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大学生体质变化曲线”看高校体育的得失

2013-06-28

四川体育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体质曲线体育

王 辉

以“大学生体质变化曲线”看高校体育的得失

王 辉

学生体质健康一直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其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影响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同时也能反映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程度及学校体育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研究表明:大学四年学生体质变化曲线不仅反映出大学生实际体质健康水平(较差),同时反映出高校体育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得失皆有),其起点(较低)还能间接反映高中体育相关工作(相对缺失)。建议:重视高中体育与大学体育的衔接;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及内容;努力改善场馆及器材开放状况;保障教师权益等。

大学生;体质变化曲线;高校体育;得失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1]高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的好坏不仅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还可能影响大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最终形式;其“承上”功能还能间接反映高中体育的开展状况。体质测试数据及变化曲线是衡量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学生体质变化曲线不但能直接显现出高校体育的效能,还能间接反映出高校体育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大学生体质变化曲线为切入点,辅以新生入学测试状况、课程开展情况、俱乐部及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体育文化的开展状况等研究高校体育的“得”与“失”,为更好开展高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更好的衔接大学与中学体育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江苏科技大学2008级学生(2000人),研究对象均为参加《江苏省大学新生身体素质测试》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江苏省部分高校(东南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体育教师16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 对研究对象发放《高校体育得失》问卷,发放问卷800(学生问卷640和教师问卷160份)份,回收有效问卷727份(其中学生问卷586份,教师问卷141份),总体回收率90.88%。

1.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高校体育相关的法规、文件、期刊及江苏科技大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江苏省大学新生身体素质测试》数据等。

1.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lel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体育的效能——“得”

2.1.1 高校体育对学生体质影响状况的分析 高校体育的效能是指:通过高校体育目标和任务的实施和完成,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等的积极影响。大学生体质变化曲线是较直接和客观反映高校体育效能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能反映高校体育效能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五条和第六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1、2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4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普通高等学校对3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2]江苏省各高校体育课程都对大1、大2学生开设体育相关课程,且学时数基本符合要求(见表1)。大学生4年体质变化曲线与高校体育课程开设情况有内在联系,高校体育课程开设对大学生体质的积极影响显而易见。从大1新生身体素质测试→大1第1学期末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大2第1学期末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大学生在各测试位点间体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极其显著)(见图1)。虽然总体成绩与理想曲线(起点为良好以上,并向优秀稳步发展的体质水平曲线变化过程)相比并不乐观,但大学生体质水平发展变化趋势与理想曲线较为契合,至少可以说明高校体育课程对提高大学生体质水平起着积极作用。

表1 江苏省部分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开设情况

图1 大学生4年体质变化曲线与理想曲线分析

2.1.2 成因分析

表2 高校体育课程与高中体育相关情况的比较

我国学校体育主要由小学体育、初中体育、高中体育、高校体育等构成,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目标和任务。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棒”,还起着学校体育的总结和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最终形式的“承上启下”作用。高中体育作为高校体育的前一阶段,其开展(高校体育工作的起点)的优劣是高校体育工作开展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大学新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表明,在高中阶段学生平均体质水平处于较差状态(见图1),其主要原因是升学“杠杆”的缺失和相关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等,并与学生本身、家庭、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高中阶段学生体质水平的低位在影响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的同时,还提供了“还债”式教学的土壤。大学生在参加大1、大2两学年体育课程后体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这不排除还高中的“债”,但也恰恰证明高校体育的效能。其成因主要有以下构成:在师资方面,62.71%的大学生认为所在高校好于高中,主要表现为高校体育教师学历层次高,都为专职教师,仪表和精神面貌较好,专业技能水平较高且技能多样性较好等;在场地、器材方面,51.93%的大学生认为所有高校好于高中,主要表现为设备的种类多样和数量较充足及专业性好,室内(外)场馆开放率和可使用率较高,场地、器材能得到较好的管理和维护等;在时间保证方面,超过8成的大学生认为所在高校好于高中,主要表现为:体育课课时得到充分保证及教学计划能正常执行,课外活动时间和指导能得到较好保障,各种体育竞赛的参与权和时间安排能得到较好保障等;在其它方面,74.33%的大学生认为所有高校好于高中,主要表现为:家庭和学校及社会支持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力度加大,体育与健康的指导(课程)和相关讲座等有较高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各种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得到学习并提高,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展等(见表2)。综上所述,高校体育的内容、目标和任务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较完满的完成,并能基本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与健康需求,高校体育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效能也能得到充分体现。

2.2 高校体育存在的问题——“失”

2.2.1 体育课程存续期间及结束后学生体质的变化状况分析 江苏省部分高校虽开设3年级体育课程,但因教学资源偏向于1、2年级,而致学时数较少及选项课开设种类偏少等得不到保障;多数院校3年级和四年级仅有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无体育课程及相关内容),江苏省无高校开设四年级体育课程;部分高校虽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但课程性质,开设项目、学时数等并不完备(见表1)。这意味着高校体育存在“盲区”,并可能对大学生体质水平的保持和提高产生消极影响。从大3第1学期末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大4毕业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大学生在两测试位点与大2第1学期末测试位点间相比较,大学生体质水平下降明显(且差异极其显著)。大学生体质曲线“下降”支走向直接证明体育课程“有效”性的同时,说明高校体育课程结束后至学生毕业前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存在“真空”期(此期间大学生体质变化趋势与理想曲线走向背离),这也间接显示多年“终身”体育理念教育结果并不乐观;大学生体质曲线“上升”支与理想曲线相比较可得,大学体质还存在起点低(且低于及格线),虽经2年体育教育,但总体不够理想(未达到良好线),远未达到理想要求(达到优秀标准)(见图1)。总之,体育课程存续期间及结束后大学生四年体质变化及走向趋势与理想曲线相比较,说明高校体育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缺陷。

2.2.2 成因分析 合理的体育课课程设置,充分的场地器材保障等是体育课程良好开展和提高大学生体质的先驱条件,学生对其的满意程度能较客观的反映高校体育的效能及不足。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总体满足度尚可;大学生对体育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较低,其主要原因为选项课种类及开课班数未按学生需要而调整(“供”与“需”不匹配);江苏省多数高校虽达到基本要求,但符合发展类体育场馆设施配备国家标准的高校较少,[3]且大学生对体育场地器材方面的满意度较低。其主要原因为:对室内场馆的实际需求大于现有场馆能提供服务的水平,室内场馆开放情况较差(开放时间和数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器材的数量和维护较差(部分甚至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等(见表3、表4)。

在高校体育课程实际开展方面,87.31%的大学生认为其实践课注重于专项技能及素质练习,而忽视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2]53.71%的大学生认为体育理论内容实际学习学时数少于国家标准(应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3]),及内容注重于各专项知识(缺乏社会适应类、运动处方、运动营养等对“终身”体育理念养成有促进作用的内容);课外体育锻炼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主要以俱乐部为形式,其开展状况能反映大学生日常锻炼情况及“终身”体育理念的养成情况。93.19%的大学生参加俱乐部(刷卡)是为提高体育课成绩(调查所涉及的高校都把俱乐部出勤率纳入其评分体系),且真正参加俱乐部活动的仅占12.11%,这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每个学生每周至少要参加2~3次课外体育活动”[4]的标准。且学生对俱乐部开展的满意度较差,其原因为:开放场地、器材较少、值班教师辅导较少,制度未有效实施等(见图2)。

表3 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满意程度分析

表4 江苏部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情况分析

图2 大学生对俱乐部开放的满意度分析

图4 大学生体育课后“反应”情况的分析

“要教学质量,还是要教学安全?”使高校体育教师面临痛苦的抉择。体育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随着运动强度和(或)运动量的提升,其危险系数越高。而大学生体质的提高就是“反应”→“适应”→“反应”循环往复的过程[5]。教学质量(合理的运动强度及量)是其必要条件。64.32%的高校教师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运动量小和较小于教学大纲要求(见图3),而58.15%的大学生课后“反应”小和较小也从侧面反映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运动量的选择上趋于“保守”(见图4)。教师认为有助于大学生提高体质水平的运动量,可使课上运动损伤(甚至猝死)的机率提高;还可使涉及教学事故及法律责任的可能性提高。其原因为缺乏对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实施期间的“保护”机制是其过度注重教学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隐性影响因素之一。

图3 体育课实际教学运动量情况的分析

在高校体育文化开展方面,大学生既是高校体育文化参与的主要人群(继承者和发扬者),其参与程度又可反映高校体育文化开展情况。40.78%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组织或参与1~3次体育文化活动(其外在形式为: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相关报告和讲座等),但有31.91%的大学生未曾参与过任何体育文化活动。大学生在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参与的缺失可致其体育锻炼氛围的减小(从“大众”体育“小众”体育的演变),其也是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隐性影响因素之一,同时也会影响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发扬、“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体育价值观形成等深层次高校体育文化内涵的继承和发扬[6]。影响高校体育文化开展的负面因素主要有:缺乏专业引导(教师主动参与较少),场馆可利程度较小,体育竞赛及体育文化传播活动较少,各项体育相关规章制度执行力不足等。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通过对大学生四年体质变化曲线、理想曲线和相关问卷调查分析可得,江苏省的高校体育课程在课时、教师配备、场地和器材配备等基本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要求[3]。大学生通过二年体育课程的学习和体育锻炼体质得到明显改善,但大学生应有体质水平与理想曲线(体质水平)相差甚远,甚至在3、4年级体质水平出现“倒退”现象。这说明高校体育工作存在一定问题,其主要由课程设置不合理、场地和器材利用程度低、俱乐部开放流于形式、理论教学内容偏向及“健康”内容的缺失、教师上课缺乏“安全感”、校园体育文化的缺失等构成。

3.2 对策研究

重视高中体育与大学体育的衔接及加大教师间的交流,使学校体育具有一定延续性,同时使大学体育具有较高起点(提高大学生起始体质水平);以学生所需合理设置体育课程以调动大学生学习和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所求努力改善场馆及器材开放状况以提高大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积极性;调整教学内容和加深理论教学层次(加强体育与生活、体育与健康、体育与社会适应等内容)使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及掌握进行自我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等;调整评分体系和加强教师指导以改善“俱乐部”现有状况,使其真正成为体育教学的有效补充;保障教师权益(增加教学时的“安全感”)以改变教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态度,使其全身心投入高校体育工作中去;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工作(增加体育竞赛、活动、讲座、报告等)并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参与与互动,使大学生真正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通过各方面努力从解决高校体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高校体育效能和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同时以达到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 中发[1999]9号,1999,6,13.

[2] 中华人们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Z]. 教体艺[2002]13号,2002,6,21.

[3] 中华人们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通知[Z]. 教体艺厅[2004]6号,2004,8,22.

[4] 中华人们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Z]. 教体艺[2005]4号,2005,4,25.

[5] 王步标.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6] 王艳云,左成.探析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1178~11.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Curve "to See the Pros and Cons of College Sports

Wang Hui

Students' health has been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state and society and focus on its level of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Chinese nation, but also reflects the attention of the state and society and school sports work situation. College sport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chool sports, which also has a connecting role. The study showed that: four year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hysique curve reflects not only the actual phys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worse), and reflects the college sports-related work situation(pros and cons of both), its starting point(lower)can indirectly reflect the high school Sports-related work(relative lack of). Recommendation: emphasis on the convergence of high school sports and college sports; reasonable to set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content; efforts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venues and equipment open;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eachers.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Curve; College Sports; Pros and Cons

G804.49

A

1007―6891(2013)04―0045―06

2013-01-05

江苏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镇江,212003。Jiangsu Institute of P.E. University, Jiangsu Zhenjiang, 212003, China

猜你喜欢

体质曲线体育
中医“体质”问答
未来访谈:出版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里?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幸福曲线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沿平坦凸曲线Hilbert变换的L2有界性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