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曲《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的音乐特点分析

2013-07-05王小伟

滁州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施万和弦作曲家

王小伟

施万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曾担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学院前作曲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录音师协会艺术顾问、电视音乐学会特约理事及北京延岭艺术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他的主要作品有:大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第三场、《第一弦乐四重奏》、管弦乐《节日序曲》、箫与乐队《随想曲》。此外,还创作了近50余部影视音乐,如《青松岭》、《孙中山》(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良家妇女》(获1986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提名奖)、《红盖头》等。

《送上我心头的思念》是在1977年元月,纪念周恩来逝世一周年的活动中产生的。当时还处于“四人帮”粉碎初期,人们音乐创作的思想还没从“左”的阴影中走出来,这时的音乐创作主要是两方面的:

1.大多是为政治服务。这种音乐在历史上各国各个时期都有出现,如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的“乐舞”、欧洲中世纪的“宫廷音乐”等等。文革时期最为著名的就是“八大样板戏”,还有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在这一类中还有一种也比较突出,就是用毛泽东的诗词创作的艺术歌曲,如《沁园春·雪》等。

2.为了吊唁伟大人物而作的音乐。这类音乐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创作,大多感人肺腑。本文所分析的《送上我心头的思念》就属此类。此外,1977年创作的作品还有《周总理你在哪里》、《雪花》等,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在这一年出版了一本《深切怀念敬爱的周总理(小戏集)》。

施万春的这首《送上我心头的思念》可谓是这个时代的一个“鲜物”,无论从调式调性还是和声特点、曲式结构特点上看都是可圈可点的。下文对《送上我心头的思念》这部作品音乐特点作详细剖析。

一、曲式结构特点分析

《送上我心头的思念》是一首单三部的作品。其中部尤有特色,中部的结构为倒装的复乐段,以不同的节拍、较快的速度与激动的音调与两端部分深切的抒情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它的结构与通常复乐段中两段终止式先开后合的顺序相颠倒,而成为第一段落在主音上完全终止,后段落在属音开放,这种处理是为了在中部末尾形成“属准备”,以顺利引入再现,增强了中部与再现部之间的融合性。

【例1】中部结构图:

复乐段a a 1 7+5 be: t t t 6 + 4 6 +D

二、旋律调式与和声调式的关系

(一)旋律调式

整首乐曲大体建立在雅乐调式之上,作品中升fa(首调读法)的几次出现分别有着不同的含义,第一次出现在:

【例2】

这里的升fa的意义在于使旋律走向其属调bD调,调性趋向模糊了。

第二次的升fa出现在这里:

【例3】

乐曲在这里转到了商调式上,但亦可看作是降e羽调上的变徵。

(二)和声调式

施万春在这首作品和声的选择上别具一格。1977年,大多数作曲家的思想还深陷在“文革”影响中,他们的歌曲伴奏还都是停留在为旋律服务的思想上,所配伴奏也大多是死板的“和声堆积”,或是简单的伴奏织体。而施万春在《送上我心头的思念》中的伴奏写作上已经把和声作为一种可以单独存在的、有自己独立意义的个体来写,有很大的创新性,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在这首作品中,他采用六个降号的be小调来写作,烘托出了那种悲伤怀念的气氛。

(三)旋律调式与和声调式的关系

从这首作品的旋律和伴奏的关系上来看,其独特之处就是用西方大小调来为中国的五声调式音乐配写伴奏,并使两种不同的调式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

三、和声特点

和声通常是作为局部的辅助手段而出现的,而施万春在这首作品中赋予了它生命,使它有了色彩性。在纪念周恩来这个背景前提下,如何来表现出那种怀念的悲伤情感呢?作曲家采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来表达:

(一)增六和弦的应用

增六和弦一般是由重属和弦变音形成的,变音是用半音来加强在调式中已经存在的全音旋律的 倾 向 性。 重 属 系 统 的 变 和 弦 (b3DVII6/D、b3DVII65/D、b5D43/D)是传统和声变音体系中很重要的和声材料,在十八世纪的音乐作品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在十九世纪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中,这类变和弦更是大量使用。

在《送上我心头的思念》中增六和弦出现了7次,如下例。作曲家使用它们的目的在于:一是通过它们所包含的不协和音程与调式变音所构成的和声紧张性来推动音乐的进行。另外,使得和声与旋律在整体的气氛上更加趋于统一。

【例4】

(二)连续九和弦的下行连接

在作品前奏中使用了一连串的九和弦下行连接,体现了一种凝重性,和声上要求外延,期待被解决。九和弦的使用表现出人民希望总理回到我们身边的期盼之情,而连续下行的九和弦又好象是人们对总理离世的无限悲痛的表现。最终九和弦落回到be调主和弦上,主题开始。

【例5】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虽然前奏中一直使用大小调的和声体系,但是我们可以从最上方的旋律线看到,它已经是一个五声调式的旋律了,作曲家很巧妙地为后面的旋律做好了铺垫。

四、低音和声的线条化进行

在乐曲中部,观察伴奏的低音声部可以看到从be-bd-c-bc-bb-ba-bg-f-be-bd-bc-bb-a的一条级进下行的低音线条,这一线条为原本比较平静的旋律营造了很大的张力,大大提高了旋律的力度,使整体气氛变的激动起来,与前后两段构成鲜明的对比。

【例6】

五、同一旋律在和声上的不同处理(和声变奏)

纵览全曲不难发现,乐曲的第一部分与再现部分旋律相同,本来可以简单地、无变化地再现第一部分的和声,但施万春没采用那种省力的方法。他在这里用了和声变奏的手法,使再现部分的旋律与和声在听觉上给人一种乐队全奏的恢宏效果。

变奏手法是民间音乐创作中最常见的手法,民间的器乐演奏家或歌唱家在演奏或演唱时往往都以变奏的手法作为他们即兴发展的重要手段。《送上我心头的思念》中再现部分伴奏可以分成三层、三组乐器来演奏,上声部可以看作是小提琴组的全奏,而下声部的低音支撑则可以看成低音铜管乐器加上Bass演奏,中声部基本上是分解和弦,可以用木管乐器进行演奏。

【例7】

在这部分,和声功能基本没有变化,但却通过和声变奏表达出了一种比第一部分强烈许多的感情色彩,把思念之情发挥到了极致。

在这首作品的结尾部分,作曲家通过两个反向进行的“和弦”(上声部向上、下声部向下)共同行进至主和弦,在旋律声部最后一个结束音的下方,运用了6小节的材料来补充,这个材料是取自间奏的一段音乐,最后用正格完满终止结束全曲。

【例8】

通过对《送上我心头的思念》这部作品的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施万春的创作风格具有一定的融合性,其对艺术歌曲的创作具有独特的特质,使得旋律与伴奏间达到了完美的交融,伴奏组织中和声材料显露了鲜明个性,材料之间达到了有机的联系,是我国近现代不可多得的佳作。

[1] 桑 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

[2] 刘 平.论《送上我心头的思念》创作特征及其演唱[J].黄河之声,2009(6).

[3] 李西安.此情眷恋无绝期——评歌曲《送上我心头的思念》[J].人民音乐,1982(1).

[4] 廖宁杰.歌曲《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分析[J].音乐时空,2011(12).

猜你喜欢

施万和弦作曲家
小小作曲家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miRNA-338促进施万细胞成髓鞘*
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中施万细胞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