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群体及网络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以滁州学院为例

2013-07-05汪芳芳吉晓华陈绍山

滁州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选项思想

汪芳芳,吉晓华,陈绍山,屠 磊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互联网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日益深入。作为信息时代的强力推进者,大学生已成为网络消费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网络的使用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大学生自身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网络的普及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深入了解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对大学生网络群体及网络使用情况展开调查。

一、调查对象、方法及内容

本次调查对象为滁州学院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涉及文、理、工、经、管、等各个专业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等各个年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调查,随机发放,统一收回问卷。本次共计发放问卷520份,收回516份,其中,有效问卷500份,回收问卷占发放问卷的99.2%。

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关于大学生网络使用的情况的调查;第二部分关于网络对大学生学习影响的调查;第三部分关于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影响的调查;第四部分关于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影响的调查;第五部分关于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调查;第六部分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的调查;第七部分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看法的调查。

二、调查分析及结果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表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本次调查收到问卷男生的比例比女生高(男生回收问卷所占总问卷比例比女生多3.2%),大一、大二的学生填写的问卷数量明显高于大三、大四的学生。

(二)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14.4%的同学每周平均上网大约是在2小时以下,30.8%的同学每周平均上网大约是在2-10小时,31.8%的同学每周平均上网大约是在10-20小时,23%的同学每周平均上网大约是在20小时以上。上网已经逐渐成为广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之一。

1.上网方式上,宿舍电脑和手机上网相对突出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经常采用的上网方式及所占比例(可多选)选项中,宿舍电脑和手机上网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78.4%,56.4%,且其在采用的上网方式中高达33.5%,34.3%。可以看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及个人电脑这些新的上网方式开始在学生中普及,网吧作为大学生上网的重要场所,其地位在弱化,特别是在校园内,正逐渐被宿舍电脑和手机上网方式所替代。

2.上网目的上,多种目的并存

根据调查得知大学生上网目的多种目的并存,其中以QQ、MSN或飞信等即时通讯及学习资料的获取为主。在被调查同学中,分别为:学习资料的获取62%,资讯49.6%,邮件27.8%,QQ、MSN或飞信等即时通讯65.6%,网络游戏27.6%,影 音 28%,网 上 购 物 32.8%,其 他13.6%。由此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利用网络了解信息、休闲娱乐、网上购物等,这意味着网络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是工具也是生活,并以其独特的虚拟和现实的双重特性构造了现代大学生的“网上”“网下”双重生活。

3.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交往方式上,QQ依然领先

调查显示,在网络交流中使用方式最多的选项中,E-ma11 5.2%,QQ73.4%,飞信15%,微博4.3%,其他2.1%。可见具有即时性的QQ及飞信等通讯方式是大学生在目前网络交流中所普遍采用的交流方式,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增强广大学生的防骗及识骗能力。

4.网络聊天话题的广泛性及对网络对接触外部世界重要性的认识

在调查中,上网聊天的话题(可多选)的选项中,人生感受的为14.8%,学习生活的为27.60%,发泄不满的为4.8%,什么都谈的为59.2%;网络对有利于接触外部世界认识中,认为非常正确的为15.2% ,可以说是的为53.6%,不完全是为28.8%,完全不是的为2.4%。大学生上网聊天话题的广泛性及对接触外部世界的重要性,说明网络已经成为广大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

(三)网络对大学生学习影响的调查

本部分调查包括是否因上网影响第二天学习、是否因上网而逃课、获取知识最有效的方式有哪些、上网与学习的关系等方面,具体调查数据为,您是否有过因晚上玩电脑时间过长影响第二天学习的经历的选项中,选择经常的被调查者为4.00%,选择偶尔的被调查者为43.60%,选择没有的被调查者为52.4%;您周围同学有因为上网而逃课的行为选项中,选择经常有的被调查者为9.6% ,选择偶尔有的被调查者为31.2% ,选择个别人有的被调查者为34.4%,选择没有的被调查为24.8%;获取同样的知识,您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的选项中,上课听讲和看书30.4% ,通过参与学习43.6% ,通过讲座或专题培训11% ,通过网络15%;上网与学习的关系选项中,选择对学习会造成一些消极影响的被调查者占25.2%,选择对学习有促进作用的被调查者占44%,选择上网对学习基本没带来什么变化的被调查者占19.2%,选择不清楚的被调查者占11.6%。

通过调查显示,网络的迅速发展给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因为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充分,部分学生缺乏对课余时间的合理支配,致使一些同学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沉迷于网络,即浪费时间又荒废学业。为此,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引导大学生科学规划大学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有所变化,有些同学已经接受了使用网络辅助学习,但大部分同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上,网络在学习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在学习中的作用,开发网络学习课堂,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

(四)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影响的调查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信息的多元化不会导致思想观点的不稳定,但同时也认为网络中应该坚持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对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多数人比较反感,在网上聊天时大部分同学注意文明用语,多数同学认为近年来国家号召维护网络空间健康文明环境很有必要,但在网上看到政治观点反动的信息时,所持态度上观点比较混乱。具体情况如下:

53.6 %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不会导致思想观念的不稳定,33.2%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多元化会给自己的思想带来一定的紊乱,4%的被调查者感觉到面对网络多元文化觉得无所适从,9.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49.2%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交往中应遵守“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46.8%的被调查者表示应遵守,但做起来很难,4%的被调查同学表示没必要;当网上看到政治观点反动的信息时,32%的被调查者很反感,14.4%的被调查者会予以反击,7.2%的被调查者能及时向组织反映,36.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正常现象,9.6%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对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64%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反感,8%的被调查者认为没什么,很好玩,4%的被调查者表示别人都在骂,所以我也骂,24%的被调查者学认为无所谓;在网上聊天时27.8%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注意文明用语,60.2%的被调查者比较注意,10.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太注意因为网络是虚拟的,1.2%的被调查者一点都不注意;对于网恋现象,8.4%的被调查者表示很有趣,也想尝试,48.8%的被调查者认为不现实、有危险,坚决反对,34%的被调查者表示随缘、无所谓,8.8%的被调查者说不清;对于近年来国家号召维护网络空间健康文明环境的做法,53.2%的被调查者认为很有必要整治一下,39.6%的被调查同学表示有必要维护一下,但谈不上整治,4.8%的被调查者学表示没什么感觉,无所谓,2.4%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维护;25.6%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对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是积极影响,2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消极影响29.2%的被调查者认为影响不大,21.2%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清楚。

部分被调查者认为网络应该遵守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但做起来很难、网络对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影响消极影响与积极影响基本持平及大学生的网络环境整治问题的看法,说明目前网络道德教育、网络立法有待加强,网络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社会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五)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影响的调查

调查显示,长时间坐在电脑旁,您的眼睛、肩或其它关节会痛,但这并不影响您继续上网的选项中,1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情况完全不符合,51.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情况不太符合,1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情况不确定,16.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情况比较符合,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情况完全符合,说明部分同学存在过度上网情况,并且不仅对身体还对心理构成了伤害。

当您感到寂寞时,上网可以减轻甚至消除您的寂寞感的选项中,10.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情况完全不符合,34.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情况不太符合,22.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情况不确定,29.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情况比较符合,2.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情况完全符合,说明网络在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改变生活状态方面有者重要的作用,并越来越被广大学生所认可和接受。

您认为上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是选项中,17.2%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影响,23.2%的被调查者认为降低,,24.8%的被调查者认为提高,34.8%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清楚。表明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事物的鉴别能力有限,不能熟练的驾驭网络为自己所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六)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调查

调查显示,在比起面对面的交流,您更愿意在网上与人交流的选项中,13.2%的被调查者选择完全不符合,45.2%的被调查者选择不太符合,24%的被调查者选择不确定,15.6%的被调查者选择比较符合,2%的被调查者选择完全符合;在因为上网您很少参加班级或与朋友的活动选项中,33.3%的被调查者选择完全不符合,48.2%的被调查者选择不太符合,12.4%的被调查者选择不确定,5.2%的被调查者选择比较符合,0.9%的被调查者选择完全符合。

网络作为一个崭新的交往平台,其虚拟、安全、广泛的特点迎合了大学生渴望真情又怕受到伤害,渴望交往,却往往内心闭锁的矛盾心理,他们在网络中结交朋友,同他们敞开心扉,尽情交流,获得了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畅快、尊重和满足,交友范围得到扩大,内心矛盾得以缓解。同时也有部分同学,因长期上网,很容易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并自觉不自觉地“异化”了交往方式,在网上是交流高手,幽默风趣,在网下不擅交际,甚至与人交往出现障碍,此时,“网络就如一把无形的‘锁’,锁住了他们面对现实情感世界的心灵之门,他们不再为人世间的情感所动,却对虚拟的网络空间‘一网情深’,最后导致人际情感疏远。”[1]为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是社会及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七)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的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下面哪些行为您出现过(多选)的选项中,14.4%的被调查者选择当您离开电脑时,您会出现不适感,并渴望下一次上网,10.8%的被调查者选择不上网的时候,您会幻想和上网有关的事情,6.8%的被调查者选择您觉得上网的时间往往比计划的要长,54.8%的被调查者选择您觉得在网上时间过的很快,不知不觉就超过了自己预想,34.8%的被调查者选择网络断线或接不上时,您会烦躁不安,11.6%的被调查者选择以上都没有;当您沉迷于网络时,您能有效地控制自己上网的时间吗的选项中,29.2%的被调查者选择能控制,52.4%的被调查者选择基本能控制,8%的被调查者选择不能控制,10.4%的被调查者选择不太能控制。

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现象,且通过交叉比较男生明显多于女生,这是因为,相对女生而言,第一,男生对计算机操作及上网兴趣更大,接触网络的机会更多;第二,男生的自制力总体上比女生教弱,出现成瘾情况时更难以自拔;第三,因性别因素,“男生在遇到心理冲突和困惑时不愿意对同伴、家长、老师倾诉,与女生相比相对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当个人无法解决这种矛盾的时候,他们可能会选择在网上寻求支持”[2]。第四,与某些特定的网络内容有关,如网络游戏对男生的吸引力更大于女生。

(八)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

调查数据显示,您认为当代大学生是否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选项中,26.8%的被调查者选择非常需要,60.4%的被调查者选择需要,10%的被调查者选择不需要,2.8%的被调查者选择不清楚。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网络的数字化传播为手段,以特有技术平台为载体,以平等、自主、交互为理念,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及网络信息教育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教育活动”[3]。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对目前网络思想政治现状不满意,并希望得以改善。如何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抢占网络新阵地,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新任务。

三、对策及建议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社会群体,年龄一般集中在18-24岁,他们综合素养相对较高,好奇心强,崇尚自由,能够很快接受并熟练掌握上网技巧,但同时又容易冲动,看问题不全面,影响自己身心发展,如何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促进自身发展,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应该从以下做起:

第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导致了部分学生在由高中进入大学以后陷入了目标缺失的真空状态。而网络的出现则正好填补了这些学生学习生活的空白,甚至成为他们大学生活的主导。本次调查发现,在网络成瘾的同学中绝大多数同学是因为网络游戏而造成的就是一个明证。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大学时光。

第二,创新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的方式。网络是把双刃剑,它的利弊不在于其自身的属性,而在于使用者如何去利用它,针对目前同学们对网络的利用情况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电子沙盘大赛、微博话题讨论、博文大赛、个人网页交流和评比等有益的活动,“在鼓励学生参与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将网络素养教育内容融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网络知识,提高对各类网络信息解读能力,学会健康用网。”[4]

第三,强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以上调查报告,我们不难看出当下我国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即是我国起步较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世界。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断丰富其教育载体,完善其制度和队伍,从而推进其工作。

第四,三方联手多管齐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大学生的成长不可能脱离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所以,高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应该各司其职,做好监督、教育、保障等各方面工作,实现从思想上引导、行为上监督、环境上优化。

[1]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EB/OL].http://www.spays.cn/xljk/20091228/3005.html

[2] 李克京,吴汉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1):796-798.

[3] 罗树新.试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61-62.

[4] 曹荣瑞,江林新,廖圣清,董少校.上海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报告[EB/OL].(2012-12-03)[2012-12-04].http://news. eastday. com/eastday/xwjz/node622267/node622268/u1a6540689.html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选项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