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疝环填充式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比较

2013-07-08耿佳佳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疝环疝囊住院费用

耿佳佳

疝环填充式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比较

耿佳佳

目的探讨疝环填充式及传统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于腹股沟疝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共26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疝环填充式组及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平均费用、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及术后疼痛发生率等之间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恢复好,两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存在差异,并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疝环填充式及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两种手术方法对于治疗腹股沟疝均有良好的疗效,术后复发率低;两者相比,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其技术难度低,术后患者疼痛轻,恢复快,费用低,容易被患者接受,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应用。

疝环填充式;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腹股沟疝;疗效

腹股沟疝是临床常见疝气的一种,其发生是由于腹部肌肉强度下降,腹腔压力增加导致的,该疾病的治疗,主要有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1]。一旦突出物不能回纳,形成嵌顿,进一步出现肠梗阻,肠坏死、穿孔,甚至出现死亡,因此应及早治疗。对于腹股沟疝早期的手术治疗为传统的有张力修补手术治疗,因具有张力的修补,使局部张力增强,当腹腔压力增大时容易复发。因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无张力修补术逐渐问世,现在也是腹股沟疝的主流术式。疝环填充式及平片两种常见的无张力修补术式,为探讨这两种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治疗中的疗效,笔者将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根据修复术式分为两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共268例,男198例,女70例;年龄在19~82岁,平均年龄(58.23±12.13)岁;其中斜疝208例,直疝43例,滑疝17例,双侧疝8例,复方疝13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影像学明确诊断。合并高血压69例,前列腺增生23例,糖尿病21例等。268例患者根据修复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疝环填充式及平片式两组,其中疝环填充式组122例,平片式组14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采取仰卧位,铺好洞巾,常规消毒,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分离出腹股沟韧带及联合腱,注意保护局部神经及血管,暴露并游离出疝囊,对于疝囊小的可直接翻出,疝囊较大的需从中间断开后结扎,缝合近端,纳回腹腔,远端避开血管开放至囊底,切掉中间段疝囊。待疝囊处理完毕后,取出平片,根据切口大小,适当修剪平片,将其内部修剪成半椭圆形,与患者腹股沟管内侧端相同,外侧端则剪开一切口,分为两端,上端较宽,下端较窄,缺口处用网片缝合,并固定于精索后侧,起到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作用。然后用普通缝合线将圆角缝合至耻骨上的腹直肌鞘上。采用连续缝合,将平片下缘缝合在腹股沟韧带上,缝至内环口的外侧,精索纳至网片两尾端中,然后将上端与下端用止血钳夹住,牵拉精索至其下方,向上拉起腹外斜肌腱膜,并缝合,补片伤员缝合固定在腹直肌近内环口内侧处,补片尾端纳入腹外斜肌腱膜下,保留5cm以上的网片,剪去多余补片。填充式修补术将疝囊游离,回纳至腹腔内,将锥形填充物填在疝环内,并固定填充物在腹横肌或周围组织上,如果疝囊太大,无法直接固定,可先将疝囊做横断结扎。

1.3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两组间差异采用r检验,组间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当结果P<0.05时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术后复发情况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复发情况[n(%)]

2.2 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显示,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疝环填充式组,详见表2。

表2 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

2.3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术后患者会出现剧烈疼痛、手术局部红肿,阴囊血肿等并发症,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显示,两组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平片式组患者出现术后不良反应的比例显著低于疝环填充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n(%)]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临床常见的解剖结构异常的一种疾病,主要是腹股沟区肌肉的薄弱及腹横筋膜的缺损引发。对于腹股沟疝的治疗主要有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2]。传统手术治疗需要广泛游离腹股沟区组织,将不正常解剖部位的组织强行回纳至腹腔,均为有张力的修补手术,其复发率高,有研究显示传统修补术的复发率高达15%左右,复发的腹股沟疝再次手术时手术难度将大大增加,且二次手术后复发率将更高[3]。平片式无张力修补术源于1989年,该手术是在不改变腹部解剖结构情况下,用人工材料填补缺损处,平均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显著减少,术后患者疼痛显著减轻,恢复快,逐渐取代传统疝修补术,研究显示,该手术术后复发率显著下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减少。随着科技的进步,补片材料不断更新,补片的方式也不断增加,目前常用的主要有填充式及平片式两种无张力修补术。填充式修补术适应症广,但其手术操作相对较复杂,需要有充足的临床经验,仔细分离腹膜前的间隙,因此其手术所需时间较后者长,由于手术分离时间长,操作繁琐,其术后切口处疼痛明显,切口处渗液发生率显著高于后者,高达 10%左右[4]。相比较而言,平片式腹股沟疝修补术,其技术难度低,容易开展,覆盖面广,费用低,容易被基层医院的患者接受,其术后疼痛、阴囊肿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较疝环填充式具有一定优势,适合基层医院展开工作。

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围手术期的处理很重要。手术前全面检查,评价患者各脏器功能,补充水、电解质,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继续维持药物治疗,有烟酒史者应术前2周劝导患者戒烟、戒酒;有便秘习惯者,嘱患者保持每日大便习惯,保持肠道通畅,必要时可给予润肠通便药物;对肝功能受损患者,术前给予保肝治疗,调整肝功能,尽可能在术前将肝功能调至正常。手术过程中,常用的麻醉方法为硬膜外麻醉,术中局部肌肉松弛效果较好,能充分暴露手术视野,有利于降低术中副损伤;术中疝处解剖要仔细,按解剖学层次解剖,解剖范围应超过腹直肌的外侧缘,术中解剖时应注意避免损伤局部神经及血管;手术中应仔细探查腹股沟后壁处,探查所有部位,找出所有薄弱处,并进行修补,补片应缝合至耻骨联合处;为预防术后感染,术前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中严格执行无菌原则[5]。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术后反应,当出现并发症时应及时处理,补充营养,预防感染。

本次研究显示,两种手术患者疗效均好,无明显差异,但在平均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上存在差异,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平均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较疝环填充式修补术低,比较适合基层医院及经济不发达地区开展使用。

[1] 李鹏,罗卫华.疝环填充式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科学,2013(11):158-159.

[2] Garg P.Lichtenstein hernioplasty versus totally extraperitoneal laparoscopic hernioplasty in treatment of recurrent inguinal hernia: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J].Annals of Surgery,2009,250(3):504-505.

[3] Chernyavsky VS,Davidov T,Trooskin SZ,et al.Athlete's hernia-a true, early direct inguinal hernia:diagnosis,pathophysiology and surgical treatment.[J].American Surgeon,2011,77(11):1472-1476.

[4] 蒲志忠,王毓彬.疝环填充式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疗效比较[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18-19.

[5] 罗世璧.疝环填充式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对比分析[J].医药前沿,2013(24):107-108.

R656.2+2

A

1673-5846(2013)09-0069-02

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苏南通 226500

猜你喜欢

疝环疝囊住院费用
不同假疝囊处理方法对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比较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疝环填充式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对比分析
新生儿肺炎患者(日龄<1 天)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
我国脑卒中患者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研究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
桑植 卫生院住院费用全报销
国家卫计委:2017年实现住院费用异地结算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采用疝囊剥离与横断处理治疗Ⅲ型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
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