够的资源整合能力。旅游业寄存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依附于社会及各行各业,政府应加快整合社会分散的旅游存量资源,将政府主导的旅游资源整合与培育大的旅游市场主体结合起来,突破所有制的束缚,引导和鼓励有条件、有潜力、有基础的企业加快发展,并将其纳入政策性企业的范围予以帮助和扶持。

在当前形势下,尤其要引导和帮扶江苏本土旅游企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其渗透高利润产业,通过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扩大资本积累,提高抗风险能力,进而培育覆盖整个产业链的综合性旅游骨干大企业,塑造江苏旅游知名品牌。同时,出台政策措施,积极吸引国际资金、社会资本进入旅游行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资产重组等方式参与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

顺势谋变,转型发力方能逆势飞扬

旅游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面对全省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实现江苏旅游业的异军突起,我省旅游企业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抓住时机加速转型:

其一,大力推动旅游企业集团化进程。

我省旅游企业实行集团化经营是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也是江苏旅游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只有使我省的旅游企业集团有实力、有地位、有影响,旅游业才能真正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旅游行业的特性决定了政府这只“无形的手”需要发挥市场和行政两股力量,运用政策、法律等杠杆手段引导企业进行科学化、市场化、专业化的重组联合,以优势产业链和优势产品为主线,加快上下游企业重组,拉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化的集团经营。

在重组模式上,可以依托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发挥其龙头和母体功能,通过资产无偿划拨、廉价转让或授权经营等方式进行整合。在必要时,可以对核心集团本身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造,并在条件成熟时实现整体上市。对于社会上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旅游小企业,大型企业集团也可以利用品牌效应、管理经验、信息化优势等无形资产进行盘活,并通过兼并、控股、置权等方式扩大自身经营规模。

其二,着力培育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日益开放的市场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省旅游企业集团只有培育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旅游业的背后是经济持续发展和高端消费需求的日益频繁。旅游业的高速发展,需要新型旅游目的地,需要良好的人文自然环境。旅游企业除了顺势而为以外,还应该主动加强对政策与市场环境的分析和研究,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再以旅游业带动教育产业、科技研发产业等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努力形成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新型产业结构。

从资本角度来看,要重点推动产品与资本两条腿“走出去”,在加速推进产业重组的同时,创新资本运营,大幅提升资本实力、市场空间和经营规模,努力把市场做深、做透,实现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由分散发展向集中发展跨越。

其三,充分挖掘旅游经济附加值。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是关联度很高的产业。随着绿色、生态、人文等概念的日益普及,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江苏有着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和人文、科教、体育优势,将旅游发展与农事活动、自然风光、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带来的不仅仅是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这或许可以为江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一种新的思路和注脚。

以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联姻为例,可以使传统的旅游业在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基础上,增加种植、养殖、加工等要素;而生态农业的发展更兼有拓宽农业的食物营养、就业增收、生态保障、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二者结合能有效地融合第一和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产供销、贸工农、科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特别是苏北和苏中地区,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生态体验、文化创意、精细农业等零污染的绿色旅游产业,不仅切合自身发展实际,还可以为江苏的现代化提供产业支撑。

此外,江苏旅游业尤其要围绕“文化江苏”多做文章,促使旅游文化向文化旅游转变,让文化产业的提升与旅游产业的发展齐头并进,进而提升旅游业的深层内涵和经济附加值,使旅游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谱写“美好江苏”的重要篇章。

(作者单位:金陵饭店集团公司,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 )

猜你喜欢

旅游业江苏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旅游业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