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满意度调查——以滁州学院为例
2013-07-05张晓旭
张晓旭,聂 辉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等文件精神,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根据安徽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皖教秘思政〔2011〕46号)文件要求,滁州学院制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方案。为了更好地了解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该课程的开课单位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对课程的学生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分析,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学生课程满意度是指学生作为享受教育服务的顾客,将接受到的课程服务与自身期望或内心标准相对比,衡量课程服务是否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因满足而愉快或是因未满足而失望的一种内心体验[1]。学生对课程服务的满意度包括学生对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考核评价、教师因素等方面的满意程度[2]。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根据滁州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方案,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滁州学院2010级本、专科学生。
(二)研究工具
本调查问卷是基于先前的课程满意度研究以及滁州学院实际情况而制定。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包括8个题项,涉及教师的性别、职称、年龄和学生的性别、生源地、学历、专业、课堂人数等信息;第二部分包括12个指标,分别是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考核评价、教师态度、教师能力、教师魅力和其它因素。12个指标通过38个题项体现,选项按照Likert五点量表设计,分别是非常不同意(1分),比较不同意(2分),一般(3分),比较同意(4分),非常同意(5分)。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运用调查法,对滁州学院2010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400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400份,回收问卷1330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1281份,问卷有效率91.5%,问卷分布见表1。
表1 问卷分布情况
2.统计分析法
利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数据处理
调查问卷答题卡在正式的课堂分发给被试,并由任课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呈现调查题目。收集好调查问卷答题卡后,研究者将调查数据输入电脑中,利用SPSS13.0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包括描述性统计、独立性样本均值T检验、方差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总体看来,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满意情况如下:“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为0.1%;“比较不满意”的比例为1.7%;“一般”的比例为18.7%;“比较满意”的比例为60.9%;“非常满意”的比例为18.7%。可见,79.6%的学生满意度达“比较满意”以上,98.2%的学生达“一般”以上。
12个指标达到“一般”及以上的累积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教学内容(97.8%)、教师态度(97.7%)、教 师 能 力 (97.6%)、教 师 魅 力(97.2%)、教 学 效 果 (96.5%)、其 它 因 素(96.4%)、教 材 建 设 (96.1%)、教 学 方 法(95.8%)、考 核 评 价 (95.8%)、教 学 手 段(94.4%)、教学目的(93.4%)、教学过程(92%)。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各项指标感到“一般满意”,甚至“比较满意”,“非常满意”。说明该门课程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一)课程设置满意度
课程设置满意度包括学生对教学目的、考核评价、其它因素等课程设置情况的满意程度。
从表2可知,86%的学生对其它因素这项指标持“比较满意”以上满意度,仅有3.6%的学生持“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态度,说明学生对上课时间、地点和课时的安排普遍感到满意。78.1%的学生对教学目的这项指标持“比较满意”以上的态度,仅有6.6% 的学生持“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态度,说明学生对教学目的的科学性、应用性和发展性较为认可。77.4%的学生对考核评价这项指标持“比较满意”以上的态度,仅有4.2%的学生持“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态度,说明学生对考核形式和评价标准持认同态度。
(二)课堂教学满意度
课堂教学满意度包括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材建设等课堂教学情况的满意程度。
从表3可知,81.6%的学生对教学内容这项指标持“比较满意”以上的态度,仅有2.4%的学生持“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态度。说明该门课程的内容体系是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79%的学生对教材建设这项指标持“比较满意”以上的态度,仅有3.9%的学生持“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态度,可见学生对教材的选取是满意的。77.1%的学生对教学效果这项指标持“比较满意”以上的态度,仅有3.5%的学生持“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态度。说明学生认可该课程的教学效果。75.9%的学生对教学方法这项指标持“比较满意”以上的态度,仅有4.2%的学生持“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态度。可见该课程教学方法选取得当,能够被大多数学生接受。68.1%的学生对教学手段这项指标持“比较满意”以上的态度,仅有5.6%的学生持“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态度,说明该课程的教学手段得到学生的基本认可。66.4%的学生对教学过程这项指标持“比较满意”以上的态度,仅有8%的学生持“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态度,说明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模式、课后练习基本认可。
表3 课堂教学满意度各指标的频数统计
(三)教师因素满意度
教师因素满意度包括学生对教师态度、教师能力、教师魅力等教师因素的满意程度。
从表4可知,88.4%的学生对教师态度这项指标持“比较满意”以上的态度,仅有2.3%的学生持“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态度。85.2%的学生对教师能力这项指标持“比较满意”以上的态度,仅有2.4%的学生持“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态度。82.3%的学生对教师魅力这项指标持“比较满意”以上的态度,仅有2.8%的学生持“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态度。由此可见,学生对教师态度、能力和魅力持满意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治学,耐心温和。
表4 教师因素满意度各指标的频数统计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满意度建议
综上,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总体上较为满意和认可,对教学内容、教师的态度、能力和魅力满意度最高。
然而,在调查中也发现,该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令部分学生不满意之处,这些问题不容回避,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度,从而更好地促进其身心健康,完善人格和开发潜能。
(一)重视教师执教素养和教学水平提高
调查表明,副教授所带班级的学生满意度要显著高于讲师、助教所带班级;讲师所带班级的学生满意度要显著高于助教所带班级(F=59.603﹡﹡,p<0.01)。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重视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以学识为广度,以人格为高度,用人格力量陶冶学生的心灵。其次,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汲取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更新知识体系。再次,要有广博的知识底蕴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厚积薄发,对热点问题要有独到、精辟的见解,授课过程中能真正触及到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最后,应该具备驾驭新教学手段的能力[3]。教师在授课中要做到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并举,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教学平台。
(二)优化教学组织模式
教学组织模式是教育者统筹安排教育各要素,有效管理教学过程的活动模式。自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迅速扩大,师资相对紧缺,大班教学成为应对该现象的必然选择。调查中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将近4000人,授课教师仅有9位,全部采用大班教学,班级人数都在150人左右,200人之内的班级学生满意度要显著高于200人以上的班级(F=55.248﹡﹡,p<0.01)。因此,保障大班教学质量成为提高该课程学生满意度亟待解决的难题。
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大班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工作。
其次,加强课堂管理,加强考勤,成立学习小组。
再次,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诸如课堂讲授、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团体训练、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心理测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投入到情境或问题中去,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经过认真思考后得出有效方法和正确结论,从而加深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提高其分析心理问题,调适心理的能力[4]。
此外,教师要注意案例或素材的选择,只有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够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素材和案例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实现师生互动。
(三)加快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显著增加授课信息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且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方便快捷地传递信息,增加师生课内、外的沟通方式。
首先,积极筹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网站。合理安排内容体系,不仅包含课堂学习所需的知识,还要扩充学生身心发展所需的知识。加强网络教学的情境化设计,模拟真实课堂情境,尽可能呈现真实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提升网络界面设计的人性化,帮助学生方便快捷地查找资源。加强对网络学习效果的监控,借助网络互动平台实时、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公共邮箱、QQ群、博客等网络资源,促进师生交流和沟通[5]。由于“师生不同校”的情况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学习、心理问题难以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上述资源及时与学生沟通,一方面教师可以上传授课教案和作业,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上传相关资料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搭建资源共享和互帮互助的交流平台。
[1] 唐卫民,王 彤.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课堂教学设计”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
[2] 余东芳,潘柳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期望值与满意度比较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9).
[3] 朱红艳,金 萍.湖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学生满意度调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8(7).
[4] 韩 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述评[J].教育探索,2009(12).
[5] 韩小圆.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满意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