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分析

2013-06-26李柯

科学导报·学术论坛 2013年4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价值取向

李柯

【摘要】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变成了普通劳动者,“就业难”现象日益凸显,不少毕业生变成了啃老族、蚁族和跳蚤族。在中原经济区战略实施的重要机遇期,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始终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用人单位等的协同合作,要切实提高就业指导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并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就业工作队伍、数量、素质与结构等问题,最终形成关心就业、支持就业、促进就业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师范院校;价值取向;基层就业;协同合作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对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013年,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0万人,就业压力大、形势严峻。从近几年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工作实际看,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将长期存在,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作为地方高师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招教“逢进必考”限制了师范生就业,非师范生就业定位不准等,使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更加突出。为了更好地了解广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我们专门组织人员在全校范围内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价值取向调查。

一、调查实施

调查目标:初步了解高师院校大学生在就业观念、就业意识、就业期望、就业心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高校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就业教育等提供参考,为地方政府政策制定、人才需求、就业服务等提供借鉴。同时,希望在校大学生能认清社会现实,做好学业、职业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及早确定职业目标,综合拓展素质,积极参加实践,实现毕业与就业“无缝对接”。

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随机进行,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800份,调查结果比较客观,可以反映出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学生的就业意向。

调查对象:洛阳师范学院部分在校生,涵盖各年级学生,本科生为主。

调查地点:图书馆、自习室、教室、校园餐厅等人员密集场所。

二、调查分析

1.调查对象中,多为即将走进社会、面临就业的三四年级学生,其中女生占65%。全校18个院系学生均有涵盖,专业较广。此外,调查对象中78.5%的学生来源于农村,比例相对较大,这与我校生源来源分布基本吻合。

2.关于就业前景,抱有很大、很小希望的分别为10.75%、0.38%,对自己就业前景抱有较大希望的有40.25%,抱有希望的占48.65%。其中,电气自动化、电子商务、生物技术、旅游管理等专业性强、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抱有较大希望。与上述第2点形成对比,虽然广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持悲观态度,但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总体还是乐观的。

3.关于就业岗位的选择,41.6%的希望在国企和政府部门工作。但门槛过高使得许多大学生不得不望而却步。另有44.2%的人愿意去事业单位,33.6%的人选择外企。13.3%选择民企。可见,铁饭碗、金饭碗还是广大学生的首选,但已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这样看来学生的选择还是比较多元化,“考碗族”看重的是公务员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工作地可观性。如果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可以完善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员工的利益可以得到充分的照顾的话,会吸引更多的人才。

4.关于就业形势,67.5%的学生为自己将来的就业问题而感到忧愁,他们悲观地认为,将来自己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他们对未来就业形势持负面态度。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已成为广大学生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5.关于专业与就业的对口度,56.3%的人希望自己将来能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但有43.7的同学对工作与专业对口持不同意见。看来选择专业时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超过一半认为就业最好与专业相匹配。学校应加强专业教育和引导,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学生应该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奋斗目标。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6.关于就业初始阶段的选择,“高不成低不就”是社会上对大学生就业态度的评价。的确,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既想拿到高工资又不想干累活。放不下大学生的架子,有的则过分自信自己什么工作都能胜任,结果吃了不少“闭门羹”。调查显示,85%的学生选择从基层做起,只有25%的学生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这说明经过学校近年来不断加强择业观的教育和引导毕业生的心理更趋向成熟、更切实际了。学生呢过已经认识到了从基层做起的重要性,端正了就业态度。在“是否愿意参加支援边疆建设或省内基层服务项目”这一问题的调查中,仅有15%的学生表示愿意。这同样说明了,西部偏远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地区,学生下去就业的意愿较低,反映了学生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还有所欠缺,学校还应加强思想方面的引导。东西中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一大批热心奉献的有志青年给经济不发达的区域带来希望。

7.关于薪酬期望,据调查,我校大学生月薪的期望值,2500元以上占38.1%,2000~2500元占36.3%,1500~2000元占22.1%,1000~1500元占3.5%,很明显,随着月薪的下降,选择率也越来越低,说明毕业生对月薪的期望值很高,希望毕业后可以有一个高薪工作。另据河南省人力资源管理调配中心调查统计显示,在对118家被调查企业的问卷数据显示,企业拟提供的薪资待遇以每月1500~2500元为主,占比57.63%,月薪800~1500元和2500~3500元的,所占比重分别为18.65%和18.64%,愿意提供3500~5000元的企业仅有6家,所占比重为5.08%。

8.关于就业区域的选择,33.3%的希望在大城市工作,58.5%的打算在中小城市就业。当前大城市职场竞争激烈,生活压力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等,使许多大学生更愿意呆在压力较小的中小城市。虽然发展前景一般,但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污染相对较小,选择它也未尝不可。从这儿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不是单纯地考虑金钱,就业观更科学。而愿意在县、乡、社区等基层就业的仅为8.2%。广大基层地区、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的毕业生建功立业,可调查显示90%以上的不愿到基层就业。

9.关于职业规划,52%的学生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48%的学生没有,学生需要早日确定一个适合自己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同时学校也应该有一套完整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体系。

10.关于就业更看重什么?68.1%的人看重发展前景,23%的人选择工资薪金,15%的是看重就业区域,6.1%的是专业对口,3.5%是其他。这和上面问题相比在意专业对口的就明显减少,因为大多数人都考虑到了发展前景。因此只要能长远地发展下去,不断发挥自己的长处,专业是否对口就不显得那么重要了。但专业知识毕竟是大学四年内选择学习的内容结合调查中数据还是谨慎选择。

11.在提到“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是什么”的时候。主观方面认为:对自己期望值较高,高不成低不就,就业观念落后;实践能力差,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就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专业知识不牢固,专业不对口;目标不明确,就业趋向不清晰,随波逐流;就业信心不足,就业主动性不强。客观方面认为:政府就业政策环境不完善;就业法律条文不健全,就业歧视现象严重;毕业生太多,就业岗位相对有限;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不全面,就业指导不足等。

12.关于对社会实践的认识,64.6%的人经常参加社会实践,42.5%的人认为参加社会实践很重要,50.4%的认为重要。这表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他们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重要性。所以大学里面的实践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13.关于就业信息获取和择业方式,调查显示,55.3%的准备自己找工作,28.3%的人赞成学校组织招聘会,只有16.4%的人赞同朋友或亲戚介绍。可以看出,大学生自谋职业的愿望还是比较强烈的,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工作,依赖朋友和家长的人毕竟不如自己努力得来的有价值。28.3%的同学选择校园招聘会,虽然比例不大,但也体现了这种招聘会存在的价值。因此,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双选平台,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三、调查结论与基本建议

1.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推进“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学校也是一个生产单位,生产的是特殊的产品——人才。人才只有符合市场需要,才能真正有立足之地,就像企业生产一样,如果不顾市场需要,只顾生产,那必然导致产销脱节。目前高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师资结构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距离,导致学生所学理论与实际脱节,而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有关就业能力的认识也存在较大认知差异。学校应努力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安排、实习实训上多下功夫,改善办学条件,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创业”一体化就业工作模式,为毕业生参加实习、实训、提前就业创造条件,逐步让教育立足市场,生产出适合市场要求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较好地就业。

2.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切实发挥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由高校、政府和社会三方共同构建。高校负责结合办学方向,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努力完成学生与社会的第一次对接,使毕业生“好”就业;政府的主要是发挥服务保障功能,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就业服务,畅通就业渠道,营造就业环境,使毕业生“快”就业;社会各界负责为毕业提供一定数量、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使毕业生“能”就业。因此,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的沟通合作,借力政府、借势政府,吸引企业,促使毕业生又好又快的实现就业。

3.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重视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就业教育,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转变就业观念。转变“一步到位”、“专业对口”、“一次定终身”、“保持干部身份”、“金钱至上”等观念,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客观地认识社会,降低就业期望值,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把握好就业机会。同时,引导他们增强自主择业、主动就业的意识,使他们明白等着工作来找自己等于坐以待毙。

4.强化对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培养,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落实工作。在创业教育上要不断完善创业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丰富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尽职工作、敬业工作、忠诚工作、创造性工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学生创业开辟绿色通道,简化程序,并将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小额贷款扶持等引入学校,共同为学生创业提供岗位实践、实训,最终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

5.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就业工作队伍、数量、素质与结构等问题,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省教育厅要进一步要求学校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就业指导工作研究,在开辟就业指导系列职称评定新领域的基础上,为教师主动申评职称提供更加明确的政策支持,便于学校操作。同时,实行就业指导上岗持证制度,强化学校对证书的认可、认证,提高培训质量、专业教师队伍素质和就业研究的层次、能力水平。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学习、培训、市场考察、企业实践等,打造职业化、专业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切实推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和就业工作专职人员队伍建设。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价值取向
“协同提质”,为师范教育发展注入“核动力”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关于选大学的相关误区解读:“就读师范院校只能当老师”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