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吴桥国际杂技节(一)
——访河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王幼辉
2013-07-02杜丽荣
文 杜丽荣
我与吴桥国际杂技节(一)
——访河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王幼辉
文 杜丽荣
编者按:从1987到 2013年,两年一届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走过了26年,今年又喜逢第十四届盛会。从人民团体的赛事活动到国家级文化盛事,从鲜为人知的艺术嫩芽到争芳斗艳的杂技奇葩,吴桥国际杂技节以它独特的魅力、品质和风采谱写了杂技艺术的锦绣华章。她不仅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了解河北、了解石家庄的窗口,更架起了一座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友谊的桥梁。
作为这个文化节庆品牌的创办者和参与者之一,曾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的王幼辉见证了吴桥国际杂技节的成长。他曾连续八届担任吴桥国际杂技节组委会副主席、后援会副主任、顾问、常务副主席;再回首时,王老觉得无论用何种话语去形容吴桥国际杂技节的意义都显得不足。让我们随着他的讲述,去分享那曾经的感动和辉煌。本刊将分三期刊登时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幼辉访谈——《我与吴桥国际杂技节》,以飨读者。
创办吴桥国际杂技节的由头
杜丽荣:王省长,您好!众所周知,中国杂技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它萌芽于周朝,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河北省吴桥县是杂技的发祥地,有“世界杂技摇篮”的美誉,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杂技之乡”,吴桥杂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世纪80年代,是什么事情激发了您和同事们创办吴桥国际杂技节的决心?
王幼辉:本来我与杂技节没有什么缘分,但至少有两件事,促使我下决心要创办吴桥国际杂技节:早在1983年底,在我担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有一次,由我、赵卓云和都本洁(他们两人时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3个人率队去广东考察。在深圳,当地一位官员与我们座谈时说,你们河北的乡镇企业搞得不错嘛!我们在报上见到你们一个庄(指石家庄)生产的环宇彩电都打入了欧洲市场,真了不起啊!当时,听了这番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没有想到一个省会城市的知名度竟如此之低。我当时就告诉人家,石家庄是河北省省会,它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不是一个村庄,环宇电视机的产地就在此。还有一件事是这样的,有一次,一位加拿大商人对我说,他本想来石家庄投资,但他的朋友却劝他别冒这个险,还不解地问他:“你为什么要到河北的一个村庄去呢?”听到这话后,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不禁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作为河北省的领导干部,我们有责任为提高石家庄乃至河北的知名度做点儿事情。
杜丽荣:您是怎么想到用河北的金字招牌吴桥杂技作为突破口的?
王幼辉:有一次,我在一场晚会上看到省杂技团的精彩演出,期间有人向我介绍了吴桥。一位老朋友告诉我,他的姐姐就是吴桥的杂技艺人,在印度马戏团工作多年。河北有吴桥,吴桥是杂技之乡,连周恩来总理20世纪50年代都曾欣喜地感慨“吴桥真不愧是杂技之乡”。“吴桥”这块金字招牌可不可以大用特用呢?
后来,我不断与朋友和同事谈及此事,并向当时的省委副书记高占祥作了汇报。占祥同志完全支持这个提议。1985年的一个秋天,占祥同志委托我与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会长王峰、省文化厅的吴珹、省旅游局的王元和陆正等同志在河北宾馆座谈,吴珹同志还为与会者照了一张像留念,它成了吴桥国际杂技节的“老照片”。这次大家又想到一块儿了,我们有个“杂技之乡”,“吴桥杂技”便是我们的金字招牌,为什么不用这个来做些文章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后一致提议在河北省会石家庄举办吴桥杂技节,而且要冠以“吴桥国际杂技节”的名义,每两年举办一次。就这样,要举办一个国际性杂技艺术节的想法就渐渐在大家脑海中成型。
和衷共济,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杜丽荣:举办一个国际性的活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请您谈谈当年在申办杂技节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王幼辉:当时的情况是,举办这样一个国际性活动,不仅存在许多客观的实际困难,而且对举办杂技节的意义,在认识上也不尽一致,筹备工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
要举办吴桥杂技节的想法在一些热爱杂技的同志中达成共识后,这些“老吴桥”就当了一次“谏臣”,给省政府打报告。我记得在报告中写道:“河北要对外开放,首先要提高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举办以吴桥命名的国际杂技艺术节,既能填补我国没有国际性杂技赛场的空白,又能吸引各方宾客前来旅游观光,扩大河北在国内外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借宾客云集石家庄之际,以艺为媒,开展经贸活动。这一举三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当时省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太一致,但主管文教卫生的省委副书记高占祥同志非常支持。此后,我就一直在不同场合为筹办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大声疾呼,力争得到更多同志的支持。“老吴桥”中当时担任省旅游局副局长的王元同志还发誓说:“办不成吴桥国际杂技节,死不瞑目。”
1986年初,李文珊接任高占祥一职。文珊同志是个文化人,他对此事非常支持认同,还有其他老领导也一起呼吁,例如当时的省政协主席尹哲、省政府副省长王祖武同志都很支持,这些同志都被后来人称为“老吴桥”。到了1987年1月中旬,省委决定,利用吴桥“杂技之乡”这一品牌,举办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
杜丽荣:确定了要举办杂技节的议题后,就要开始部署。请您谈谈第一届吴桥国际杂技节成立了哪些专门的办事机构?举办时共有多少国家和节目参演?
王幼辉:我记得曾召开了多次筹备会议,还以省政府的名义先后两次向文化部申请,请求批准在我省举办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文化部同意并经外交部会签后,上报国务院,到6月5日,一位国务委员批示同意,并报代总理万里同志批准。
部署工作首先是组建指挥系统和办事机构,做好组织工作。组委会是杂技节的最高领导机构,下设8个办事机构。筹备和举办期间的工作分别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外办、省旅游局、省体委、省工商局、省公安厅、石家庄市政府等有关部门承担。文化部外联局承担对外联络的任务,在时间很紧迫的情况下,他们邀请到几个国家的评委和演出团体,功不可没。杂技节组委会还专门成立了后援委员会,说白了就是“拉赞助委员会”,由时任省政协主席尹哲任主任,我任副主任,负责从社会上筹集资金的工作。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我们这批“老吴桥”以及支持者总算把第一届吴桥国际杂技节的舞台搭好了。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第一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在石家庄体育馆举行。苏联、朝鲜、法国、墨西哥、澳大利亚、民主德国和中国等7个国家的30个节目参加了比赛和演出,并评选出金狮纪念奖、金狮奖、银狮奖和铜狮奖等奖项。
杜丽荣:20多年过去了,您今天怎么看待第一届吴桥国际杂技节?
王幼辉:可以说,第一届杂技节取得了超过预想的效果,我认为它是非常成功的,对后来几届的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件事在河北历史上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当时,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评委会主席夏菊花说:“这次杂技节办得这样好,是中国杂技史上光辉的一页。”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秘书长、本届评委安哥娜莉一再称赞吴桥杂技节组织工作做得好,她说:“你们完全可以对此引为骄傲。”这些评价是中肯的、符合实际的。
自助天助,十字路口作抉择
杜丽荣:吴桥国际杂技节是两年一届,1989年举办第二届杂技节时,面对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组委会是如何想办法让第二届吴桥国际杂技节如期举行的?
王幼辉:在成功举办第一届吴桥国际杂技节之后,1988年8月22日,文化部批准了河北省关于举办第二届吴桥国际杂技节的请示。经过两次筹备会议并征求了有关方面的专家和专门机构的意见后,确定邀请19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台湾)的26个节目,大陆的6个参赛节目、6个表演节目参加演出,到5月底,有7个国家的9个节目应邀报名前来参赛,形势非常好。
但是,在6月4日后情况有变,就有8个国外的杂技团体先后通报或口信取消应邀诺言,有几个国家则迟迟不表态。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杂技节要不要继续筹备?我们组委会陷入了深思。6月10日,省委副书记李文珊主持召开了在石组委会主席办公会议。与会者站在有利于国家稳定的高度,抱着极大的信心,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异口同声地议定:我们应该不乱方寸,按原计划进行,努力做好筹备工作;我们继续准备,这本身就是一种稳定感,是对国家的支持;我们要用办好杂技节的事实告诉人们,我们的国家是稳定的,有能力控制局势,中国改革开放的方针没有变。王祖武副省长在会上说:“只要有3个以上的国外节目参赛,我们也照常举办。”我说:“我们应有一个思想准备,从最坏处着想,即使国外节目一个也没有,我们也应坚持办好第二届杂技节,并一定要办得更好些。”抱着这样的信心和决心,1989年8月14日,省政府和杂技节组委会派我、毛志君等同志专程到北京拜访了文化部部长王蒙同志,并向高占祥同志汇报。
因为有与占祥同志合作共事的基础,对这次汇报我还是充满信心的。当时,高占祥副部长等领导同志听了汇报后认为,“六四”事件以后,我国仍然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杂技节是一项重大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在目前情况下,办好这届杂技节有重大的意义,河北省杂技节组委会这个决心下得好。文化部的领导当场明确指出,同意河北省的意见,有3个以上国家参赛要举办,不足3个国家也要举办,甚至外国节目一个不来,也要举办。文化部不仅从方针上给予正确指导,而且从经费上给予资助,外联局、艺术局协助做了许多工作。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和中国对外演出公司也都给予了支持和帮助。在这个正确指导思想指引下,为了多邀请一些国家的节目,组委会采取了许多措施,如补发邀请、增加邀请,通过个人或单位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以联系,最后邀请了保加利亚、瑞典、泰国、蒙古、丹麦、波兰、苏联等7个国家的9个节目。国内14个杂技团选派了23个节目。第二届杂技节的阵容,一点儿也不比第一届逊色。
杜丽荣:您认为第二届吴桥国际杂技节与第一届相比,有哪些特点?
王幼辉:第二届杂技节和第一届杂技节相比,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国内外节目进行公开赛。第一届杂技节比赛只在国内节目中进行,评出金狮奖、银狮奖、铜狮奖,而国外节目都作为表演节目,一律颁发金狮纪念奖。这届杂技节的18个国内外节目,通过公演方式进行公开比赛,按照国际评分标准进行评奖;二是增加了国内一台表演节目。面对国外邀请的节目比预计减少的情况,我们将原来的两台比赛节目改为一台,同时增加邀请国内节目,安排了一台表演场。这样安排的结果,得到了国内外各代表队的高度评价,也受到了石家庄市观众的热情欢迎;三是在举办杂技节期间,同时举办第二届河北省戏剧节和河北省1989年对外经济合作洽谈会(简称“两节一会”)。这个举动受到了国内外朋友的称赞。《河北日报》发表了题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评论。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同志参加了一些活动后连声说:“办得好!办得好!”日本著名杂技界人士西田敬一说:“你们的两节一会,是解决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的初步做法,有其内在的深远意义。”实践证明,文艺搭台、经济唱戏这条路子是对的,通过杂技节这棵梧桐树,引来了经济界的金凤凰,河北省和石家庄市的知名度得以提高,它产生的深远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第二届杂技节结束后,省政府在1989年12月27日向文化部的报告中,作了这样的估价:“本届杂技节达到了促进对外开放,繁荣杂技艺术,开展文化交流的目的,为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办成国际第三杂技赛场打下了基础。”
(责编/梁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