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素质拓展课程效果可持续性研究

2013-06-28

四川体育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培训师体验式素质

彭 宁

高校素质拓展课程效果可持续性研究

彭 宁

素质拓展又叫体验式培训,是一种全新的学生自我学习的教学模式。自2002年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以来,素质拓展教学在全国上百所高校蓬勃发展。本文基于对大学生素质拓展培训模式的研究以及培训效果的调查,指出高校素质拓展课程存在不可持续的问题。通过分析比较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理念,并对完善运行管理体制、课程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能切实提高素质拓展课程的培训效果,实现素质拓展全面教育的目标。

高校;素质拓展课程;效果;研究

所谓教育,我们大家所指的是某种训练,关乎心智,同时一般也是关乎身体——这样我们就能包括体育,以及针对某个进一步的旨趣,进行技能训练。但是何谓教育,我们无法获得清楚的或有有益的理念,上述训练为了什么,除非我们对此有所认识。——托.斯.艾略特[教育的宗旨]

素质拓展英文名outward-bound,起源于二战,意为一艘小船离开平静的港湾,驶向波涛汹湧的大海去迎接挑战,原为海员海难逃生训练。二战结束后,人们发现经过训练的海员不仅有良好的海上求生技巧,更重要的这批受训者具有很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熟练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这些素质都是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二战结束后这项训练被延续下来,并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OB,至今,这个机构已是一个世界性的,以促进人的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的专门培训机构,分布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2月引入中国,并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培训机构“人众人”公司。2002年3月27日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下发在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全国几十所高校陆续成立素质拓展中心,至此,素质拓展全面进入高校领域。尽管素质拓展经过长期实践证明对于学生激发个人潜能,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以及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树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团队意识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但是通过对受训学生数月后的问卷调查发现培训效果的持续性目前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关系到素质拓展是否能在高校真正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的初衷,以及能否和学校传统授课方式紧密结合,彼此促进。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开展素质拓展培训现状分析,素质拓展效果评估以及对高校素质拓展培训体制建立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能改善素质拓展培训效果的可持续性,真正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终级目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西南财经大学3年来的拓展课程及培训跟踪为研究对象。采用对在校学生共4519人次拓展培训调查统计数据,研究被试。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分对比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开展素质拓展现状分析

2.1.1 我国开展素质拓展高校的管理体制情况 从2002年“素质拓展计划”试点实施至今,全国上百所高校都开展了素质拓展课程、培训以及相关的一些项目,作者以对所在的西南财经大学所开展素质拓展课程的组织结构进行观察调查后发现,拓展项目一般由学校牵头,由心理健康中心、院系或是体育部承办,实行承办单位目标责任管理。这种管理体制虽然方便管理,责任明晰,但并不利于拓展效果的延续,部门与部门,上级与下级之间只是单纯的一种行政联系,而非真正的工作伙伴关系。负责培训任务的单位虽然有专业的培训知识和技巧,但对学生们目前的情况并不了解,制定的培训计划也不具有针对性,培训项目的选择一般是随机的或是固定的;在培训中因为没有院系的参与,而且培训一般采取自愿原则,学生一般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出发,自觉自愿选择参与各类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这样表面上可以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也较好地调动和强化了学生自觉性,但另一方面培训缺乏监管和督促,也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学生参与与否一个样,参与好坏一个样,这样大大的降低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2.1.2 课程设置 一般说来一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都是在该校的教育基础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我国高校在改革开放后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调试,但是其模式还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旧的观念影响,很多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以前应试教育的痕迹,在课程设置上也相应受到一定的影响。素质拓展如何切实有效的与现阶段的教育模式相结合,从而达到有效的发挥其作用,关键在于我们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上。

素质拓展课程就场地划分为室内项目和室外项目,室外项目就分为高空、中低空和低空项目,室内项目主要是以心智类和团队协作类项目为主,就目前我国已经开设素质拓展课程的高校中有近三分之一的高校并末修建相应的素质场拓展场地,这些高校主要是开设的一些室内的或是地面的项目。建有场地的学校有两种方式开展课程,一种是采取全校选修课的方式,将素质拓展课溶入一般的体育教学过程;另一种则是采取短训长训结合的方式,将商业拓展培训植入学校教学。但就现阶段来看,素质拓展还没有较好地能够找到与我们传统教育模式有效地相容方式。高校是一个特有的教育机构,它的宗旨是以教育为主。而教育的宗旨像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的那样,“是在于培养持续性成长的能力。”[教育的宗旨,选自民主与教育第八章]。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有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杜威等创立了教育的新模式——体验式教育。而素质拓展的教育核心也以体验为基础的,当今的西方素质拓展也是沿袭了体验式教育的方式相结合,已经进入到他们的各个教育领域,尤其是中小学以及童子军的训练。由此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通识教育系统,这样素质拓展的教育功能才得以完善。如果我们在高校实行素质拓展教育没有考虑到上述情况以及环境的话,仅仅按照我们原有的教育体制模式进行课程设置的话,那么拓展在高校的实际作用无异于相同于军训或者有一门新兴的体育项目课程,即使开设了全校素拓选修课的学校,由于受到与之不匹配的教育体系的限制,仅以素质拓展的各种项目为手段的话,是难以达到其教育持续性的效果。甚至就单一的技术性传授都将成为其肤浅的娱乐性效用。

在经过对本校4519人受训学生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在培训后两周内受过培训的学生保持状态较好,80%的人数在积极态度,团队意识和心智能力上能保持培训期间的状态。一个月后的测试表明团队意识特别是积极心态有所下降,心智状态开始恢复到培训前状态。能够保持较好的人数只达到20%。两个月后各项指标均达到培训前。

就此现象我们对被培训人员的日常课程和美国体验式教学模式做了一定的对比。发现由于我们的培训中项目的单一以及我们在平时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与之难以配套,所以致使受训人员很容易在经过一至两个月的在意识和心智开发上恢复到常规的模式中。

(图1)为美国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比较发现我们高校素质拓展课程由于受到教育基础理念的差异在课程设置上呈现出项目单一,形式千篇一律、过分依赖地面游戏的趣味性。在时间上多为一天或两天的集中培训,项目采用的有破冰,信任训练,团队意识建立,心智开发游戏,个人能力挑战,团队合作项目。这些项目和课程在当时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与开发作用,但是由于在高校的课程体制与其没有相对的联系,致使当学员回到正常教学生活中很难将在培训中收到的启发运用于此,这样就难以达到深入和全面的系统化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在美国的体验式教育的模式中可以看到,他们形成的是一整套相关课程设置。这样的系统更为科学的使人能够将培训中的感悟和经验通过各种相关活动,深化在日常的思维和认识中。从而能够达到对学员的真正持续的效果。

2.1.3 参与素质拓展课程师资队伍情况 对现有开展素质拓展课程的8所学校师资队伍组成走访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校素质拓展课程的老师都来自体育教师,也有部分学校的培训师来自于校团委、心理健康中心以及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的老师,由于素质拓展课程的特殊性,课程既有非常强的身体参与,既有一些户外的高刺激性的以冒险为主的项目,也有像七巧板、盲人阵这样的以团队协作为主,涵盖管理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领域的项目,所以单一学科的老师很难完全胜任所有项目对培训师的要求。这也直接影响了课程的培训效果。下图为不同培训师参与引导的效果曲线图

在图2中我们不难看出,由专门学生工作者组成的培训师及专业培训师参与的培训效果明显,而且具有可持续性,专业培训老师对学生的前期了解工作存在不足,所以培训前期存在一个比较大的盲区,而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又缺乏专门项目指导及项目结束后有针对性的引导,也达不到最佳的培训效果。那么在我们的这个教育体系环境下,为此成立的专业培训师,要求必须具有相当的综合素质水平。在现阶段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其培训效果和持续性的关键。

2.1.4 素质拓展课程效果分析 对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受训的4 519名学员调查结果表明,68.2%的同学认为素质拓展对于改善自己的心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效果明显。感觉培训无效果的学员只占受训学员的7%,实践证明素质拓展培训短期效果明显,有益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完成的素质教育内容,但是培训效果仍然摆脱不了短效性的特点。美国体验式教育协会的Smimon Priest对参与体验式培训的人员做了以下实验,将受训学员分为四个组,分别是自我训练组、继续训练组、不做任何后续训练组、以及不参与体验培训组(对照组)加入得到下面的训练效果曲线图。(图3),通过图表我们不难看出以下特征:(1)参与体验式培训后学员对事物的理解和把握明显高于未经任何培训的对照组,说明培训效果明显。(2)不同后期干预方式,效果在两周后变化明显,前期无明显差别。(3)学生的自我训练组效果好于培训师干预组,不做任何后期训练组在6个月后培训影响完全消退。从实验中我们不难看出,素质拓展课程对学生行为的改善效果不仅取决于项目的选择,培训师的水平,受训人员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参与,培训结束后期培训的干预对培训效果的好坏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1 美国体验式教育分类

图2 不同培训师参与引导的效果曲线图

以上对于我们现阶段的高校实际情况来看有几点难以达到的。(1)有关项目的开发,这关系到我们教育的目标。(2)培训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及能力。(3)受训人员的主动性。这也关系到最后一点的继续训练问题。由于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问题,受训者和被教育者一样,往往是被动的,被安排的。这样在高校培训中实际有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启发其主动性而摆脱被动状况之中,这样往往使得不具备长期持续性,更谈不上后期培训的干预了。这样使得和我们的传统教育一样,随着毕业典礼的进行,教育也就随之而结束。

图3 不同培训后续训练效果比较

2.2 提高素质拓展课程建议

2.2.1 管理体制改革 从调查分析的结果来看,要提高素质拓展的效果,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不仅要承担起管理监督的职能,更重要的是要起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作用。培训效果的好坏关系到训前、训中、训后三个部分,训前需要设计一定刺激制度,比如有部分高校也将素质拓展课程例为学生的GPA分值,或者有的学校在每期的受训学生中评选“素质拓展之星”等,调动学生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另外,学校还应该专门配备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培训部门,使各个部门单位能良好的相互配合,做到训前做好受训学生情况调查,有针对性地做出培训计划。培训中尽量发挥高校学科优势的优势,将专业技能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真正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实现知行合一。训后调动各层级管理,从基层的学生干部自我培训开始,使素质拓展工作生活化、常态化。学生的素质拓展后续工作管理体系可分为三个层级,执行层:由学生干部和班主任组成,他们负责学生工作中运用分享回顾,组织学习讨论,将自我学习的理念贯穿进学生的日常工作;管理层:由体育部、心理健康中心以及各个专业学院组成,实行同级、平行管理。这几个部门主要负责学校素质拓展新课程的开发,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拓展培训师师资队伍的优化及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拓展证书管理。决策层:由校领导牵头,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及团委组成。主要负责学校素质拓展发展方向的制定以及学生素质拓展学分管理。这三个层级的工作贯穿于素质拓展工作始终,并不单独存在拓展工作的某一个环节。

2.2.2 课程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开展素质拓展课程的学校一般都由商业培训移植而来,但是培训项目一般都需要2-3小时的活动时间,与学校传统授课的时间不符,由于我国高校素质拓展课程多半与体育课结合,但是商业培训项目并不能完全满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所以传统的素质拓展项目需要和学校的传统课程结合,结合大学生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创新。只有将拓展运动课程化才能避开拓展运动体育游戏的俗套,补充体育课程体系。只有将拓展运动课程化才能解决课时的分配、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的实施内容的问题。只有将拓展运动课程化才能依据学生需求和学校条件进行拓展项目的筛选、引进和改造。由于素质拓展课程多学科结合的特点,对培训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高校来讲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资源,走出去,请进来,并且利用本校部分学科资源,定期对培训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结合项目特点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计划组织学习,使项目更具专业特色,分享更能体现学科特点。

2.2.3 高校素质拓展应结合其教育特质,当前存在着对其认识不清和缺乏教育的指导思想 教育是一种对人的影响,康德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人只能通过教育而成其为人。”(1803年讲稿结集出版《论教育》)也就是说教育是一种启蒙,是一种开化人的心智,增强人对自我对世界的认识的方式,从而使人从一种未成熟状态走向成熟,从蒙昧走向文明。教育通过对人的教化以及提供的全面的知识来来训练的思维和认识,这些认识决定了人的行为,们常说的“知行合一”只有在这样启发式的教育中才可能得到持续性和决定因一个人的认识决定一个人的行为。而成熟往往不是生理生长为标准的,人的成熟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成熟取决于这个人是否能独立生活与思考,能否面对生活与世界对自己具有独立承担责任的人。这样的教育是基于人本主义的原则,而西方的体验式教育能够较好的体现这一原则,其参训人员能够自觉启发和挖掘潜力,和这个原则为基础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我们要使素质拓展对学生持续性影响,那么我们必须加深对人本主义的理解,本着人本主义的原则为这个课题定下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以此指导思想来制定一套相对完整的教育和教材体系,来弥补缺乏的系统性和持续性的问题。这正是我们高校素质拓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缺乏与之匹配的教育理念。

当今的高校素质拓展过于还存在着过于重视技能的发展和游戏的技巧的问题,对分享回顾带有浓厚的商业培训模式。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项目的分享环节存在着一种分享模式的固定化问题。这就脱离了高校以教育为主的本质。这就也使得素质拓展仅仅简化为传统体育课中一个新项目的悲惨前景。

3 结 论

(1)高校素质拓展必须以教育为前提,结合体验式教育以及启发式教育,将此作为综合性素质教育,而非是一种工具性课程。要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思维,将它简单的归结为某一类课程。从而避免这个课程的优势在旧的教育体制中窒息。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认识,重新对组织结构实行调整。这里值得提出的是,素质拓展的优势并非只是方法和手段上的,而在于它遵循了人性特点和以人本为先导的理念。所以为了保障其理念的发展,本着对人本主义这个根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对西方环境与自身环境的认识,从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指导思想,重视理念发展,才可能避免它在高校教育中被同化为传统式重技术和体能的体育课。

(2)素质拓展引入我国高校教育不过短短的十年,呈现起步时间短,项目单一,发展资金短缺,从业人员水平偏低,受训人员对项目认识不清,参与积极性不高,学校管理层级不清,后期项目开发力度不够等系列问题。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才能真正提高和延续素质拓展课程的效果。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中解放出来,对教育重新的认识。本着人本主义的教育原则,改变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学习和训练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习惯和方法,实现大学生全面素质提高,最终真正实现学生的“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1] 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青联发[2002]14号.

[2] 廉海明,简论大学生素质拓展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1).

[3] 肖 旭,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背景下的高校体育管理机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08).

[4] 孙克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影响的价值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9).

[5] 杨自伍. 教育:让人成为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The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Effect of Outward-bound for Nation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tudents Program

PENG Ning

Outward-bound,also known as experiential training, Is a new mode of self-learning.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Outward-bound of Nation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tudents Program in 2002, More than 60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ook part in this progra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ffect of this program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effect of this program is still questionable. This article also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al proposals for reform of the program, Hoping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effect and guarantee the improvement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Colleges; Outward-bound; Effect; Research

G895

A

1007―6891(2013)04―0137―05

2013-01-05

西南财经大学体育部,四川 成都,610071。P.E. Dept.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of Finance&Evomomy, Sichuan Chengdu, 610071, China.

猜你喜欢

培训师体验式素质
还剩几只
企业内部兼职培训师队伍建设实践探讨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我国第一批FIDIC国际认证培训师候选人初审培训班在京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