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功能区背景下黑龙江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布局特点及协调发展研究

2013-06-27庄海燕吴相利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三江平原功能区试验区

庄海燕 吴相利

(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以是否适宜和如何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为标准划分的,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的一种空间单元[1]。主体功能区战略充分考虑区域的多样性,通过对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着力解决空间开发失序,资源和要素配置效率不高问题[2],主体功能区背景下分析和设计人口与经济空间发展格局,是实现区域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国内学者多是单从人口或单从经济角度研究基于主体功能区的人口再分布、人口发展功能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布局等方面问题,或从全国、省域和市县整体出发探讨人口与经济关系及其协调发展政策,而对跨行政区域的主体功能区背景下的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甚少。刘正广等人[3]通过探讨宁夏地区主体功能区人口分布格局,得出合理的区域人口分布格局要实现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容纳和发展适度规模的人口,这不仅受到人口自身数量变化规律影响,还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以及经济发展对生活水平的限制。柴剑峰、曹红华、李江苏和娄峰等[4-7]研究了基于主体功能区的人口再分布、人口的集聚与布局、适度人口测算和人口空间分布预测,从而为主体功能区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冯更新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论纲中指出,主体功能区的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创新,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8]。齐浩良、栾贵勤对比分析了主体功能区下的人口与经济协调状况[9],并对主体功能区下的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障碍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10]研究思路借鉴性较强。构建主体功能区通过明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11]。

主体功能区作为我国的创新与国外的空间规划、区域规划和规划分区理论相近。皮特·金通过对亚洲经济和环境的综合规划研究,指出国土的空间管制是各国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12]。Louis Albrechts等人通过探讨几年来欧洲城市区域规划经验和空间发展策略,指出对于欧洲大部分地区来说,空间规划是一种重新调整区域格局的方法[13]。19世纪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多数学者从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人口质量与经济增长、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等角度研究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14-17]。并证明了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由于主体功能区划具有全局性、引导性、约束性或强制性的特点,针对黑龙江省地域类型多样、各地区的行政和经济管理体制特点不一状况,本文旨在通过人口的“一密五率”和经济的“六密一率”,对其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各主体功能区内的人口与经济协调系数与协调发展系数,从不同角度揭示出我省主体功能区背景下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状况、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和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与状况,并结合我省自然资源分布、开发利用状况,提出我省人口空间布局调整策略和经济产业发展方向,从而形成更加合理的主体功能区区划方案,并为区域空间规划提出新要求,促进黑龙江省各主体功能区科学发展。

一、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分依据及其分布状况

根据省域内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将全省国土空间按开发方式、开发内容和层级划分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省级重点开发区、国家农产品主产区类型限制开发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类型限制开发区。本文以黑龙江省市、县级行政区为划分单元,按照省内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将黑龙江省分为九大功能区块,分别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牡绥地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群、绥化农业为主体的建城区、松嫩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具体划分情况见表1和图1。

表1 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分区表

续表1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分区表

图1 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区划图

二、人口空间布局状况

表2 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人口“一密五率”(2000,2010)分布表

续表2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人口“一密五率”(2000,2010)分布表

根据2000年与2010年九大主题功能区块的全国人口普查“五普”和“六普”数据我们分析并构建了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一密五率”空间格局表(表2、续表2),并根据图表对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的人口分布状况进行分析。

(一)人口密度空间格局分析

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数据,本研究用每平方公里人口数量为单位来分析黑龙江省人口的分布状况。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哈大齐工业走廊和牡绥地区有明显的增长,人口聚集能力强;而工业产业集中的东部煤电化基地人口密度上升幅度不大,这是和以煤炭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状况相呼应的,处于转型发展过渡期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活力缺乏致使人口集聚能力下降;其它三个生态功能区、两个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和以农业发展为主体的绥化建城区人口密度或升或降但变化不大,其中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和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的人口密度有小幅减小趋势,而松嫩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和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的人口密度略有上升。黑龙江省人口有向大中城市和工业化集中地区缓慢集聚的趋势,符合人口发展功能区的人口集聚区、人口稳定区、人口疏散区和人口限制区的划分特点,表明黑龙江省人口发展规划已初见成效。

(二)人口城镇化率与非农化率空间格局分析

1.人口城镇化

本文以城市和城镇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这一水平我们又称为城市化率。如图2所示,大中城市集中、工业密集分布的哈大齐工业走廊、牡绥地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群城镇化率都在80%以上,城市化水平高;三个生态主体功能区城镇化水平在40~50%之间,两个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和以农业开发为主体绥化地区城镇化水平则在30~40%之间。这种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差异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相呼应的,工业集中的重点建设区拉动了高城镇化率,生态功能区的人口低密度和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的农业人口的需求致使处于同样发展状态下的两类地区之间城市化水平出现了10%左右的总体差异,即生态功能区城镇化水平偏高。2000-2010年,城镇化水平提升最快的是三江平原湿地生态保护区和与之重叠分布的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松嫩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提升幅度分别为12%、6%和5%,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上升近4%,表现出明显的城市化推进过程;哈大齐工业走廊和牡绥地区、绥化建城区、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城市化水平没有显著变化,前二者属于已经城市化的地区,其后续城市化发展将以城市化质量提升为主,后二者由于经济发展中推进人口集聚发展的二三产业发展相对乏力,致使城市化进程受阻;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群城市化水平则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十年间下降了3.6%,表明以煤炭为主题的矿业城市的产业发展转型还没有完成,新的产业发展支持力还没有充分显现,城市化发展支撑力度下降,城市人口相对流失导致城市化水平降低。

2.人口非农化及其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

非农化率是指户籍属于城市和城镇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即从户籍角度分析人口城乡构成的基本态势,可能会与城乡分布的实际状态有所差异,但还可以从总体上反映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如图2所示,对于主体功能区九大区块而言,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非农化率也高,二者是相对应的;从2000年到2010年人口非农化变化趋势上看,牡绥地区和绥化农业为主的建成区非农化率降低,只有提升幅度最高的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提升了6个百分点,其它地区提升幅度一般都在2%以下。为了测定人口非农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程度,常用两者的比值系数来说明,若大于1则表明城镇中存在着一定的农业户籍人口,若小于1则表明乡村非农化存在(表2)。2010年,哈大齐工业走廊、绥牡地区、绥化建成区与松嫩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的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非农化率,说明这些地区的中心城市与中心城镇中居住着大量的农业户籍人口,除松嫩平原外的其他地区有待进一步发展二、三产业,实现经济进一步聚集;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群、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和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的人口城镇化与非农化比值接近于1,表明二者发展基本协调。只有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和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的比值系数小于1,表明这两个功能区的乡村中居住着非农业人口,鉴于限制开发的地域特性,应适当加快第三产业(例如旅游业)的发展。从十年间的二者关系变化上看,绥牡、绥化、松嫩平原和长白山地区的人口城镇化和非农化差异有所扩大,其他地区差异额减小,应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群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人口城镇化进程。

表3 黑龙江省2000年与2010年人口城镇化率与非农化率比较

(三)人口劳动化空间格局分析

劳动化是指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占总人口的比重,它是由人口的年龄结构决定的,从黑龙江省的九大主体功能区块上看,比重都处在78.50~81.54之间,且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各个功能区劳动化率提升幅度都处于2.1~5.2之间,可见各个区间劳动化率差异不大,对于经济格局的主体空间影响在主体功能区层面上表现不明显。

(四)人口大学化率与老龄化率空间格局分析

大学化是指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九大区块中工业化集中的哈大齐工业走廊城市地区、牡绥地区比率分别为21%和14%,其与区域经济发达、高校集中布局等因素相关,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群大学化率也比较高达到9%,其它地区大都处在4~5%之间。从2000年到2010年间的变化上看,大学化率越高的地区其大学化率提升的速度越快,哈大齐工业走廊成为黑龙江省人才聚集的高地,这体现了人才迁移分布的“马太效应”(图3)。

人口老龄化指的是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黑龙江省九大区块看老龄化率全部超过7%,黑龙江省整体上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龄人口的比重将逐步加大对经济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经济的负面阻滞作用,但就黑龙江省而言一方面人口的老龄化比重还不是很高,刚刚步入老龄化社会,另外各个区块之间人口老龄化比重的差距还很小,且各个区块之间从2000年到2010年人口老龄化率提升的速率也大致相当,因此其对黑龙江省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在主体功能区层面上还没有呈现出空间上的差异特征,但如果我们从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视角上分析黑龙江省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还是有着显著的地域差异的(图3)。

图3 黑龙江省2000、2010年具有大学学历人口与老龄人口所占比重柱状图

三、经济分布格局分析

本文采用经济密度、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密度,农业产值密度、林业产值密度和工业产值比重来分析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的经济分布格局特征及其时空变化情况(表4、续表4)。

表4 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经济“六密一率”(2000,2010)分布表

续表4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经济“六密一率”(2000,2010)分布表

(一)经济密度空间格局分析

黑龙江省经济密度最高值区为哈大齐工业走廊,密度值达3234,是第二高密度值牡绥地区1089的3倍,表现出高度的经济聚集效应;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群经济密度为688,处于黑龙江省经济密度的中间地区,绥化建成区、松嫩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和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经济密度处于150~250之间,其属经济发展得益于农业发展支撑明显区域,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和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经济密度值则低于100,这符合生态保护的限制开发要求。从近十年的经济密度变化上看,哈大齐工业走廊、牡绥地区、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经济密度增长2倍多,松嫩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增长了2.5倍,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群、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三个主体区经济密度增长在3倍以上,可见各个主体功能区经济密度在普遍快速增长的同时增长速度差异也是很大的。

(二)三次产业产值密度分布格局

黑龙江省第一产业产值高密度区是绥化建成区,密度值达到145.6,是处于第二高位密度密度值达70的哈大齐工业走廊和松嫩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的二倍,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和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第一产业产值密度在50以上,牡绥地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群、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密度值在38左右,黑龙江省第一产业产值密度最低值区出现在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密度值仅为16.2。从近十年的密度值变化上看密度值增加最大的地区是绥化建成区,密度值增加了94,其次密度值增加比较高的地区为松嫩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三者密度值增加超过了40,分别为46.5、43.5和40,哈大齐工业走廊、牡绥地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群、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密度值增加在24~30之间,只有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密度值增加最少,只有12.3。

黑龙江省第二产业分布最高值区为哈大齐工业走廊,2010年密度值达2037,是黑龙江省第二产业分布密度高值区牡绥地区(密度值为431)和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群(密度值为391)的5倍,黑龙江省其它地区第二产业产值密度值均低于100,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和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更是低于20;从近十年第二产业产值密度变化上看,密度值增加都在1倍以上,增加最高的松嫩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和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增加了3.5倍多,哈大齐工业走廊、长白山森林生态区和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区增加也在2倍以上,增加最少的地区为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增加了1倍,可见第二产业在十年间发展的速度上有着很大差异。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产值密度最高值地区为哈大齐工业走廊,2010年密度值为1126,接近第二高密度值地区牡绥地区(密度值620)的两倍,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群第三产业产值的密度为258.6,处于黑龙江省较高的水平上,黑龙江省其它主体功能区第三产业产值密度均低于100,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和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的密度值分别只有14.5和23.5,第三产业产值的密度和人口分布密度与经济分布密度的空间格局是相呼应的。从第三产业产值密度在近十年的变化上看各个主体功能区增长都在3倍左右,增长比较快的哈大齐工业走廊增长为2000年密度值的4倍。

图4 2010年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三产产业结构关系图

(三)农林业产值密度分布格局

黑龙江省农业产值密度受各个功能区的耕地的数量质量、农业生产的内容和生产方式、集约化程度、农业的经验管理水平等内容制约影响。从黑龙江省农业产值密度上看高值地区为松嫩平原农业开发区和哈大齐工业走廊,密度值分别为64.4和70,牡绥地区、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的密度值都大于40,较小的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区和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农业产值密度值分别为31、22和15。从十年来农业产值密度变化速度上看,增长最快的地区为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和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分别增长了3倍以上,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和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增长也在2倍以上,增长最少的地区为牡绥地区,农业产值密度增长了0.5倍。

林业产值分布密度受各个地区林区面积比重以及林业生产效率影响。黑龙江省林业密度最高的两个地区分别为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和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密度值分别为2.87和3.63,最低值区为牡绥地区,密度值为0.56,其它地区密度值大致在1~2之间。由于各个地区林地面积差别较大,其相对在经济中占比差距也很大,故其密度分布意义对于林区面积大占比高的地区分析更具有实际意义,在分析使用林业产值密度数据时要注意与其它相关数据相结合使用。从2000年到2010年发展态势上看黑龙江省两大林区集中分布的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和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林业产值密度增长均比较快,密度增长分别增加了5倍和2倍多,可以看到产值增长的趋势。

(四)工业产值比重分布格局

工业产值比重是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的表达数据。黑龙江省工业比率最高的地区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74.5%,其次是牡绥地区和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群,二者产值比分别为61.8%和57.6%,除三江平原湿地功能区工业产值比(39%)低于40%外,其它地区工业产值比都在45~50之间。从2000年到2010年间各个主体功能区的工业比重变化上看,变化最快的是牡绥地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城市群和松嫩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比重增长了20个百分点左右,体现出了工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还在加大;哈大齐工业走廊、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和长白山森林生态区工业比重增加了10个百分点左右,哈大齐工业走廊工业比重增长幅度小是因为其已经处于较高的工业化水平上了,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和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工业化发展速度则较好地体现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和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工业化比重降低了4.2和6.9个百分点,这体现出了林业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态势。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268766.htm.2006-03-14.

[2]王鑫.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探析[J].经济师.2010(9):28-29.

[3]刘正广,马忠玉,殷平.省级主体功能区人口分布格局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5):169-174.

[4]柴剑峰,邓玲.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人口再分布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8(5):98-102.

[5]曹洪华,闫晓燕等.主体功能区人口集聚与布局的研究[J].西北人口,2008(1):27-29.

[6]李江苏,骆华松等.主体功能区适度人口容量测算初探[J].西北人口,2008(3):1-5.

[7]娄峰,侯慧丽.基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人口空间分布测算和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1):68-74.

[8]冯更新.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主体功能区建设论纲[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3):1-10.

[9]齐浩良,栾贵勤.差异性: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经济一人口协调状况对比分析[J].开发研究.2010(1):5-7.

[10]齐浩良,栾贵勤.主体功能区划下经济一人口协调障碍及对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3):250-254.

[11]韩学丽.以主体功能区建设促区域协调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9(4):51-54.

[12]Peter King,David Annandale,John Bailey.Integrated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in Asia:A review of progress and proposals for policy reform[J].Progress in Planning,2003,59(4):233-315.

[13]Louis Albrechts,Patsy Healey,Klaus R.Kunzmann.Strategic Spatial Planning and Regional Governance in Europ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2003,69(2):113-129.

[14]J.Peter Clinch,Eoin O’Neill.Applying Spatial Economics to National Spatial Planning[J].Regional Studies.2009,43(2),:157—178.

[15]邓宏兵,张毅.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5.

[16]Sauvy,Alfred.General Theory of

Population[M].Weidenfeld Nicolson Lid.1969.

[17]宋丽敏.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城镇就业问题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博士论文,2007.

[18]曾真香,顾培亮.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预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9]田成诗,盖美.关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状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7).

猜你喜欢

三江平原功能区试验区
18个自贸试验区
烧结混合机各功能区的研究与优化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衡水市不同功能区土壤营养元素的比较
4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率超过90%
三江平原气温变化趋势及区域差异识别
基于灰色绝对关联度的三江平原降水量影响因子识别
基于小波变换的三江平原旬降水量主周期识别
基于相关分析的三江平原气候影响因子关系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