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

2013-06-23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8期
关键词:缺氧性脑病中度

何 婷

(宜兴市中医医院儿科,江苏 宜兴 214200)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

何 婷

(宜兴市中医医院儿科,江苏 宜兴 214200)

目的 分析和研究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效果。方法 对我院于 2011 年 9 月至 2012 年 9 月之间收治的 220 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进行研究,主要对这些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的分析,并按照患儿的病情程度将他们分为中度组和重度组。均采用常规方法对所有的患儿进行对症治疗和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根据患儿的分组情况,分别检测患儿在治疗前后的MDA水平和SOD活性。并分析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对两组患儿的有效率进行比较后发现,中度组的总有效率为 93.46%,而重度组的总有效率则是 91.67%,中度组较高,具有一定的优势,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性(P> 0.05);在 MDA 水平及 SOD 活性的比较中,所有的患儿在治疗后并且都出现明显的改善,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差异性(P< 0.05)。结论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对于病情的改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而在临床治疗中意义十分重大。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护理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属于儿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孕妇在围生产期羊水出现污染和窒息等症状,从而致使新生儿缺氧,进一步致使脑血流量急速减少,使得新生儿脑部造成损伤,对其智力和健康有直接的损伤,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目前,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进步,有关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方面日渐获得一些较大突破,在临床上,目前主要是采取以支持疗法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法[1]。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合理的护理干预对于新生儿病情的改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临床治疗中意义十分重大。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分析我院于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之间收治的220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8例,女性82例,患病新生儿的胎龄在38~42周之间,平均39.2周均为足月妊娠,患儿的发病时间均出现在出生后的1.5~42h以内。患儿入院后均对其进行了常规的脑电图、彩超等检查,经检查发现均为缺血缺氧性脑病。按照199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的新生儿组实施的有关HIE诊断标准与临床分度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中度组有153例,重度组有72例。根据分组的不同,有针对性的采用常规方法对所有的患儿进行对症治疗和护理。

1.2 护理方法

在对患儿进行维持正常血压、吸氧、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纠正代谢紊乱及改善内环境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

1.2.1 基础护理

根据临床护理要求,对新生患儿使用的保温箱进行消毒、灭菌和通风,以防止出现交叉感染。又由于患病新生儿的心肺发育没有完全,因此在输液过程中应当借助输液泵对输液的速度和量度进行控制。另外,还要注意对患病新生儿的脐部和臀部进行护理,保持皮肤干爽清洁[2]。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患病新生儿的虚席、意识等基本情况,一旦患儿表现出兴奋、尖叫和斜视的症状,应当立刻对其进行惊厥治疗。还要密切注意患儿的生命指征变化,以防其出现脑水肿等并发症状。

1.2.2 保暖护理

患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多数新生儿会伴有脑部神经系统损伤,从而致使其对体温的调节能力减弱,因而要对患儿的保暖护理做到十分注意。一旦发现患儿有肿症体温不升的症状时,需及时将患儿放置高温箱,并且按照1℃/h进行升温,以防由于温度上升过快而致使患儿出现肺出血等并发症。等患儿恢复到正常体温后,还需保证患儿的皮肤保持在36~37℃之间,并注意患儿所处的环境舒适得当。

1.2.3 喂养护理

新生儿患缺血缺氧性脑病后,对其吸吮能力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患儿的喂养护理是必要的。可依据不同患儿的具体情况采用重力喂养、可采胃管点滴喂养等方法来保证患儿的营养供应。在对患儿进行喂养护理的过程中还要密切注意其呼吸和面色的变化。并将患儿的吸吮量恢复情况详细记录下来。

1.2.4 亚低温疗法的护理

采用亚低温疗法可以对患儿的神经细胞进行保护,从而防止脑组织的基础代谢减轻等。可采用循环水冷却法对患儿进行头部降温,一般采用10~15℃的水温使患儿头部的温度保持在35~36℃之间。一旦患儿的体温下降,应及时使用远红外保暖,以保证其体温维持。另外,还要注意在治疗过程中需采用肛测法对患儿的体温进行持续减持,防止出现并发症。

1.2.5 给氧护理

在进行给氧护理时,要注意使患儿的血氧保持在50~70mmHg,以防由于血氧分压过高致使患儿出现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使治疗效果受到影响。对于重度患儿的供养需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下进行。并保持患儿在吸氧过程中的体位舒适,能够呼吸顺畅。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用SPSS13.1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P<0.05时具有显著差异性。

2 结 果

对两组患儿的有效率进行比较后发现,中度组的总有效率为93.46%,而重度组的总有效率则是91.67%,中度组较高,具有一定的优势,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性(P>0.05);在MDA水平及SOD活性的比较中,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具体数据如表1,表2所示。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表

表2 治疗前后MDA水平及SOD活性比较表

3 讨 论

目前,缺血缺氧性脑病仍是对新生儿健康有较大影响的重要疾病之一,但随着临床治疗的进步,其疗效也有显著的改善[3]。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对新生患儿在治疗的基础上再进行合理的护理,十分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同时还可使患儿出现并发症的概率降低,进而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

[1]杨清广,唐宇轩.神经节苷脂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神经心理的影响[J].青海医药杂志,2005,35(5):63.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J].中华儿科杂志,2007,35(2):88.

[3]韩玉昆,许植之,虞人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1-102.

R473.72

:B

:1671-8194(2013)08-0363-02

猜你喜欢

缺氧性脑病中度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75型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MRI,CT检查诊断酒依赖致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效果对比
护理干预对重症急性高原病缺氧性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CT检查与磁共振影像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小米手表
重症急性高原病缺氧性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分析
西华县2017年秋作物病虫发生趋势与预报
脑电图与CT在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