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2013-07-10邓重柳

卷宗 2013年8期
关键词:实训基地建设理实一体化高职院校

摘要: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探索,闸明了实训基地建设应具有的功能与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

1 现状分析

目前,以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根本任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虽然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人才质重还达不到企业要求,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研究表明,实训基地建设现状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相适应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1.1 实践教学环节弱化

高职教育强调知识应用与技能培养相结合,重在技能培养。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办学观念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专业教学很大程度上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没有从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能力本位转变。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脱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离,实践教学环节弱化。如数控技木专业,数控编程与加工专业课程没有把理论和实训融为一体,理论授课和实训教学分开进行,且实训课时严重不足,实训内容浅化。

1.2 实训基地建设缺乏科学性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理念不先进,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没有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角度,对就业岗位(群)能力需求方面去考虑,在建设实训基地时,较多地考虑建筑、设施、设备等硬件因素,软件条件跟不上。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考虑较少,功能不配套,布局不合理及缺乏企业生产环境因素,实训基地职场氛围不浓,实训教学环境与就业岗位生产环境形成较大反差。

1.3 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薄弱

由于高职院校是近年来发展壮大起来的,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比较缺乏。尤其是数控技术专业发展迅速,大多数专业教师来源于高等院校毕业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专业技能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尤其是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加上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无足够时间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成为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不能适应“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化等先进的职业教学模式的要求。

1.4 实训基地机构不健全

由于长期以来对实训教学不够重视,不少高职院校没有成立独立的实训管理机构,仍然隶属于教学行政部门。使实训教学模式仍然摆脱不了理论教学的阴影,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训管理、教学计划、质量评估、教师考核等体系。使实训教学管理不到住,教学组织、安排处于徘迥状态。无固定的实训教材,教学内容无章可循,技能难度得不到深入,影响到教学质量提高。

2 实践探索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而实训基地是高质量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场所。因此,高职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紧密联系企业,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以便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分硬件和软件两部份,主要包括厂房、设备、环境、管理制度及师资队伍建设。

2.1 改革课程体系

打破以往将专业主干课程理论和实践环节分离的现状,按照职业岗位(群)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开发出课程模块,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做合一,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保证实践课时数不少于一半。如数控技术专业的编程与加工课程,将理论与实践作为一门课程体系,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实结合、工学交替”原则,将整门课程开发成若干个教学模块,所有教学模块自始至终在实训基地完成。

2.2 建设模式

1、满足基本技能训练要求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个顶尖级的技术人才也是从掌握基本技能开始的,一般来说学校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第一场所。实训基地首先应满足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通过基本技能的实训,掌握本学科或专业范围内要求掌握的基本动手操作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养成良好的从业习惯和职业素养,为以后谋求发展奠定基础。

2、具有理实一体化整合功能

实训基地应提供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理论的场所,不仅关注“如何做”,而且要关注“为什么这样做”,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互为促进,相得益彰。现在职业教育逐步推行项目教学法,在一个项目教学过程中,尽管实操部分是重点,但与实操紧密相关的专业理论也不可缺少。为便于实训过程中的理论授课,应建设理论授课教室,方便教师临时授课和学生完成教室布置的作业。

3、具有企业职场氛围

职业教育育人环境贵在真实,真实的生产环境,使学生直接感受到职业氛围的熏陶,真实的岗位可以有效强化操作技能的训练,接受职业训导,从而为进入职业生涯构筑适应企业要求的匹配性接口。实训基地布局结构应满足专业实践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设置针对性强与生产实际尽可能一致的实训工位,有效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实训场所与生产车间一致,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一致,作业与产品一致,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的同时,还可参与真实的企业来料加工业务。如数控实训车间,使用生产性数控机床,不同类型的设备定位可根据产品生产流程来确定,配备更衣室、休息室、领料室及检测室等,车间周围张贴有关安全生产、质量管理用语及设备操作规程等,用金属材料进行实训。

3 结论与反思

总之,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具备了专业实践教学功能、职业资格技能培训与鉴定功能、“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训功能以及对外技术服务功能等,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大作用。

3.1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实训基地承担了实践教学环节正常教学工作,基地实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企业职业氛围,实训项目覆盖了主要就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训练。通过加强领导、科学管理,利用先进实训设备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实现零距离对接。

3.2 发挥基地应有的功能价值

实训基地在承担正常的实践教学工作同时,将技能培训、技能竞赛、技能考核鉴定、师资培训及创业就业训练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师生的职业素质,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为在校学生获取相应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提供便利,为企业要求的就业“准入制”创造条件。

3.3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实训基地应面向行业和企业,服务对象应多层次和多样性,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为企业职工及社会下岗转岗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拓宽校企合作渠道,促进校企之间来料加工、课题研究及技术研发推广工作。此外,加强同兄弟院校联系,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参考文献

[1]吴健.高职教育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17).

[2]李巨文.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防灾科技学院,2007,(3).

[3]孙兵.基于虚实一体化的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轻工教育,2010,(1).

[4]徐伟.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探讨[J].职业技术,2008,(12).

作者简介

邓重柳(1956-),男,江西南昌市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实习指导教师,高级技师,研究方向为数控加工技术。

猜你喜欢

实训基地建设理实一体化高职院校
三位一体的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汽车营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浅谈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基于“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下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