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体育的释义及与其组成部分的关系

2013-07-05

湖北体育科技 2013年11期
关键词:俱乐部单位社区

周 洋

社区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主要载体,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在社区建设中起到了增进社区意识,增强社区凝聚力,联络感情等作用。

1 社区及社区体育的概述

1.1 社区概念

社区(Community)源于拉丁语,意为共同的东西或亲密伙伴间的关系。

“社区”一词是在20世纪30年代转道由美国被引进中国。在我国对“社区”的认识也存在不同的观点:费孝通认为社区是联系着各个社会制度的是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时空的坐落[1]。王康(1988):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内,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2]。郑杭生(1994):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3]”王凯珍等(1994):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内,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沈梅(2001)社区是指在一定区域聚居的群体,或聚集在某个地域范围内的若干群体或社会集团(包括家庭、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等)形成的一个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社会生活单位[4]。

从国内外学者对社区的不同界定可以看出,社区有4个共同的构成要素:一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成的人群;二是一定的地域;三是一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相应较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四是成员对社区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社区具有地域性;共同性;亲密性和专门性的特点。在我国社区的地域性特点表现的比较突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把我国社区可以分为:一种是农村社区,另一种则是城市社区。

1.2 我国社区体育的历史演变

社区体育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实践中出现的一种新的体育形态。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社区体育主要以城市社区体育为主,是以80年代中期产生的街道社区体协为标志的。社区体育的提出,受社区服务的启发,1989年最早由天津市河东区提出,当时是指街道社区体协开展的各种活动,后来扩展为对所有小区域体育活动的统称。1991年7月,国家体委首次在天津召开了“全国部分城市社区体育调研会”,至此,社区体育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运用。简单地说,社区体育就是社区开展的面向社区居民的体育。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对社区体育进行探索研究,并对社区体育的定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形成了一些观点:

关非(1991):“社区体育是指共同生活、工作在社会一定领域的单位,突破了行业的限制和隶属关系,自愿参加,共同组织起来的群众体育团体,为他们的成员所组织的体育竞赛和活动。[5]”

王凯珍(1994):“社区体育是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6]”

李建国(1994):“社区体育是在居民生活圈内由居民自主地进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并且是通过体育活动建立相互良好关系和共同意识,促进地区社会活性的一种社会活动。[7]”

肖叔伦(1994):“社区体育就是以城市基层社区为单位,以社区为主体,实行政府部门支持,体育部门指导,社区部门参与,为社会成员提供社会保障的群众性的体育活动[8]。”

政协城市社区体育专题调查组(1995):“我国大中城市社区体育是以街道辖区为组织单元,以社区成员为参与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9]”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体委(1996):“社区体育就是在办事处辖区内,在政府职能部门指导下,由办事处领导的、由社区有声望的单位和个人牵头,发动社会力量,组织辖区的所有单位和全体居民,开展贯彻自愿原则、提倡筹集资金、活动形式多样的竞技和群众性竞赛体育活动。[10]”

1997年4月2日由原国家体委、国家教委、国家民政部、国家建设部、国家文化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在这个文件中城市社区体育被界定为:“主要是指以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11]”

穆大海(1999):“社区体育它是以家庭、楼组、单位、地域参与为特征,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保持与增进身体健康为目的,以从幼儿到老年人为对象,以各种身体练习为内容,而开展的组织灵活,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12]”

李旭武(2002):“社区体育是一种以地缘为契机,以自发性为原则,在政府的支持下,为健身、娱乐和体闲等形式和目的开展的体育活动。[13]”

罗汉礼(2004):“社区体育是社区成员以社区感情为基础,以自发自愿为原则,依托社区空间的自然环境和人工设施,在街道、居委会的行政管理下,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体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14]”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社区体育的界定包含了:社区体育的对象是辖区居民;社区体育开展的目的是通过体育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社区体育的组织原则——自发自愿;社区体育的组织者——社区体育组织;社区体育开展条件是就地就近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社区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体育活动。

1.3 我国社区体育的组成部分

社区体育不但存在于社区的整体之中,成为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依附于社区,随着社区的发展而发展。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的最基本部分,是以社区内居民为主要对象开展的体育,它包括家庭体育、社区体育锻炼群体(体育指导点、体育协作组、体育活动小组和体育宣教点等)、单位体育(企事业单位体育、厂矿体育等)、学区体育、体育健身俱乐部等。

图1 社区体育构成图

2 社区体育与其组成部分的关系

2.1 家庭体育

2.1.1 家庭体育的定义

家庭体育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家庭体育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主体,为满足家庭成员自身的体育需求,以家庭成员为单位而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体育活动,家庭体育广泛涉及到活动的动机、频度、内容、空间、组织形式和消费等,并涉及到人们生存层次、享受层次和发展层次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和消费生活方式[15]。

2.1.2 家庭体育对社区体育发展的作用

1)家庭体育的发展促进体育人口的增长。全民健身计划是动员和组织我国广大人民积极投入到各种体育锻炼中,以达到增强体质,改善民族素质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家庭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带动了亲朋好友参加锻炼,同时通过体育活动取得的效果,能够对周围的居民产生无形的影响,使更多的社区居民自觉的投入到体育活动中,促进我国体育人口的增长。

2)家庭体育的发展促进社区的稳定与和谐。通过家庭体育这一手段,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了解、沟通和交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社区内部的团结,促进社区的稳定和社区健康的、全面的发展。同时,精神文明建设是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家庭体育与家庭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教育功能、瞻养功能、抚养功能、感情沟通功能与娱乐功能等紧密联系着,共同建设一个生活丰富多彩的健康家庭、温馨家庭[16]。

3)家庭体育促进社区体育事业发展。在目前社区体育普遍面临时间、资金、场地器材、指导员的问题困扰的时候,家庭体育由于组成人员关系的亲密性,相互影响的深刻性,活动形式的灵活性,利于找出闲暇时间,自觉投资健康,相互进行指导,就近就便进行体育活动。由于中国人有很强的家庭观念,通过家庭体育的形式可以把各个年龄段的家庭成员动员到健身场,从而形成全面健身网络,促进整个社会健康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

2.2 社区体育锻炼群体

社区体育锻炼群体包括体育指导点、体育协作组、体育活动小组和体育宣教点等,主要是在我国现阶段社区体育在体育场地缺乏、经费不足,组织不力和社区体育指导员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兴起的形式多样、组织灵活、易于开展的社区体育团体,这些团体的成员多以老年人为主,构成了我国体育人口的主要部分。它们是目前我国社区体育主要的组织形式,促进了社区体育的发展,成为缓解我国老年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2.3 单位体育

2.3.1 单位体育的定义

单位体育是指为了提高职工的身体健康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树立单位形象,促进单位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单位职工在单位内、行业内和特定区域内单位间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在城市,每一个人均生活在“单位”之中,单位既是个人体育利益取向的原点,又是单位通过体育实现整合和调控的途径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单位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特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单位功能也开始分化由过去企事业单位办社会,包办职工及其家属的一切转变为单位功能专业化——独立的经济实体;企事业单位拥有了自主权,单位与其成员的关系逐渐由依附关系向劳动契约关系转化;单位体育也开始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体育活动以及投资体育设施的建设替代了计划经济下的福利型的职工体育。尤其是在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情况下,单位体育的开展呈现下滑的趋势。

2.3.2 单位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的作用

尽管我国的单位体育在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缺陷,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单位仍是我国社会运作的基本保证,我国的单位遍布城乡,单位落户社区,利用我国“单位体育”的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应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的群众体育的一种现实选择[17]。

1)促进社区居民利益社区化。单位与社区合作,改变人们的利益、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是以单位为中心的观念,共同为居民提供体育场地、组织和活动,使居民的享受体育的权利在社区得到体现,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转变人们的单位意识,促进“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化[18]。

2)有利于保障职工及其他成员的平等享有体育权利。目前单位体育的开展好坏主要由单位经济状况决定,出现了冷热并存的现象,部分员工并未真正享受到自身的体育权利。单位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不仅可以为单位成员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服务等,以满足其对健身的需要,而且还可以为居住在社区其它的成员提供体育服务,保证最广大的人群平等享有体育权利,满足其基本的体育需求。

3)有利于体育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资源作为单位福利的一部分,只对内不对外,设施利用率低,而且维护成本也高。而且,在单位外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多,逐步移向居住地所在社区附近参与体育活动。因此,单位体育设施要向社区居民开放,使单位的体育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在社区内连成一片,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从而促使体育资源利用率。

2.4 学区体育

2.4.1 学区体育的定义

学区体育是指为适应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要求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新型社区体育形式。它以一所或几所相对集中的学校为中心划分地区范围(可跨行政区域),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学区居民为对象(包括学生),通过有效利用学校设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2.4.2 学区体育对社区体育发展的作用

1)解决社区体育场地设备不足。现阶段,体育场地设施匮乏是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各类学校近80多万所,第五次全国场地普查,全国教育系统共有各类体育场地558 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8.7%,总占地面积为1 614 173 241平方米,占全国体育场地总占地面积的71.9%,总建筑面积为26 200 884平方米,占全国体育场地总建筑面积的35.0%,总场地面积为899 988 684平方米,占全国体育场地总场地面积的67.9%。其中大多数学校校园绿化面积广,空气清新,环境优雅,体育场馆、设施比较完善。而学校的体育场地设备除平时教学训练使用外,晨晚、双休日和节假期基本闲置,因此,通过建立学区体育这种模式,在不影响校内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将闲置的场地设备向社区群众开放,可弥补社区体育场地设备不足。

2)为社区体育提供高质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能否有效地组织和科学地指导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学校里,有一大批学历层次较高,年富力强,实践经验和组织能力强的体育教师,这些教师具有专业体育知识和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只需进行适当培训,通过学区体育,使其走出校园,为广大社区群众提供健身方法和体育管理方法,推动社区体育工作的进步。

3)提高群众体育的普及率,使社区体育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通过学区体育的带动作用以及优势,使区域内的居民更积极地加入到体育活动的行列,同时在高质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下,进行健康的、科学的、合理的锻炼,提高居民的身心健康,促进社区体育水平不断提高。

4)打破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界限,建立新型社区体育活动模式,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基础。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截然分割,造成两者在目标、内容、形式上的不同和脱节。通过学区体育活动,可使学生接触社会体育内容,参与社会体育活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社区体育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促使终身体育的形成。

2.5 社区健身俱乐部

健身运动以其普遍有效的方式在现代健康学中发挥着增强人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的作用。当健身俱乐部作为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体育消费需求的增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体育产业出现时,便受到了体育市场的欢迎。目前,健身市场以俱乐部或健身中心为主要表现形式,参加活动者多以会员方式加入,在交付使用一定费用以后,便在指导员的指导之下进行相关的健身活动[19]。

2.5.1 体育俱乐部的分类

1)社区型体育俱乐部。所谓社区型体育俱乐部是指在当地政府部门、当地体育部门、街道居委会三重管理下的公益型俱乐部[20]。以居委会以基本单位,三家共同投资,为居民提供健身场地。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特点是数量多,规模小,就近组合,就地活动,便于指导,方便群众。以优良的设施为基础,建立从儿童到老人我疾人等体育爱好者都能参加的健身场地。参与者可以交纳少量的会费,以维持正常的开支。

2)公益型体育俱乐部。公益型体育俱乐部(也称单位型俱乐部)是利用学校、厂矿、部队、企事业单位的有利条件,发挥现有体育场馆场地设施的作用,开展本单位的健身活动。该类俱乐部大多有完善的设施,有正规的技术指导,易于进行系统地训练。

3)商业型体育健身俱乐部。商业型体育健身俱乐部是指经营者向大众提供健身、休闲、娱乐服务为目的,以商业型健身设施为活动场所,依靠市场机制和利益机制运转的会员制体育健身俱乐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将是未来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形式和体育市场发展的主要依托。

2.5.2 社区型体育俱乐部对社区体育发展的作用

由于现阶段,我国居民的整体生活消费水平还不高,体育健身消费的观念还没有形成,体育健身俱乐部主要以社区型体育俱乐部为主,其他的形式作为其有益的补充。那么社区型体育俱乐部对社区体育发展的作用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以俱乐部的形式开展城市社区体育,可以丰富、完善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形式,有助于系统的网络管理模式的实现,提高社区体育组织管理质量。2)通过投资结构的多元化,社区体育的经费来源得到补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区体育发展中场地、设施短缺及经费不足等问题,有助于社区居民健身目的的实现。3)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有专业的指导人员,能为社区居民提供科学的体育锻炼内容与方法,从而提高社区体育和全民健身开展的质量。4)以俱乐部的形式开展城市社区体育,其项目的多样化有助于吸引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人群的广泛参与,有助于社区体育的深入开展。5)广泛地建立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的问题。

2.6 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图2)

图2 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

3 结论

1)家庭是社区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家庭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本单元。2)体育锻炼群体开展体育活动时,场地简易、经费较少、活动形式多样、专业水平要求不高,目前是我国社区体育主要的组织形式。3)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单位体育的社会管理功能进一步弱化,单位把一部分社会职能回归社会,走单位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的道路,是今后单位体育发展的必然。4)学区体育是社区体育发展的新形式,通过学校的场地、组织和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优势,促进社区整体体育水平的提高。5)尽管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置后。根据我国的国情,健身俱乐部的发展趋势:我国体育俱乐部以社区型体育俱乐部的主体,公益型体育俱乐部(也称单位型俱乐部)将继续发挥其作用,商业型体育健身俱乐部是今后体育市场发展的依托。体育俱乐部是社区体育开展有益的补充。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2]王 康.社会学辞典[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沈 梅.对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313-314.

[5]关 非.发展中的天津社区体育[C].全国群众体育工作理论研究论文,1991.

[6]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兼论社区体育的定义及构成要素[J].体育科学,1994,14(6):17-24.

[7]李建国.论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C].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汇编,1994,74.

[8]肖叔伦.关于社区体育的几个问题[C].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汇编,1994,33.

[9]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我国大中城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报告[R].1996.

[10]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体委.积极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促进体育社会化,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C].国家体委群体司编1996年我国全国城市社区工作会议论文集,164.

[11]国家体委等5部委.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R].1997,4.

[12]穆大海,徐 强,姚雪冰.社区体育是现代社区文明的标志[J].体育学刊,1999(2):111-113.

[13]李旭武.21世纪初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3):16-18.

[14]罗汉礼,彭雄辉.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4,11(1):36-37.

[15]蔡传明,黄衍存.现代家庭体育的社会学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1(12):1-3.

[16]叶展红.关于开展家庭体育的构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19(2):45-48.

[17]周建军,仇 军,樊恒学.我国“单位体育”的过去和未来[J].体育学刊,2004,11(5):13-17.

[18]陈志成.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论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J].温州大学学报,2001(3):70-74.

[19]胡炬波.国内健身俱乐部开展状况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2(3):57.

[20]刁在箴,马更娣,张 莹,等.中国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概况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6):744-745.

猜你喜欢

俱乐部单位社区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社区大作战
填单位 要推敲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看错单位
协办单位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