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例育龄妇女死亡的调查结果分析
2013-06-23郭延华
郭延华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妇幼保健所,辽宁 大连 116200)
238例育龄妇女死亡的调查结果分析
郭延华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妇幼保健所,辽宁 大连 116200)
目的 探讨 15~49 岁育龄妇女死亡的原因,提出干预措施,降低本地区育龄妇女病死率。方法 对我市 2009~2010 年 238 例育龄妇女死亡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主要为疾病死亡,占 65.13%;41~49 岁组死亡占首位;疾病死亡中以肿瘤为主,占 32.77%,其次是循环系统疾病占 13.03%;意外死亡中第一位是车祸,占 43.37%。结论 提高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重视围绝经期保健,注重妇女心理健康,强化交通安全意识。
育龄妇女;病死率;死亡原因;干预措施
为了探讨本地区育龄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提高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其生存质量和寿命,对我市2009至2010年死亡的238例15~49岁的育龄妇女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干预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辖区内2009至2010年间,15~49周岁育龄妇女进行调查。
1.2 方法
①于10月初召开20个乡镇妇保专干例会,布置“育龄妇女死亡调查”工作,发放统一表格,明确填写要求。②对局直医院、计划生育部门、防疫站、殡仪馆、各街道派出所进行全面调查。③分别对俭汤、安波、墨盘、城坦、双塔、莲山、太平、泡子、丰荣、大谭10家乡镇进行抽查。
2 结 果
2.1 育龄妇女病死率
辖区内育龄妇女总数227892人,死亡数238人,病死率104.43/10万。见表1。
表1 育龄妇女死亡原因构成比(%)
2.2 育龄妇女死亡年龄的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育龄妇女死亡年龄因素构成比(%)
2.3 育龄妇女死亡疾病构成比见表3。
表3 育龄妇女死亡疾病构成比(%)
2.4 育龄妇女死亡前三位死因情况见表4。
表4 育龄妇女死亡意外因素构成比(%)
自杀情况中自缢死亡9人,其他死亡1人,分别占意外因素死亡的10.84%、1.20%;中毒情况中CO中毒死亡3人,服毒死亡26人,分别占意外因素死亡的3.61%、31.33%。见表5、表6。
3 讨 论
3.1 育龄妇女病死率为104.43/10万,主要是疾病死亡,构成比为65.13 %,疾病仍然是危害妇女健康的第一杀手。
3.2 从育龄妇女死亡年龄来看,年龄的增长与病死率成正比。41~49岁年龄组死亡数最高,构成比为50%,我们应该注重围绝经期保健,将这个年龄段的妇女作为工作的重点,帮助妇女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并加强自我监测,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能做出准确的评价,提高妇女对围绝经期的正确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1]。
3.3 从育龄妇女死亡原因来看,意外和中毒的死亡数最多,构成比为34.87 其次为肿瘤和循环系统疾病,构成比分别为32.77%和13.03%。肿瘤疾病死亡中肺癌、肝癌、白血病的发病率最高,构成比分别为26.92%、16.67%,资料显示,肿瘤是老年妇女的主要死因,但此病可通过早期检查,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治疗来提高老年妇女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2]。
表5 育龄妇女死亡恶性肿瘤疾病构成比(%)
表6 育龄妇女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构成比(%)
3.4 意外因素死亡中主要为车祸死亡,构成比达43.37%,其次是中毒死亡,86.67%表现为服毒死亡;某些女性,特别是到了更年期阶段的女性,随着自己社会地位的改变,生理的变化,精神比较脆弱受到刺激易走极端,此外工作压力大婚恋挫折也是女性轻生的重要因素。近几年车祸发生率巨增,广大妇女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有关部门应加强车辆管理,严把驾校考试制度,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4 干预措施
通过育龄妇女死亡分析,我们将采取如下干预措施,以确保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
4.1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增强广大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自觉进行定期体检,建议广大妇女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建议政府部门能拿出一部分资金,抚持妇女同志体检,将此项工作落实到实处。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疾病的病死率。
4.2 40岁以上的妇女是疾病的高发期,也是围绝经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妇女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关爱,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做好更年期保健工作。
4.3 建议相关行政部门加强交通车辆的管理,加大避免车祸的宣传力度,尽量减少车祸的发生。
4.4 增强妇女自尊、自强的信念,让其学会自我心理调节,达到身心健康的完美结合。希望工会、妇联、医疗保分等相关部门能给广大妇女提供全方位的心理保健操服务,充分减少服毒和自杀的发生率。
4.5 大力宣传饮食的营养性、科学性,以降低循环系统疾病的患病率;注重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避免主、被动吸烟,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减少肺癌、白血病的发生。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不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定期注射乙肝疫苗,降低肝炎、肝癌的发生率。
[1]武秋林,曾芳玲,曾晓琴.广州市职业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5,16(1):3.
[2]戴龙.1987-1999年厦门市居民肿瘤死亡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1,17(12):1135.
R17
:B
:1671-8194(2013)03-0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