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巴曲酶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

2013-06-23张晓东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8期
关键词:巴曲还原型谷胱甘肽

张晓东

(山东省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内科,山东 平原 253100)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巴曲酶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

张晓东

(山东省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内科,山东 平原 253100)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巴曲酶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50 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 例)和对照组(25 例),观察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巴曲酶治疗,对照组福辛普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 96%,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 68%,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巴曲酶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肾小球的微循环,减少尿蛋白及血纤维蛋白原,保护肾功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还原型谷胱甘肽;巴曲酶;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疗效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我国的常见疾病,发病率约为0.49%,可由各种类型的急性肾小球肾炎经过迁延或反复发作而演变成慢性肾炎,具有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程长等特点。治疗复杂,效果不理想,预后不佳。主要危害是破坏机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大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导致机体肌酐清除率减少,有害物质在体内过度聚集,临床主要表现为长期持续性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及渐进性肾功能损害等[1]。蛋白尿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重要临床特征,因此,如何降低蛋白尿,减慢和阻止其进展成为延缓肾功能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各种治疗方法都有不足之处。糖皮质激素与细胞毒类药物因其副作用显著而日益受到排斥。将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巴曲酶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5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2版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28~57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1~12年,平均2年;合并症糖尿病4例、高血压7例、水肿6例、血尿8例;职业:公务员4例,工人6例,农民8例,个体7例;学历:大学8例,中学14例,小学及文盲3例;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22~53岁,平均年龄40岁;病程8个月~14年,平均3年;合并症糖尿病5例、高血压6例、水肿5例、血尿9例;职业:公务员3例,工人7例,农民7例,个体8例;学历:大学7例,中学16例,小学及文盲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职业以及学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所有病例血脂均正常,无贫血,无症状性蛋白尿,尿蛋白>1g/d者,临床以血尿、蛋白尿为主,伴有水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一种情况以上者,或24h尿蛋白定量3.0g以上,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过敏性紫癜肾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严重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肾损害、糖尿病、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遗传性肾小球肾炎、肾囊肿、肾结石、肾大血管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以及精神系统疾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常规治疗,给予控制血压,改善肾血流量,常规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对症支持治疗,给予低盐优蛋白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和感染,有效控制肾小球坏死及疾病的进展。根据病例的个体差异性,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控制血压。观察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8 g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同时,给予巴曲酶5BU加入生理盐水200 mL中静脉滴注,1次/周。对照组仅单纯给予福辛普利10 mg口服,每日2次。以上药物均按照规定疗程、规定用量用药,疗程均为4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尿素氮与肌酐、24h尿蛋白定量、肾小球滤过率、纤维蛋白原等指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5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24h尿蛋白定量小于200 mg,尿蛋白检查持续阴性12个月以上,肾功能正常,尿RBC消失,尿沉渣计数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24h尿蛋白定量减少至少在50%以上,尿RBC≤3个,尿常规潜血(-),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下降超过50%,尿沉渣计数接近正常,肾功能基本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24h尿蛋白定量降低,至少在25 以上或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尿RBC≤5个,肾功能基本正常;无效:尿沉渣镜检、尿潜血、尿蛋白无明显变化或病情恶化。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数据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并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8%,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2.2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用药后,观察组有1例患者伴有发热,有1例患者伴有轻度头痛、头晕,有1例患者伴有轻度恶心不适。对照组有1例伴有头痛不适,有1例伴有轻度咳嗽,有1例伴有乏力,有1例伴有轻度腹泻。两组临床症状均较轻微,未作特殊处理,于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未影响治疗效果。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肾小球疾病主要由免疫反应引起,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起病多数较为隐袭、缓慢,有多种因素参与,如感染、自身免疫、药物、遗传、环境等,免疫反应介导炎症损伤是肾小球疾病发生的始动和主要因素,临床起病隐匿,发病缓慢,病程冗长。非免疫机制如高血压、高脂血症、蛋白尿、微血栓形成等因素也是肾小球疾病慢性进展过程中病变持续与恶化的关键因素。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其轻重程度各不相同。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展过程中,升高的血内皮素参与肾小球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强烈收缩肾血管,导致免疫因子攻击肾小球基底膜,引起肾脏缺血缺氧性损害[2]。肾小球的高凝状与肾功能持续减退密切相关。伴随着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升高,血容量增多,抗利尿激素作用增强,导致机体出现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氧自由基产生大量损害肾小球细胞膜性结构功能,同时,升高的血内皮素又作为炎症介质产生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外基质,趋化、激活炎症细胞与肾小球固有细胞,促进肾小球硬化。肾组织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免疫损伤又促进血内皮素释放以及氧自由基破坏,造成持续肾损害。蛋白尿是出现肾脏损害的标志,同时也是肾脏病进行性损害的标志,由于给予大量免疫抑制剂治疗,对机体免疫系统造成不良影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治疗的目的主要在于延缓肾功能的衰竭,降低基底膜增生,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关键在于抑制免疫反应。还原型谷胱甘肽是人类细胞质中自然合成的一种肽,具有清除自由基、拮抗内皮素以及稳定细胞膜的作用,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临床主要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同时,对抗内皮素引起的肾血管收缩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纤维蛋白原是影响血浆黏度的主要因素,导致肾小球微循环功能障碍,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堵塞,促使肾功能恶化,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下降,最终导致肾功能丧失[3]。肾小球固有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能影响细胞的代谢过程,促进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纤维蛋白或微血栓形成,降低血压、尿蛋白,引起血液黏度增高,起到保护肾功能的效果。巴曲酶又名凝血酶样酶,是由矛头蛇蛇毒提取制得,作用于血浆纤维蛋白原,使其分解为纤维蛋白单体,为新型强力单成分溶血栓微循环治疗药,分解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阻止血小板血栓的形成,同时,具有降低血黏度、抑制红细胞凝集、沉降,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保护血管内皮,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改善肾小球微循环功能,增加肾小球的血流量,发挥溶栓作用,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改善缺血区的营养剂供氧状态,达到延缓肾损伤。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8%,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巴曲酶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肾小球的微循环,减少尿蛋白及血纤维蛋白原,保护肾功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谢席胜,樊均明,李会娟,等.肾炎康复片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8(8):493-494.

[2]景照峰,刘剑.依那普利在治疗慢性肾炎尿蛋白中的作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5):477-478.

[3]周英勇,夏扣平,赵典.氯沙坦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蛋白尿的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10):11-12.

R692.3+1

:B

:1671-8194(2013)08-0213-02

猜你喜欢

巴曲还原型谷胱甘肽
巴曲酶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及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谷胱甘肽:防治中风改善帕金森症状
还原型锡酸铅粒度对Al/HMX/CMDB推进剂燃烧性能及安定性的影响
谷胱甘肽的研究进展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菱鲆生长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有关两种还原型辅酶的高考试题分析与教学启示
谷胱甘肽功能化有序介孔碳用于选择性分离富集痕量镉
巴曲酶在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治疗中的应用
还原型谷胱甘肽脂质体的制备与表征研究
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