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
2013-06-23尚花娣
尚花娣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科,河南 新乡 453000)
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
尚花娣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科,河南 新乡 453000)
目的 研究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效果与护理方法,以提高患者生存概率。方法 选取我院于 2011 年 6 月至 2012 年 12 月收治的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 75 例高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 45 例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并对其进行术前及术后精心护理。对照组 30 例患者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并对其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疗效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高龄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经积极护理后,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临床效果;护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患者髋关节病变的主要方法之一,以患者关节疼痛、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早期进行积极治疗并采取有效护理,是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活动的有效方法。笔者为进一步研究高龄患者治疗的安全与有效性,选取了我院收治的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75例高龄患者,并对其中45例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精心护理,收到较好效果,现将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75例高龄患者,男38例,女37例,年龄62~82岁,平均年龄(71.2±3.1)岁。其中股骨头坏死8例,股骨颈骨折14例,髋关节炎36例,类风湿关节炎17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71.4±2.7)岁,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71.1± 3.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侧卧位,于髋关节外侧入路,将皮肤切开,逐层分离皮下组织、筋膜及臀大肌,避免分离时伤及坐骨神经,待其暴露后切除关节囊,后切除坏死股骨头,但保证患者股骨颈仍保留1.0~1.3cm,清洁患者髋臼,使其保持45°外展角,20°前倾角。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相应假体柄和股骨头假体,并将其置入,固定髋臼,确保髋关节未出现松动现象。观察组患者进行相应护理措施,观察患者恢复情况。
1.3 疗效评定
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从关节疼痛程度、关节功能、可活动程度及是否畸形四方面进行评定: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中等,60分以下为差。治愈显效率=(优秀数+良好数)/总病例数×100%。
2 结 果
观察组45例,优秀18例,良好22例,中等5例,差0例,治疗显效率为88.89%;对照组30例,优秀7例,良好10例,中等13例,差0例,治疗显效率为56.67%。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疗效的比较[n(%)]
3 护理体会
3.1 术前护理
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对患者心中存在疑虑之处进行详细解决。老年患者由于身体素质不佳,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常因发病导致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发生。患者一方面担心住院手术对家属造成的经济负担,一方面担心手术亦有生命危险。因此,术前应耐心开导患者,安抚其不安情绪及思想顾虑,做好术前准备。
3.2 术后护理
3.2.1 常规护理
清醒患者应取半卧位,患肢抬高并外展保持中立位,术后于膝关节下垫软枕,以防患肢内旋。老年患者身体素质较差,应全面监测生命体征,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导尿管应定时开放,观察患者尿量,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3.2.2 引流管护理
观察患者伤口出血状况,对伤口出血较多患者及时报告,并对其换药,同时术后应密切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及其引流量,保持引流管持续通畅,避免伤口发生感染。术后引流量持续>200ML,应及时向医师报告,确保及时处理。
3.3.3 并发症预防
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术后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脱位、感染等并发症。术后患者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观察患肢体肤颜色、肿胀程度,若发现异常,及时汇报,以免血液流动缓慢、静脉壁损伤导致血液呈现高凝状态而形成血栓;老年患者身体素质较差,基础疾病较多,植入假体,较中青年患者发生感染概率高。术后应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患者有无发热等感染症状,监测体温等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3.2.4 功能锻炼
大部分高龄患者术后不愿意进行功能锻炼活动,而术后进行锻炼,可以有效改善增强患肢功能恢复。适当进行上肢运动、肌肉收缩训练,恢复良好者则进行髋、膝关节屈伸运动,当肌力足够强时,可练习直腿抬高试验。患者每日进行恢复运动,有助于患肢功能恢复。但练习时应有旁人保护,防止患者受伤。
4 讨 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活动、缓解患者疼痛,是治疗髋关节病变有效方法之一,但由于高龄患者基础疾病较多,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手术承受能力较差,术后患者出现并发症概率较高,甚则有危及患者生命的可能[1]。目前,医护人员正不断努力寻求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对其进行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恶化。有研究表明,老年患者(身体素质良好)发生髋关节病变时首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2]。治疗中对患者进行相应术前及术后护理,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但护理过程中各环节应格外重视,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不同护理方法,以解除患者对于手术产生的恐惧感及消极情绪,树立患者恢复正常功能信心、稳定患者不安情绪,积极配合手术及护理[3]。本研究说明,高龄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经积极护理后,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1]李桂珍.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4):76.
[2]李忠泽.75岁以上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2):140.
[3]吕萍.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53例护理配合[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7):89-90.
R473.6
:B
:1671-8194(2013)08-0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