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普通高校瑜伽课程研究评述

2013-06-28熊明生

四川体育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瑜伽体育课程

刘 征,熊明生

我国普通高校瑜伽课程研究评述

刘 征1,熊明生2

本文揭示了我国普通高校瑜伽课程开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课程设计与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教学中的运动损伤等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教学模式刻板、创新不足和实证研究相对缺乏等问题,提出了提高研究质量的某些建议。

普通高校;瑜伽课程;综述

“终身体育”的提法使得选择既有健身价值又有终身体育性质的运动项目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工作之一。有人认为,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应当把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与生活接近的、健身性和娱乐性强的体育素材灵活地加入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来(王吉胜,2006)[1]。瑜伽作为这几年大热起来的俱乐部健身项目,逐渐出现在越来越多高校的体育选修课名单中,并且受到普遍欢迎。在此背景下,对我国的高校瑜伽课程开设概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提出某些促进发展可供参考的建议,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在中国知网上,以“瑜伽、可行性”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从2002年到2012年,共可找到24篇文章,其中1篇硕士研究生论文。总的来说,这些文章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说明高校开展瑜伽课程的可行性。这几个方面包括:(1)“全民健身”“终身体育”“新课改”等提法作为背景出现;(2)现代瑜伽的普适性、追求身心平衡和健康优雅的特点;(3)高校学生在特殊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

有人提出,瑜伽可与“阳光体育”相结合,瑜伽起源于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之中,因此他们认为户外瑜伽可以更充分的体现其价值和功效(刘明燕、苏健,2012)[2]。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时间比例的安排中应以贴近生活为基本点,将生活方式养成教育作为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标准;瑜伽健身和“育心”相结合的教育手段,可以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雷秀萍、王娟,2011)[3]。尽管此类文章题目中多出现“可行性”,然而它们实际上更倾向于说明高校开展瑜伽课程的“必要性”。有人对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瑜伽课程做了可行性分析(尽管不同于开设瑜伽专业、而且调查研究涉及内容较少),他们使用问卷法调查了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并从室内场馆、师资结构、学生需求三方面说明“可行性”(邱辉、陈东鹏,2011)[4]。

可行性或必要性研究是先导,其价值仅在于说明条件及必要,接下来是对除此之外现有研究的梳理。

1 研究现状

自2002年到2012年,在中国知网上检索题名含有“高校瑜伽”的文献,能找到51篇文章,其中硕士研究生论文5篇。概括起来,除了可行性或必要性研究,这些文献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某大学或城市瑜伽课程开设现状及发展的研究,(2)高校瑜伽课程设计或教学体系构建,(3)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的探讨,(4)瑜伽教学中运动损伤的研究。本文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出发,将分别以4个方面进行论述。

1.1 瑜伽课程开设的现状及其发展

1.1.1 关于现状和发展对策的系统论述 此类型发表的文献包括论文16篇,其中硕士论文4篇。4篇硕士论文都使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等。其研究思路也基本相同:针对瑜伽课程编制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专家访谈提纲,问卷的效度采用专家评估法进行评估,信度采用重测法评估。结果表明:在现状方面主要从学生、师资、教材、硬件设施等几个要点进行说明,更有人在研究中涉及到瑜伽校外开展情况和未开设瑜伽课程的学校开课条件分析(刑立香,2006)[5]。

在发展对策方面普遍提出:(1)要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瑜伽氛围;(2)编写专业教材,规范教材体系;(3)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培训工作;(4)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5)体育院校优化课程设置,增设瑜伽等运动项目。

1.1.2 发展对策的其他建议 有些研究提出了较独特的内容,如:(1)建立和完善瑜伽社团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校内外比赛交流、聘请专家和资深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等创造性的建议(朱晓栋,2012)[6]。(2)要“平衡师生的性别结构”(魏志英,2010)[7]。实际上,世界上的瑜伽大师多为男性,瑜伽对男性的益处甚至多于女性,“瑜伽是专属于女性的运动”这一刻板印象与国内男性瑜伽导师偏少有一定关系,也与校内外的宣传方式相关。(3)丰富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兴趣,推进校园瑜伽俱乐部化,加强瑜伽课程教学与发展对策研究(张丹青,2009)[8]。“丰富教学手段”的提出之所以有意义,源于学生对目前高校课堂较为单调的瑜伽教学方式不十分满意,高校瑜伽不同于俱乐部瑜伽,除了需加强多种教学设备的应用,其涉及的内涵和外延也应该更加充分,这样不仅利于更全面地展现印度瑜伽的魅力、而且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其运动的持续性。“推进校园瑜伽俱乐部化”,即借助市场经济运营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活动场所和更多的活动机会;作者认为这一措施有利于加强体育工作的激励机制,通过俱乐部活动逐渐强化终身体育的概念;从目前关于学生瑜伽练习频率的调查结果来看,瑜伽课程结束后,相当数量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保持瑜伽练习,此事实使得这一设想更加具有吸引力。不过,虽然学校建俱乐部或许能提供相对于校外俱乐部更为低廉的价格,但是在专业化服务和各方面利益的分配平衡上也应该更加慎重。

总之,此类研究的问题主要在于研究模式的刻板性,以及对于创新的部分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今后的研究可以致力于在某一个创新点上具体开展。

1.2 高校瑜伽课程设计与教学体系构建

此类文章共有5篇。这类文章进行调研的比较少,多是从各种专业教材和教学实践经验出发来进行理论论述。

1.2.1 高校瑜伽课程设计的几个要点 有人在其研究中对此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内容结构如图1(杨敏,2007)[9]:

图1 《北京市高校瑜伽选修课程设计研究》内容结构(杨敏)

1.2.2 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研究者采用问卷法对五大城市十所高校的瑜伽理论课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所学校没有瑜伽理论课,大部分的学生对瑜伽并不了解,相关理论内容主要在技术课学习中有所涉及。其后作者提出将瑜伽理论课分为入门和提高两个阶段(分别与技术课对应),入门阶段安排6个课时,提高阶段则为4个课时(高程丽,2012)[10]。其设想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其内容对比见下表:

表1 普通高校瑜伽入门班和提高班理论课教学内容对比(高程丽)

1.2.3 其他研究结论 上节中参考文献的作者基于同一调查研究,在另一篇文章中得出两点结论:(1)普通高校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最有用的技术课教学内容是针对塑身的体位练习,其次是瑜伽的放松练习;认为对自己最有用的瑜伽理论课内容是科学的锻炼方法。因此理论内容的选择应倾向于科学锻炼方法的了解,技术内容的选择上应倾向于实用性和体位动作的优美性。(2)有89.1%的学生认为掌握好瑜伽教学内容需课内外结合,且有74.2%的学生在课后有进行自我练习实践;这就要求瑜伽课还应该考虑到课后的延伸,教会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制定出符合学生个人的且相对完善的练习处方(高程丽,2011)[11]。

有人通过调查研究得到两条重要信息:(1)在学生最喜爱的瑜伽体式训练当中,有60%的学生首选了柔韧的拉伸练习;(2)对瑜伽最大负荷部位的自我感受问卷调查中,有50%的学生选择了腰部。他们还进行了“针对性整体设计课程”与体式练习为主的常规瑜伽课程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指出前者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方面更有优势;除此之外,作者提出了一条实用性建议,即学期结束前两周,可以通过“学生最喜爱的瑜伽体式”以及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来获取反馈(周兰萍、时静,2011)[12]。

这一类型的文章从实际需要和教学实践出发,重视应用价值高的指导性内容的开发。然而,从总体上来看,实验和调查等实证研究偏少,导致一些结论的信效度不太令人信服。因此,今后在本类研究中,应更加重视对教学实践的对照反馈和对经验性结论的验证。

1.3 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探讨

这一类别的文章数量较多,且时有创新,共有20篇。虽然这些文章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也呈现出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少、理论研究多的局面。

1.3.1 具体建议 有人提出双人瑜伽和流瑜伽可运用于高校课堂,前者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实现合作学习,后者则是从流瑜伽强调动作组合和锻炼的全面性出发(薛萌,

2011)[13]。流瑜伽的教授和练习,可以同时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和练习者的练习水平,而且有利于自我控制和独立练习能力的提高。

还有人专门介绍了拜日式的教学方式,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提出结合其他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比如:在拜日式第一阶段的教学中身体素质练习主要配合提高身体的力量和柔韧性,可以同时采用蛙跳、俯卧撑、正压腿、侧压腿,大抡臂等练习(陈素玲,2010)[14]。拜日式包括向太阳致敬的十二个体式,在整个瑜伽体式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这里,姑且不论其在具体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引发的争议,作者的这一思路本身对今后的瑜伽课程建设、特别是对其他课程中瑜伽的运用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1.3.2 指导性建议 此类建议包含了教学思想、哲学、存在的问题等宏观层面的问题。比如:

表2 四季瑜伽主要内容(吴蔚、余鹰)

(1)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的高度自控能力、造就身心和谐的个体,是瑜伽的教学目标所在;研究者强调“适应性教学”的重要性,并突出强调了安排2-3周专门教授改善学生身体不适症状的套路练习的重要性(阳煜华、高箴,2009)[15]。

(2)有人指出瑜伽的教学可以根据季节变化安排课程,称之为“四季瑜伽”(吴蔚、余鹰,2008)[16],其主要内容用下表表示:

(3)在哲学层面上,有研究者很敏锐地指出,我们在接受瑜伽时尚的同时,如果将印度文化的魅力作过度的、带有宗教意味的空幻张扬,反而对这项运动的持续发展无利(郁晶晶,2011)[17]。她引用了张蕙兰女士的话:“瑜伽是供人们练习的,不是供人们去思考推测的。”所以在瑜伽哲学和生活方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保持中立的态度,避免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4)有人指出,目前瑜伽教学模式的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盲目借鉴健美操、体操等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瑜伽教学的特殊性,影响瑜伽教学的可持续开展;二是只注重影响瑜伽教学模式过程的操作要素,而忽视了瑜伽教育指导思想模块、瑜伽理论基础、适用条件等构成要素及瑜伽教学的外在因索的影响(曹细娟,2011)[18]。这些问题给我们指出了研究中不足的同时,也指明了一些可以努力的方向。

总的来看,这一领域的研究颇具活力、并且仍然具有相当大的潜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学体系的构建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在研究中应当同时把握,都应该在构建完整体系、发展特色、努力创新的同时,更加重视实证研究的价值。

1.4 瑜伽教学中的运动损伤

瑜伽是一种强度相对较小、节奏舒缓、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运动,从理论上来说其受伤率是极低的,然而事实上根据统计数据,其伤病发生率在10%左右,而且瑜伽的运动损伤还具有延迟性和检查困难的特点。运动损伤始终是运动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瑜伽相关研究中也不可能忽视。此类文章有8篇,1篇硕士研究生论文。

下面以图示呈现两篇文献的内容结构:

(1)《论高校瑜伽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一文逻辑清晰、内容完整,其核心在于分析瑜伽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以及预防损伤的建议(王华,2009)[19]:

图2 《论高校瑜伽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的内容结构图(王华)

(2)相对于前面一篇文章,本文作者(立足于俱乐部瑜伽)是从练习者、教练员和管理三个层面来讨论运动损伤发生原因,并且基于更广泛的基础提出建议(贺灵敏,2010)[20]:作为这一内容的重要参考,本文俱乐部教练的基本情况与高校瑜伽教师略有不同,建议部分的第四点只针对俱乐部,其余内容对高校瑜伽的相关情况都有较大参考价值。从上面两篇文章的论述可以看出,瑜伽运动损伤这一块的理论研究较为充分,重点在于教学体系构建和教学方法这两个方面对运动损伤的实际把握。

图3 《上海市瑜伽练习人群身体损伤的杜会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内容结构图(贺灵敏)

2 研究展望

高校瑜伽课程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一些研究成果是很有价值的,但也普遍存在着研究面太泛、研究理论化、研究方式单一化(调查研究为主)、重复研究过多、创新不足等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高校户外瑜伽、瑜伽与中国传统养生项目的比较研究、技术和理论课程的平衡、瑜伽与心理健康课的结合等等都可以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除此之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在做研究时,一方面应该在小的课题上向精、深方向钻研,另一方面也应该尝试更多的实验或现场研究。

[1] 王吉胜. 浅谈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接轨[J].当代教育论坛.2006(7).

[2] 刘明燕,苏 健. 瑜伽运动进入高校体育课的可行性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2012(01):98~99.

[3] 雷秀萍,王 娟. 新课改视野下瑜伽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启示[J].山西体育科技,2011,31(4):83~85.

[4] 邱 辉,陈东鹏.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瑜伽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 理论研究,2011:94~95.

[5] 刑立香. 武汉普通高校瑜伽课程的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6] 朱晓栋. 上海高校瑜伽课程教学现状和改革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

[7] 魏志英. 湖南省普通高校瑜伽教学的现状调查[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2):92~9.

[8] 张丹青. 华东师范大学瑜伽课程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9] 杨 敏. 北京市高校瑜伽选修课程设计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10] 高程丽. 普通高校瑜伽课程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框架构建[J].体育世界,2012(1):66~68.

[11] 高程丽. 部分高校瑜伽课教学延伸性的研究[J]. 科教导刊,2011(07):90~91.

[12] 周兰萍,时 静. 终身体育视角下高校瑜伽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7:69~70,64.

[13] 薛 萌. 对高校瑜伽课程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 新课程研究,2011,213:116~117.

[14] 陈素玲. 浅析高校瑜伽拜日式的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10:154.

[15] 阳煜华,高 箴. 高等院校瑜伽教学科学化的探讨[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31):72~73.

[16] 吴 蔚,余 鹰. 瑜伽教学的原则和方法[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2(6):177~178.

[17] 郁晶晶. 高校瑜伽教学若干问题探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05,35(3):85~87.

[18] 曹细娟. 高等院校瑜伽教学模式的探讨[J]. 体育世界.学术,2011(07):76~77.

[19] 王 华. 论高校瑜伽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J].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4):468~469.

[20] 贺灵敏. 上海市瑜伽练习人群身体损伤的杜会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 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Yoga Course in Chinese Normal Colleges

LIU Zheng1,XIONG Ming-sheng2

This paper proclaims several research situations on yoga course that in Chinese normal colleges, Which contain the present state and development of yoga course, The yoga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Discussion on teaching method and pattern, Sports injury in yoga teaching. What’s more, There are also some questions which include stereotyped research mode, Innovation deficiency and relative lack of empirical studies, And so on. Ultimatel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searches’ quality,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Normal colleges; Yoga course; Review

G807.4

A

1007―6891(2013)04―0142―06

2013-01-05

1.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湖北 武汉,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1.Department of Postgraduate, Wuhan Institute of P.E. ,Hubei Wuhan, 430079, China; 2.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 Wuhan Institute of P.E., Hubei Wuhan, 430079, China;

猜你喜欢

瑜伽体育课程
Hello White瑜伽馆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练瑜伽
禅逸瑜伽对瑜伽文化的创新
练瑜伽,悠着点
2016体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