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资本社会学研究论略
2013-06-28郭景萍
郭景萍
(广东商学院 人文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何谓情感资本(emotional capital)?我们将之定义为一定主体所拥有的,通过在社会交往中激发、投入从而获得回报的有价值的情感资源。情感资本既是社会交往的结果,又是影响社会关系的原因。对情感资本的研究处于微观社会学的前沿领域。
一、情感资本社会学研究的视域和趋势
社会学对情感资本的讨论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1759)。情感具有的道德品质和配置就是一种典型的情感资本,这是一种人之所以能够相知相通的情感资源,它以同情为基础,包括公正、仁慈、正义、良心、自制以及利他主义的美德,隐含着情感成为正性资本所具备的基本要件。在社会学的经典话语中,也可以看到情感资本的雏形,例如,涂尔干对社会团结的强调,滕尼斯关于联接共同体的情感纽带的观点,韦伯关于移情理解社会行动意义的分析,帕森斯对工具性角色与表意性(即情感表达)角色的区别,布劳把情感资源纳入社会交换的意图,吉登斯关于信任的社会学探讨,哈贝马斯对沟通交往中主体间相互承认与尊重准则的重视等等。但是,这些研究还只是涉及到情感资本的边缘,在社会学的经典文献中甚至很难找到情感资本的概念。对情感资本的正视存在于晚近的资本理论的研究中和情感社会学的视域中。
1.新资本论视域中的情感资本
对资本的研究有两种重要理论形态,即马克思开创的古典资本理论和由后来的思想家们所构建的新资本理论。马克思分析了资本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如何从资本家和劳动者的社会关系中生成。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主导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意义,以至于“资本”成为“主义”——这又归因为资本能生成剩余价值。然而,资本的剩余价值不是自然生成的。马克思指出资本只不过是被投入的物化劳动或死劳动,没有工人创造价值的活劳动,资本是无法成活并带来剩余价值的,“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75 版,第260页。。因此,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人格化的生产关系,这种关系违背了“善”的道德原则,是对工人的剥削与压迫,劳动者在这一过程中是“被资本化”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建立在阶级剥削关系的分析基础之上,这种解释的目的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这构成了马克思资本论独具一格的品格。资本论新的形态主要包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符号资本的理论,它们与古典资本论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其一,研究多元化取向,关注了经济资本之外的其他资本形式的意义和运作机制;其二,研究微观化取向,突出了个人及其社会互动在资本创建中的主导作用;其三,研究中性化取向,资本的阶级色彩减弱,广泛的人际关系被资本化;其四,研究软性化取向,在对资本的物质价值、经济功效关注的同时,转向对资本-文化、资本-信任、资本-情感等涉及到资本方面的软变量的探讨。①什托姆普卡指出,20 世纪后半叶以来,社会学理论发生了一个重大转变——从重视“硬变量”的研究转向重视对“软变量”的研究,结果是,信任、道德、情感等因素成为了社会学家研究社会和社会关系的聚焦点(参见彼德·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程胜利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页)。我们认为,这种转向也体现在20 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的新资本论的研究取向中。上述研究取向为情感资本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研究氛围中,一些学者关注了情感资本。例如,在对人力资本研究中,经历了从重视人力的体力与智力所构成的客体劳动力资本到重视情感所构成的主体劳动力资本的发展过程。泰罗制是典型的身体动作管理,行为主义管理学强调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忽略包括情感在内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知识经济学关注的则是作为人类脑力劳动凝结的知识价值的产生、转化和应用过程。直到企业文化的蓬勃兴起,劳动者的情感因素才得以发掘和开发,从制度管理走向情感激励是企业文化最富有特色的地方。在对社会资本的研究中,由于突出的是社会关系,因此必然涉及到情感的因素。我们以一些著名代表为例。科尔曼是以理性行动为发出点的,但同时摒弃极端的个人主义方法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的行动选择论“过度理性化”的倾向,此特点在他的社会资本论中得到体现。他认为,社会资本通过回报和效用从而产生社会支持、社会整合、社会凝聚的功能;他将封闭性、紧密性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作为社会资本的一个明显优势,因为在这样一种强关系氛围中才能建立起义务、期望及其构成的信任关系这类重要的情感社会资本。能够提供情感社会资本的家庭、邻里和社区等自然组织是现代社会人工创建的组织不可替代的。林南将社会资本界定为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的资源。在他看来,资本回报不限于经济的意义,由此将社会资本的获取分为工具性行动(获取财富、权力和声望)和表达性行动(获取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后者体现了一种“情感性回报”,由此强调了情感性行动在社会资本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②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版,第233-235页。
2.情感社会学视域中的情感资本
随着上个世纪70年代末情感社会学的兴起,情感资本成为社会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情感资本的主题,社会学家们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第一,提出了情感资本的概念。柯林斯指出:“情感能量是所有社会比较与选择的共同标准”,它是一种情感收益,这种收益也可以像理性行为一样根据最优化原则进行;要获取情感能量,不仅需要投入物质成本,而且需要作为“投资成本的情感资源”③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林聚任、王鹏、宋丽娟译,商务印书馆2009 版,第237-239页。。特纳则明确指出情感资本是社会学研究中新近提出的一种资本形式。④乔纳森·特纳:《人类情感 社会学理论》,孙俊才、文军译,东方出版社2009 版,第165页。第二,情感资本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核心研究领域。柯林斯、特纳以及肯珀提出了体现情感能量和情感权力的“情欲分层”概念,指出“情感资本”不平等地在阶层之间分配。柯林斯系统地分析了情欲分层的历史变革,认为20 世纪对情欲声望的追求成为社会主流趋势,由此使得情欲资源成为稀缺和昂贵的资本,拥有大量情欲资源成为地位和声望的象征,“情欲等级不仅是魅力等级,而且是社会活动等级”;“如同财富的分布那样,性财产的高度集中(或者高度分层)降低了总体的快乐水平”⑤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林聚任、王鹏、宋丽娟译,商务印书馆2009 版,第342、343页。。特纳与肯珀强调,物质资源、权力的分配与正性情感能量正相关,地位低的群体则经常体验到愤怒、恐惧、悲伤、羞愧等负性情感。第三,将情感资本纳入社会互动、社会交换的过程。特纳认为把情感价值赋予客体是社会交换的前提;爱默生关注情感交换的公平问题;柯林斯则研究了互动仪式中情感能量的获取和流动,并把这种研究应用于性(情欲)互动之中,认为性热情不是原始的,而是互动中情感能量的一种形式;性交是爱的仪式,它生产和再生产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第四,把情感资本与情感劳动结合起来。霍赫希尔德提出情感劳动的概念,她的著作《被管理的心:人类情感的商品化》通过实证研究阐述了情感劳动的商业化过程。在她看来,情感劳动是一种特殊劳动能力(情感)在工作中的投入,这里的情感像其他商品一样,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情感劳动必须要有一定的回报与报酬,正如资本积累那样。随着社会不断地向高级阶段发展,特别是服务业这类第三产业的兴起,情感劳动由家庭走向社会,由亲属走向陌生人,情感劳动的资本化愈来愈明显。
3.国内涉及的情感资本的研究
国内学者在人情、面子、缘分、责任、礼物的语境中涉及到对情感资本的研究,主要代表有金耀基(2005)①金耀基:《人际关系中人情之分析》,载《中国人的心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翟学伟(2005)②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阎云翔(2000)③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等学者。王宁(2005)认为随着20 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服务人员的情感劳动在消费者的权威下形成,在创造资本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职业化情感的“背景化”、“抽象化”和工具性的特点。④王宁:《消费者权威下服务人员的情感劳动》,《南方日报》2005年1月13 日。马冬玲(2010)研究了性别社会分工中情感劳动的不平等问题。⑤马冬玲:《情感劳动——研究劳动性别分工的新视角》,《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3期。云梅、骆云中(2010)对失地农民情感资本补偿缺失现象的讨论将情感资本研究引向了弱势群体⑥云梅、骆云中:《失地农民补偿中情感资本补偿的缺失》,《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第2期。。
总体来看,对情感资本的研究还处于零散阶段,对情感资本的社会学研究没有形成气候和气场。情感资本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其未来趋势主要表现为:注重情感资本与社会结构的互动研究;关注情感资本的社会现实运用效果研究,特别是在企业、家庭中的运用;对提升弱势群体情感资本的研究;网络时代情感资本新的开发和运用等等。这些前沿性研究将充实和拓展情感资本的领域。
二、情感资本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把情感资本的社会学研究目标确定为两大方面:其一,把情感资本纳入社会学理论体系中,分析情感资本与理性资本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运作的内在机理,并力图建立一个新的资本理论结构;其二,结合当代中国情感资本的具体运作和存在的问题,以调查方法来分析情感资本介入现实领域及其关系的路径与效果,考察社会影响个体情感资本的激活和变化过程。
围绕着上述目标,我们重点要研究两大内容。
(一)情感资本理论研究的内容
情感资本的理论可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从情感资本基础理论来看,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情感资本的构成:一是社会情感关系本身,它可以使个人摄取关系中的情感资源;二是这些情感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所获情感价值的高低、情感投入回报的可能性的大小、某种情感关系是独占的还是共有的等等,都反映出情感资本的质量和数量。
2.情感资本的模式:①找准情感关系;②情感资本的投入;③情感资本的回报;④情感资本的维护与再生产。模式是由相互联系的环节构成的连续变动的链条。
3.情感资本的功能:像其它形式的资本一样,情感资本也是生产性的;情感资本的功能有正功能与负功能之分。
4.情感资本的获得:①先赋,如长相、出身等一些先天的条件使得一些人天生就得到他人的喜欢和尊重;②通过各种资源的投资和努力获得;③通过与他人的情感交换或其他交换获得。
5.情感资本的测量:①情感性质指标:拥有正性情感的人一般拥有较多的情感资本,但负性情感的激活释放的能量更大;②情感规模指标:情感关系人脉多的人拥有的情感资源较多;③情感地位指标:社会地位愈高的人,情感资源愈丰富,所掌握的稀缺情感资源就愈多;④情感价值指标:社会越重视越合法化的情感就越有价值和占有优势,这种情感资源就会得到积极投入和普遍应用;⑤情感成本指标:个体或组织为获取情感所投入的成本越大,所获得的情感资本就越多并且较稳定。
如果说情感资本的基础理论只限于对其自身的描述和解释,那么情感资本的应用理论则涉入情感资本的关系研究,即说明情感是如何在关系中形成资本的专门理论。首先,情感资本涉入与理性资本的关系。现实中存在着两种关系取向:一是利益取向情感关系(为获取利益而建立情感关系),另一种是情感取向利益关系(为获取情感而建立利益关系);前者是工具理性行动,后者是价值情感行动。一个社会结构的维度,取决于社会中实际存在的情感资本与理性资本的比例及其渗透与博弈的态势。
其次,情感资本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在互动关系中个人的情感资本是流动的,不同的互动关系将产生不同的情感资本关系。情感的同质关系互动与异质关系互动,情感的强关系互动与弱关系互动决定了个人如何在社会关系中进行情感投资,以及为了产生回报,个人如何获得嵌入关系中的情感资源;这也决定了情感资本流动的走向和轨迹。
再次,情感资本与社会分层紧密相关。情感资本是不平等的,表现为一部分人情感资本匮乏和回报欠缺。情感社会分层是资源导入情感世界所形成的有差异的甚至不平等的一种特殊的主观社会结构。情感层级的形成是人们体验到的正性情感或负性情感长期累积的结果。财富、声望、权力与正性情感能量正相关,是情感分层的重要机制。情感的分层既可以是一个常量(根据身份确定),也可以是变量(根据互动确定)。合理的情感社会分层有利于社会整合。但负性情感如果积累度过高,就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二)情感资本现实研究的内容
情感资本对社会现实是价值介入的,主要涉及到以下现实研究的内容:
情感资本运作的社会问题研究。在“情感本体”的社会里,情感作为资本是如何被人们运用的?情感资本又是怎样被抑制的?情感资本体现为道德情操和本能激情之间的博弈。情感资本的运用有着正功能,为促进共同体实现行动目标提供情感资源,包括信任、愉快和认同;但另一方面情感资本还存在着负面功能,如现实中存在着情感与权力交易、情感与金钱交易、情感与肉体交易等不良社会现象。如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成为发挥情感资本对社会对个人积极作用的关键。
情感资本不平等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来了解情感资本在不同群体乃至不同阶层的分布和运用情况。例如,可以从情感回报的三个方面即“身体健康、情感愉悦和生活幸福”分别展开调查和分析,了解情感回报(身心康乐、生活幸福感)与工具性回报(财富、权力和声望)之间的叠加和互补的关系;了解不同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工具性回报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情感资本及其生活状态的。
情感资本在企业和家庭中的运用研究。企业情感资本运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工作外部的情感关系,即情感劳动;另一个就是工作内部的情感关系,即情感管理。前者满足的是顾客的情感需要,后者满足的是员工的情感需要。二者的投入和回报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提高了员工的情感满足程度和满足质量,他们在为顾客提供的情感劳动也会是保质保量的;顾客的情感满足感又会促使工作绩效增加,使员工形成工作的愉悦情感体验。究其缘由,作为人力资本组成部分的情感资本,已经不是封闭在员工内心的主观资源了,感觉、信念、意志和价值观这些存在于员工身上的隐性资源,只有在与外部市场及社会关系的互动中才能充分展示出来。当然,员工所拥有的情感资本的作用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键取决于情感的管理。情感资本的可塑性意味着个人和组织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实现情感资本的保值增值以及正向功能的最大化。家庭情感资本的运用体现在代际关系和夫妻关系中,其效果是增强了或减弱了家庭的正功能或负功能。家庭是一个由彼此相爱、互相关心的人组成的情感群体,情感构成了家庭的基础资本,思想家乃至现代法律都支持这一理想(如我国的《婚姻法》已确认了感情破裂是离婚的唯一条件和判定标准),因此,所谓家庭的幸福程度,其实就是情感资本在家庭中的有效利用程度。
情感资本向情感资本主义的转向研究。网络时代的到来,消费文化的兴起使得理性主义大潮退落,情感资本借感性主义浪潮流转为“情感资本主义”,这意味着情感对行动的原动力作用得到张扬,甚至情感已成为获取一切资本的资本。高技术需要高情感,高技术也创新了高情感。电子网络使得情感资源流动更为顺畅、更为频繁,个体、群体和组织通过建立QQ 似的聊天室来获取各种资源,以打破现实的区隔,其中情感互动占了上风。网络虚拟情感资本是怎样形成的?又是如何影响人们对现实各种资本的获取及其回报的?另外,消费主义是增强了抑或是减弱了情感资源的获取?在社会市场中,情感回报是怎样实现的?此项内容研究将展示现代与后现代的情感资本运行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三、情感资本社会学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思维路径
情感资本的研究包含着一些发展性的研究主题。我们将社会资本分为理性资本和情感资本,前者表现为工具理性行动,后者表现为情感价值行动。按照林南的观点,工具性行动是为了获得自己所没有的资源,而情感性行动是为了维护已经拥有的资源,这里的资源主要指的是物质利益、权力、地位等实际利益。我们试图对这一观点提出如下补充和完善:其一,工具性行动蕴含着情感动因,情感资本是获取理性资本的必要条件甚至是前提;其二,人的情感性行动也能获得自己没有的资源,而不仅仅是维护已经拥有的资源;其三,工具理性行为不是只追求物质收益的最大化,追求情感利益的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目标,这一目标与人们对物质利益、权力、地位等利益的追求并不矛盾,因为后者不过是获得情感资源的资本。对上述观点作出理论阐述和应用研究是我们研究拟突破的重点和主要的创新点。
难点是如何将情感资本进行操作化研究。情感资本能否像金融资本、物质资本那样成为一个定量概念,面临着困境。但可以肯定的是,情感资本可以作定性分析并可设定定量分析中的定性指标。也就是说,情感资本能够通过设定一些客观和主观的指标转化为可以测量的经验变量,如同已经在社会资本的研究中所尝试的那样。
我们仿照林南对社会资本的分析思路,拟建立情感资本的理论分析模型,展示情感资本社会学研究的思维路径,如图所示:
情感资本的理论分析模型
上述模型中包含了四组变量,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第一组是社会结构与个体地位对情感资本投入产出过程的制约关系;第二组是社会互动对情感资本的运作及其效果的影响;第三组是情感资本投入经过运行后所带来的情感资本的回报;第四组是情感资本的生产与维护对社会结构与个体地位的反作用。理性资本与情感资本的相互渗透与相互转化构成我们对情感资本理论分析的主线。
对情感资本现实研究的思维路径,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上。我们针对不同的内容拟采取不同的方法或研究范式。
首先是对情感资本运作的现实社会问题研究。我们采取“典型事件分析法”,搜集情感与权力交易、情感与金钱交易、情感与肉体交易等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找出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其次是对情感资本不平等的实证研究。采取资本测量中常运用的“定名法”和“定位法”,了解不同群体(如性别、老人、农民工)获取的情感资本的数量和质量情况及分布状况。设计问卷调查,解决情感资本不平等的度量问题。调查的变量关系主要有:①不同群体所掌握的理性资本对情感资本获得的影响;②不同群体工具性回报(财富、权力和声望)对情感资本回报的影响;③不同群体情感资本回报的结构要素(身体健康、情感愉悦、生活幸福)之间的影响;④不同群体的强关系、弱关系对情感资本获取的影响等等。
再次是对情感资本在企业和家庭中的运用研究。采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以及戈夫曼的“戏剧表演”范式观察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员工之间、员工与顾客之间的情感管理与情感劳动的运行过程;“调查”家庭亲密关系是如何资本化的?考察代际之间、夫妻之间的情感投入与情感回报的传统与现代的博弈过程。
最后是对情感资本向情感资本主义的转向研究。采用“情感—历史”的分析范式,把情感资本的社会转向纳入现代后现代的特定历史时空(主要指网络时代与消费时代)内去分析,描述情感资本在新时代的新样态及运作机制。
四、情感资本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拓展和应用价值
情感资本的社会学研究将产生重要的成果价值。该研究所要阐述的中心议题是:情感资本研究如何更新和完善了以往的资本理论以及凸显出我国社会问题的另类根源。
资本的内涵可以是多元的,在人的行动中形成了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人力的以及社会的资本,上述各种资本的研究,学界已有很多的成果面世。以往对各种资本的研究尽管有着区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对“理性人”以及“资本理性化”的假设,而忽略了作为社会人的情感投资和情感需要的满足。各种资本学说都将资本看作是能够产生利润(主要是经济利益)的投资,而这种投资的资源要么来自于生产劳动(经济资本),要么是来自于权力操纵(政治资本),要么来自于价值规范的再生产(文化资本),要么来自于个体的技能知识(人力资本)。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社会资本研究注意到了情感资本,但仍然将研究重点放在社会资本的工具性方面。我们对情感资本展开系统研究是对社会资本理论的扩展和完善。研究社会关系投资中的情感关系投资,资本转向了人的心理的满足、精神和情感利益的回报;资本被看作社会行动者的情感投资和情感再生产。揭示情感资本与理性资本的相互作用,经验地描述情感资本是如何嵌入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交的社会结构之中的;考察在现代后现代情感资本出现了哪些新形式、新特点,是社会学对情感资本研究的一些独特关注点。将情感资本纳入社会学的研究主流,把资本的研究由客观层面转向主观社会事实,由理性资本转向情感资本,这是对资本理论的丰富和创新。
情感作为重要资源嵌入社会结构的各个领域,嵌入人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中。情感资本是社会结构中的动力因素,也是社会行动的驱动因素;社会行动者(无论是个体或者集体)总是受情感需要的驱动与社会、与他人进行互动,从而获取情感资源以取得情感回报。然而,情感回报的效价和功能是不同的,有给个人带来良性发展和产生良好社会效果的情感回报,也有使个人陷入困境或带来社会问题的情感回报。负性的情感(愤怒、恐惧、怨恨等)如果没有受到控制而必然会发泄到他人乃至社会,转化为负性情感资本,这种情感资本的投入将会干扰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情感资本是我们透视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一面镜子。中国存在特殊的情感社会网络可能能够解释为何中国存在大量的腐败现象;情感资本形成的社会分化还会带来奢侈浪费与情色之风,给社会造成不良风气。情感资本是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学解释社会秩序、社会分层、性别关系、企业的情感劳动及情感管理等诸多社会现象的重要变量。那些隐藏于社会结构之中的信任、同情等情感资本对个人、家庭、组织的发展,乃至对经济发展、政治民主以及社会协调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是多维度的存在,有多种需要。我们可以从情感回报的三个方面(身体健康、情感愉悦和生活幸福)结合我国现实进行实证研究,这对于提高我国居民的幸福感、生活质量以及建构健康的情感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情感资本研究为个人和家庭的情感资源的运用和管理,为企业和社会对情感资源的控制和协调提供了理论知识和方法策略,从而有助于强化我国民众运用情感资本的积极功能,解析社会现实中的诸多问题。上述研究取向间接地预示了情感资本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可能去向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