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葬的殇者,驱祟的仪式
——南阳许阿瞿画像石墓个案研究
2013-06-24王娟
王娟
(河南科技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史学新探】
厚葬的殇者,驱祟的仪式
——南阳许阿瞿画像石墓个案研究
王娟
(河南科技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汉魏时期,夭折儿童瓮棺葬的习俗依然广泛存在。其原因包括人伦亲情、礼仪规范以及人们对凶祟殇魂的排斥与恐惧。许阿瞿画像石墓是汉代殇葬的特例,其建造目的在于用画像石墓厚葬的规格与隔离生死两界的功能完成对“儿鬼”的驱祟仪式。为使仪式符合汉代丧葬的礼仪,建造者又赋予墓室画像新的内涵,即以一种象征的形式为成为“儿鬼”的许阿瞿举行“成年礼”。
汉代丧葬;许阿瞿墓;瓮棺葬
目前出土的汉魏时期画像石墓葬资料中,仅有南阳许阿瞿墓墓主是未成年儿童。关于该墓画像,最初的发掘报告认为:“它揭露了汉代封建统治阶级恋于‘楚歌郑舞’的生活方式。像许阿瞿这个年仅五岁的儿童,竟有如此众多的奴仆、技人供他使唤,为他表演,无疑是大官僚、大地主的子孙,这对我们又是一次深刻生动的阶级教育!”[1]这样的判断似嫌武断。首先,许阿瞿墓陪葬品极少,墓中画像石还是在前人墓葬材料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证明他并非富庶子弟;其次,汉画像习惯以突出某些特征符号来象征人物的身份与地位,比如西王母所戴之“胜”,东王公所戴之“三山冠”等,而该画像石上注明许阿瞿的墓主显然是成人,与许阿瞿夭折时仅五岁的形象相差甚远。因此,这座画像石墓至少涉及三个重要问题:汉末魏初的殇葬礼仪、许阿瞿墓建造的意图以及画像在该墓中真正的含义。
中国历史上,从丧葬仪式之始,人们就区别对待成年人和儿童的葬礼。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氏族丧葬遗迹可以看出,原始居民多用瓮棺收殓早逝孩童,并将之葬在房屋附近而非埋在成年人的公共墓地。《礼记·檀弓》记载:“周人以殷人之棺椁葬长殇,以夏后氏之甡周葬中殇、下殇,以有虞氏之瓦棺葬无服之殇。”[2]172这证明周人延续了儿童瓮棺葬制,其殓葬对象是不满八岁的幼儿。[3]也有把年龄界限定为七岁的。[2]172直至汉末,这种以瓮棺埋葬“无服之殇”幼童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1954-1955年,辽阳市共清理出西汉时儿童瓮棺墓348座;[4]1963年,沈阳伯官屯出土3座汉代儿童瓮棺墓;[5]2005年,山东广饶县发现汉代儿童瓮棺墓,墓主人为一周岁左右儿童,[6]等等。
新石器时代半坡人对婴幼儿使用瓮棺葬,一方面出于父母对夭折亲子的不舍,希望其幼小的灵魂继续得到家族保护或来世依然出生在自己的部落中,[7]220后世也多有将夭折儿童葬于家族墓葬周围者;另一方面或许出于幼儿尚未成丁的考虑而不予常规安葬,这在周代的文献中得到证实。典籍中明确规定“礼”成为人之为人的重要属性。“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夫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2]10-11而“冠者,礼之始也。”[2]1411因此只有经过成年礼——即“冠礼”或“及笄”者才算得上真正的人,儿童则在“非人”的意义上失去了享有常规丧葬仪式的权利。《淮南子·齐俗训》中说:“中国冠笄,越人劗发”。由此可见,“成年礼”广泛存在于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人类社会中,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随着鬼神思想的发展,先秦两汉时期,非正常死亡的人的魂魄逐渐成为一种不洁的凶祟之物,不仅“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概能凭依于人,以为淫厉”,[7]220殇死的亡灵也一样可以作祟。秦简日书中详细记载了时人所患之棘鬼、饿鬼、遽鬼、暴鬼、厉鬼等各种有害鬼魅,其中就包括小儿鬼:
庚辛有疾,外鬼伤(殇)死为祟,得之犬肉、鲜卵白色。甲乙病,丙有闲,丁酢,若不酢,烦居西方。岁在西方,白色死。
鬼恒羸入人宫,是幼殇死不葬,以灰濆之,则不来矣。
鬼婴儿恒为人号曰:“鼠(予)我食。”是哀乳之鬼。其骨有在外者,以黄土濆之,则止矣。[8]
此时,葬殇在人伦亲情、礼仪规范之外又增加了对凶祟殇魂的排斥与恐惧,乃至形成了上述既定的驱祟巫术。尽管瓮棺葬依然是那时最为普遍的葬殇形式,可万一无法安抚亡灵时,找出更合适的方案,以使其在不违背礼仪前提下得到安息就变得更为迫切了。南阳许阿瞿墓正是这样一座带有“厚葬驱祟”意味的墓葬。
许阿瞿墓建于魏晋之初,但墓中三块画像石为汉代遗物。其中两块为残缺的左右门扉石,可见部分铺首衔环和一门吏图像;另外一块左侧刻许阿瞿墓的墓志铭,右侧为常见的伎乐杂耍图,且注明坐于左侧观赏杂耍的正是墓主人许阿瞿。[9](见图1)
图1 许阿瞿墓中的画像石(其一)
该墓考古报告有三个重要信息:其一,陪葬品中的“定平一百”货币,证明其建造时间在三国时期;其二,据墓志铭可知许阿瞿死于东汉建宁三年(公元170年),这座墓是二次葬;其三,墓中陪葬品很少,画像石则是利用前人的墓葬材料加工改造而成,证明其家中财力十分有限,加之他属于“无服之殇”,一定是有特殊原因才会在去世多年后被家人重新厚葬。该墓志铭可以为上述推测提供依据:
惟汉建宁,号政三年,三月戊午,甲寅中旬,痛哉可哀,许阿瞿身,年甫五岁,去离世荣。遂就长夜,不见日星,神灵独处,下归窈冥,永与家绝,岂复望颜。谒见先祖,念子营营,三增仗火,皆往吊亲。瞿不识之,啼泣东西,久乃随逐(逝),当时复迁。父之与母,感□□□,□壬五月,不□晚甘。羸劣瘦□,投财连(联)篇(翩),冀子长哉,□□□□。□□□此,□□土尘!立起□扫,以快往人。[1]
据墓志铭所述,东汉建宁三年,年仅五岁的许阿瞿夭折。家人依照常规习俗埋葬了他。但许阿瞿灵魂不安于地下,四处飘荡祟人。因此其家人举行了一次隆重的祭祖仪式,希望通过祭祖间接给他以祭祀。因为“殇与无后者从祖祔食”,也即郑玄所释:“此二者当从祖祔食而已,不祭祖,无所食之也。”[2]870家人希望幼子的殇魂受到祭祀后,能得到安抚。但事与愿违,许阿瞿的亡魂对此不予理会,继续哭泣游走乃至追逐行人,其父母只好为其造墓厚葬——这即是说,该画像石墓是作为一种巫术祝祷方式出现的。
汉代盛行巫觋之风,从巫术角度看,厚葬与秦简日书中提到的“氵贲灰”、“氵贲土”等法并无二致,只是更加繁琐隆重而已。西汉后期逐渐流行的画像石墓,体现了人们对死去亲人亡灵种种复杂情绪的整体解悬。汉代画像石墓及墓室画像主要承担着成人丧葬仪式中“模拟巫术”的功能,包括引导死者灵魂升仙、安排死者身体和魂魄在地下世界永享欢乐、镇墓驱祟以及为生者祈福。其中,“镇墓驱祟”功能是用守墓神祇画像和镇墓兽抵挡外来妖异对墓主进行侵害和阻止死者鬼魂逸出墓葬到人间为非作歹,达到“长就幽冥则决绝,闭圹之后不复发”[10]的目的。显然,建造一座画像石墓重新安葬许阿瞿,正是希望以厚葬和驱祟两种手段对其亡灵进行安抚。
但画像石墓是成人常规厚葬礼仪,瓮棺葬则是当时普遍认可的葬殇习俗。如何能够在不违礼俗的情况下实施厚葬驱祟之举?历史文献可提供一些参考:曹操爱子曹冲早逝,曹操“为聘甄氏亡女与合葬,赠骑都尉印绶,命宛侯据子琮奉冲后。二十二年,封琮为邓侯。黄初二年,追赠谥冲曰邓哀侯,又追加号为公。”[11]东晋琅琊王司马焕是晋元帝的爱子,两岁夭亡,元帝悲伤不已,决定破例厚葬:“将葬,加以成人之礼,诏立凶门柏历,备吉凶仪服。营起陵园,功役甚至。”[12]
曹操和晋元帝厚葬殇子,引起了朝堂内外的非议。于是折中的办法被付诸实施,即为此幼子举行冠礼、婚礼乃至过继子女等等,以“成年礼”的方式宣告死者已经成年,之后再对其厚葬。这就是说,冥婚、过继、冠礼等仪式并非单纯的厚葬内容,可能就是死者取得被厚葬之权利的途径和仪式。这说明习俗并非不可违背,只需找到一个合理解释和措施就行。“成年礼”正是这样一个自圆其说同时行之有效的方法。
那么许阿瞿厚葬时是否也施以了“成年礼”呢?它又是如何完成的?考察整座墓葬,这个隆重的仪式或许就体现在墓室画像中。
由图1可见,墓志铭右侧刻绘着汉代画像石中十分常见的乐舞百戏主题。画面分为上下两格,上格左侧墓主人端坐榻上,身后有侍从,旁边刻铭“许阿瞿”。他正在认真地观赏面前及下格中表演中的杂耍、乐舞和百戏。许阿瞿的服饰值得注意。《礼记·内则》曰:“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纟徙,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味爽而朝。”[2]730按此规定,未成年男性儿童应该将头发分成两部分,向上梳成类似羊角的双髻,再在髻上扎上发带。年纪甚小者则“垂髫”而已。图1上格右侧第二个回身牵木鸠的就是一个“总角”儿童。许阿瞿五岁夭折,但画面上跽坐的他身穿长袍,头顶梳一髻并戴头巾。《释名·释首饰》言:“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13]即当男性满二十岁,如果是士人就着冠,如果是普通百姓则戴头巾。图中的许阿瞿正是普通成年男子形象。许阿瞿的父母,利用一块旧制的画像石,仅在原有墓主旁边刻上“许阿瞿”的名字,就完成了对幼子的冠礼仪式。因此,墓志铭右侧的“百戏乐舞图”不仅是对死去世界情景的描述,更是对许阿瞿举行冠礼的“符号”。“成年”的许阿瞿自然有权利被厚葬,也可以拥有当时最为流行的画像石墓,并在死去的世界里安享亲人为其祝祷的幸福生活。
由此可知,许阿瞿画像石墓建造的目的是一个针对“儿鬼”的厚葬驱祟仪式。该仪式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墓室中刻绘画像,象征为成为“儿鬼”的许阿瞿举行“成年礼”;二是以厚葬成人的画像石墓的象征性功能达到抚慰驱祟的最终目的。
[1]南阳市博物馆.南阳发现东汉许阿瞿墓志画像[J].文物,1974,(8):41.
[2]孙希旦.礼记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3]《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仪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99.
[4]陈大为.辽阳三道壕儿童瓮棺墓群发掘简报[J].考古通讯,1956,(2):54-58.
[5]沈阳市文物工作组.沈阳伯官屯汉魏墓葬[J].考古,1964,(11):553-557.
[6]徐波,马霞,田茂磊.广饶发现汉代儿童瓮棺葬墓主人才一周岁左右[EB/OL].(2005-06-10)[2013-05-22].http://news.sina.com.cn/c/2005-06-10/08096131776s.shtml.
[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8]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192,214-215.
[9]南阳汉画馆.南阳汉代画像石墓[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197.
[10]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苍山东汉元嘉元年(151年)墓题记[M]//山东画像石选集.济南:齐鲁书社,1982:42
[11][晋]陈寿.三国志[M].陈乃乾,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59:580.
[12][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729.
[13]任继昉.释名汇校[M].济南:齐鲁书社,2006:244.
The Portrait of Lavish Burial Ceremony and Ghost-Repelling Ritual——An Analysis on Xu A-qu's Tomb in Nanyang City
WANG Juan
(Art and Design School,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23,China)
During the Han and Wei Dynasty,the customs of urn burial of the deceased children existed widely mainly due to the family affection,etiquette norm,fear and exclusion of demons.However,the portrait of Xu A-qu’s tomb is an exception.The purpose of the tomb is to worshipand drive off the“children ghost”since the special size of the tomb could insulate life and death.To follow the funeral etiquette of the Han Dynasty,new connotation was added to the portraits as the representative“bar mitzvah”for“ghost”Xu A-qu.
burial ceremony of the Han Dynasty;Xu A-qu’s tomb;urn burial
K878.8
:A
:1672-3910(2013)06-0022-03
2013-07-04
河南科技大学2012年度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3QN060)
王娟(1981-),女,陕西西安人,讲师,博士,从事中国审美文化史、美术考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