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条件下的高校教师心理应激对策及管理
2013-06-26冯春
冯春
【摘要】高校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主体,是高校教研目标的实现者和教育政策的具体实施者。近年来在高校管理运作实践中,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状况正受到各种职业性及社会性因素的影响。本文分析了高校教师的职业应激源,提出了职业应激管理的个人途径和组织途径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应激;应激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不断加速,生活节奏加快,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样的外部社会环境会使个体产生持续的心理紧张,损害身心健康。高校教师这一群体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和社会其他成员一样,也经历着外部社会环境急剧改变带来的压力。本文将主要分析高校教师的应激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提出应激管理方面的建议。
一、高校教师职业应激源分析
现代应激理论认为,应激是机体对应激源反应的综合表现,是机体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实际上或认识上的要求,与适应或应对能力间不平衡所引起的身心紧张状态。工作或与工作有关的因素是对任何职业最直接产生影响的应激源。同时,职业相关因素还会影响家庭、人际关系、个人健康和经济状况等方面,间接引发其他应激。
(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近年来,各大高校在教育资源整合、内部权力结构调整以及教学科研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如让高校高度紧张的“本科生教学评估”,使学校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调整,对授课教师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比如学生评教,挂牌授课,竞争上岗等,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创建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将取得的科研经费及科研成果作为重要的评估指标,将科研成果数量作为评估教师绩效的必要考察内容。教师所拥有的学术资源有限和不断拔高的评估指标之间的矛盾是最直接的职业性应激源之一。
(二)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变化
从古至今教师这一职业一直都与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低的收入水平相关联。在朱新秤等人开展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满意度调查中发现:高校青年教师总体职业满意度较高,但工资收入满意度一般。很大程度上,教师这一职业所享有的较高社会地位补偿了较低的工资收入水平所带来的挫折感,维持了总体的职业满足感。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变化,主流意识形态对于个人社会地位的认知越来越多地与金钱和权力正相关。结果就是出现了教师这一职业仍然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对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个人的社会地位评价不断降低的这一现象。
(三)现有的高校运行机制和教师工作特性之间的矛盾
我国高校的运作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由行政部门主导学校的日常运作和教学、科研工作的运行。行政部门在学校的运作中扮演了决策者、管理者、命令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此同时教师在学校的运作中扮演的则是被管理者、被监督者、命令接收者和执行者的角色。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体现在高校运作过程上的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繁琐化。这一套运作机制在特定的场合,如流水线生产的工厂里等确实能发挥较大的作用。但在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工作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细节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从本质上而言是抑制个性、消除差异性、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四)高教价值观转变
高等教育价值观大致分为个人本位为主、知识本位为主和社会本位为主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我国政府一直以社会本位的高教价值观制定高教政策、引领高教改革。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将高等教育有利于社会,国家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认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人才,以此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高等教育价值观也逐渐转向促进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即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结合的价值取向,高等教育既要培养符合国家社会要求的专门人材,也兼顾学生个人发展。因此不论从国家社会或学生家长层面而言,都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赋予极高期望,这使教师群体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fg/职业应激管理的个人与组织途径
应激最终表现为个体不健康的生理、心理及行为反应,时刻影响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组织的工作绩效水平。因此,职业应激管理不仅是个体需要掌握的技巧,也是正常组织运作不可缺少的机制。
(一)应激管理的个人途径
第一,调整认知心理。青年教师需要准确定位教师的职业角色,重新理解“传道,授业,解惑”在新时代的内容;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素质,包括心智能力,个性品质等。通过持续学习等途径,提高个人素质与工作要求的匹配感。
第二,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按照越来越繁重的任务的轻重缓急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对自我可支配时间有效地进行安排,对无法兼顾的工作进行合理的取舍。这是降低应激水平的重要途径
第三,学习暗示技术,保持乐观心理状态。从结果上看,自我暗示能够发挥转移和抵消的心理防御机制。当在工作遇到令人烦恼,气愤等不愉快的情况时,合理运用暗示能帮助自我从容进行情绪释放
第四,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应激水平过高时与朋友,家人,同事之间的交流是排遣压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有效的社会交往,个人能找到紧张情绪的宣泄方式,还有可能带来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五,培养工作以外的兴趣爱好,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参加各种社会组织、宗教等,增加心理补偿的渠道。补偿这一心理防御机制能够有效地减轻应激水平,这一机制如果用得恰当,不仅可弥补缺陷,而且会转化出巨大的动力。除此之外,更多的社会活动还能有效地扩大个人的社交圈,有助于建立更广泛、更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二)应激管理的组织途径
应激管理的组织途径是指通过管理消除或控制应激源,从而降低员工的应激水平。针对现阶段高校运行实际情况和高校工作的特点,学校方面能够采取的措施包括:
第一,在高校管理实践中开展民主管理,参与管理。教师群体在整个高校管理结构中处于弱势。在高校人事聘任制的实施、教学科研评价制度的设计等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等方面,高校管理者如能给予他们更多话语权,不仅能让教师体会公平,强化自尊,更能激发其教学科研的潜能。
第二,适当调整岗位和职责。岗位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特长、偏好的不一致是很多应激的来源。在安排岗位时组织应当做到知人善任,安排符合教师个人特质的岗位和任务,从而实现消除应激源的目的。
第三,强化内部沟通。在高校制度改革的进程中,增加沟通不仅有利于推行新政策和新制度,也有助于更多了解教师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激励方案,从而减轻教师由于目标任务模糊性带来的压力。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之间、学院系部之间、学院系部内部和同事之间的沟通有助于缓解应激强度,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以帮助教师去解释、理解甚至消除应激源。同时,来自同事和上级的支持也能够缓解应激感受,减弱教师的应激体验。
第四,改善工作环境。这里的工作环境不仅指学校的硬件条件,也指制度、管理、人文关怀等软件条件。高校在日常运作中不仅要关注教学科研目标的达成和培养,也要关注教师群体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状况。行政部门要实现从命令者向服务者的转变,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支持性的外部环境。在引进学评教等制度的同时,也应同样实施教评学、教评行政等制度,保证传播的双向互通性,营造良好的、交流及时的工作环境。
第五,组织更多的业余活动。业余活动能有效地为教师提供心理上的补偿,平衡应激带来的挫折感和痛苦。学校、学院、系部和各级工会在这方面能够有效地发挥作为组织的优势。如组织业余文体活动、亲子活动、旅游度假等,都可以为教师提供工作以外的满足感,缓解工作中带来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