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流构成要素与基本特征*
2013-06-23杨兴柱
杨兴柱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城市旅游流构成要素与基本特征*
杨兴柱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城市是现代旅游的重要资源,亦是旅游产业的要素载体和重要发展空间,城市已成为重要旅游目的地。应对城市旅游发展新形势,有必要对城市旅游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城市旅游流现象的规律性运动有切实的把握。从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速、路径等方面阐述了城市旅游流构成要素,分析了城市旅游流的系统性、动态性、双向流动性、空间层次性等特征。
城市旅游流;构成要素;基本特征
一、问题提出
城市是现代旅游的重要资源,亦是旅游产业的要素载体和重要发展空间,城市已成为重要旅游目的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提高、居民价值观点的转变和闲暇时间大幅度增加,国内市场需求潜力高速增长,引发了城市旅游需求量的扩张。在创新城市经济的过程中,国内许多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优先发展旅游业的政策,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此,旅游流发展已成为影响城市内部地域空间结构变化越来越重要的因素,人类城市旅游活动也是城市发展、变迁的系统动力之一。因此,应对城市旅游发展新形势,有必要对城市旅游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城市旅游流现象的规律性运动有切实的把握。对城市旅游流构成要素及基本特征等问题的科学探索恰逢其时,且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城市旅游流构成要素
在国外英文文献中,旅游流(Tourist Flows)经常与“spatial distribution”、“travel pattern”或“travel itinerary”交替使用来描述旅游者在不同地点的游览参观活动形式[1-6]。随着我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开始关注旅游流构成的阐释[7-12]。城市旅游流反映了城市旅游者活动的空间状态,体现了城市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城市旅游流要素由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速、路径等组成,六大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流体经济社会特征和旅游偏好决定了载体类型和规模,载体对旅游流流向和流量有制约作用。旅游者采用的交通方式类型与交通技术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旅游的流量、细分市场、旅游体验质量等。其中,流向和流量是城市旅游流两个最基本要素。
(一)流体
旅游者是城市旅游活动的主体,城市旅游客流是流体的主体和核心。城市旅游市场营销任务就是吸引旅游者到城市目的地,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但不同的城市应根据其自身的特征,进行市场定位来确定其流体的规模和结构。在城市内部,需要根据城市旅游者空间流动特征,加强城市游客流量和流向的管理。管理游客流量和流向的方法主要有空间措施、时间管理、进入限制、提供信息与提升旅游者寻路能力等。流体既包含一般意义上的客流,又有影响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资本流、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文化流等[13](图1)。
图1 城市旅游流流体构成
(二)载体
城市旅游客流的流动过程涉及多个层次,既包括城市目的地之间,也包括城市目的地内部流动过程,形成了客源地到目的地、目的地之间和目的地内部的地域空间的流动过程。实现城市旅游客流空间多层次移动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城市旅游载体是城市旅游客流在空间流动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交通方式,包括航空、铁路、公路、水路交通以及特种旅游交通等。城市旅游流的载体直接影响旅游者旅行时间、旅行成本、舒适便捷程度,进而影响旅游流的规模和流向。旅游者对旅游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受到出行距离和时间、旅游价格和费用、可自由支配收入和旅游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对于客源地到城市目的地层次,主要采用航空和铁路交通方式;对于旅游中心城市到景区层次,主要采用铁路、公路和水路交通;对于景区内部层次,主要依靠步行和特种旅游交通等。Lundgren根据旅游流载体划分了城市普通铁路旅行模式、城市快速铁路旅行模式、城市早期汽车旅行模式、城市现代汽车旅行模式、城市航空旅行模式等类型的旅行模式[14](图2)。
图2 不同的城市旅游载体旅行模式
(三)流向
流向是一个空间概念,城市旅游流的流向指城市旅游流的流体从起点到终点的流动方向,反映了城市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空间选择过程,也进一步反映了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之间的关联方式和途径。城市旅游流流向实际上是客源地旅游者根据其自身的经济实力、闲暇时间及旅游偏好等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同时,由于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之间存在多种关联,所以只有当需求指向与供给特征相吻合时,才能发生实际的旅游者空间位移。但由于旅游者旅游行为的改变、快速交通设施运行、新吸引物的介入、目的地旅游流引导、突发事件等影响,使城市旅游流流向发生空间转移,导致旅游流流向具有一定的变动性。
(四)流量
流量是一个时空概念,城市旅游流流量指城市旅游流体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流向上的数量表现。反映出单位空间范围内在一定时段内的游客流动量。流量与流向是相互联系的,每一种流向都有一种流量与之相对应。它决定了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旅游社会、环境和文化施加影响的强度。旅游者的流量特征决定了旅游市场的规模和开发潜力,旅游流向特征反映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水平。
(五)流速
城市旅游流流速是一个时间概念,主要描述单位时间内的流动量(或者是游客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滞留时间量)。流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源地到城市目的地所花费的时间,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城市目的地内部所花费的停留时间。其中,游行时间比指标反映人们在进行旅游决策时追求游行比达到最大效用,即由耗费一定旅行时间而得到一定游玩时间所带来的效用(心理满足)达到最大化。由于旅游效用与时间有关,因此,旅游地边际效用函数为[15]:公式1中,T旅行是指旅游者从客流地到某一城市目的地往返所需时间,T游玩为旅游者在城市目的地游玩时间,MU为因旅游者增加一单位T旅行而增加多少单位T游玩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当MU≥1时,即从客流地前往城市目的地所增加的行程时间小于在城市目的地的游玩时间,则旅游者心理得到满足,将会前往旅游。因此,旅游地边际效用反映了城市旅游流流速,也是衡量该城市旅游地是否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指标。
(六)路径
城市旅游流路径是一种旅游活动空间的描述模式,是指通过旅游载体的城市旅游流体在一定方向的旅游途径。对路径的描述研究涉及到3个基本概念:节点(常为客源地——目的地——目的地内部)、联结节点的路径以及沿路径移动的旅行方式。路径是发展和组织现代旅游业的必要条件,是联系旅游者和旅游对象、客源地和目的地的重要环节。一般包括:单一旅游地模式(旅游者较多集中在一个城市旅游目的地)、线型旅游模式(旅游者选择使用一条线路上的多个城市旅游目的地)、基营式旅游模式(旅游者在访问主要目的地的同时也选择访问其他几个目的地,但往往以主体目的地作为大本营)、环型旅游模式(旅游者在既定的目标区域内环游多个目的地,相当于游览线路空间)和链式旅游模式(旅游者以客源地为中心进行的链式游览)。
三、城市旅游流基本特征
(一)系统性
系统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城市旅游流系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城市旅游流是由城市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和旅游行为所引发的,也是满足旅游需求和践行旅游行为的空间过程,城市旅游流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过程。城市旅游流系统包括其环境、基本要素、能量和信息反馈等方面,在这个系统中,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多方面变化(图3)。
图3 城市旅游流的系统性
1.城市旅游流系统环境
城市旅游者流动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城市旅游流系统的环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技术和地理环境、全球化、信息化等因素。同时,知识经济、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宏观国际社会环境也是城市旅游流系统的发展环境。这些因素均作为外部环境因素对城市旅游流系统产生了明显的作用和影响。
2.城市旅游流系统基本要素
城市旅游流系统基本要素包括潜在城市旅游者、控制子系统和调节机制等。
(1)潜在城市旅游者。他们受到城市旅游环境吸引的刺激,以非经济的目的而暂时离开常驻地,城市旅游的发生是潜在旅游者主动追求的结果。
(2)各种社会经济环境为控制子系统。这些控制子系统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并判定何时以及何种方式增加或减少系统的流量。主要有两个控制子系统,即客源地和城市目的地。客源地和城市目的地之间因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显著差异而产生相互作用力,表现为目的地对客源地的旅游吸引力。客源地子系统包括客源地经济发展水平、闲暇时间、家庭状况等控制系统。城市目的地控制子系统通过调节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的供给来影响城市对城市旅游者的吸收以及影响城市旅游者的满意度、重游率。
(3)各种社会、经济和政治力量为调节机制。调节机制在城市旅游流流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城市旅游流的调控来自外部力和地方力。调节旅游流的行为主体涉及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等外部力和居民、游客、政府和企业等地方力交互影响,形成了多主体参与的城市目的地多元关系网络。多元关系网络通过对旅游者需求响应和规划决策,进一步引导和调节旅游流。各种行为直接作用于城市旅游流,影响城市旅游流流向、流量、流速、属性等特征。
3.城市旅游流系统能量
城市旅游流系统能量具体表现为客源地、城市目的地和交通线路系统中因运输城市旅游客流和物流引起的能量流。由于旅游流的流动,客源地、目的地和交通线路系统之间形成了密切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联系,形成能量流转的系统整体,成为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独特功能的旅游有机体。
4.信息传递和反馈
旅游信息反馈是指与旅游活动有关的信息的产生、保持、传递、接受、加工和使用的过程,包括旅游者和旅游客源地的信息。信息的连续反馈和系统的不断调节,形成了城市旅游流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影响城市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形象和重游率。旅游信息传输方式包括旅游者、互联网、电视、广播、书籍、录像、电话、报纸等。此外,地理信息系统与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融合,进一步提高了旅游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传播效果的反馈速度。
(二)动态性
城市旅游流是一个多维复杂的动态系统,经历着生成、发展、衰亡的演化不可逆过程。由于系统在外界条件突变或内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呈现平稳性和非平稳性的动态特征(图4)。曲线OAMLBC是平稳的演化路径,在低的边缘水平,曲线是稳定的。由于不充分的自然资源(OAHG)或在开发早期的影响力不高(OAMF),即使城市目的地管理到了核心区域,最后仍将处于下降态势。模式AMLBD是由于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类似于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相似地,一个度假地可能存在OAHG模式。
图4 城市旅游流的动态性
城市旅游流的动态性主要受到旅游需求和供给的外生和内生变量变化的影响。外生变量的变化主要是由目的地外部不可控制的因子影响。例如,从外生需求的观点看,流行时尚和消费者品味的变化能解释目的地发展与衰落,如欧洲的许多城市温泉和度假地。从外生供给角度的观点看,交通技术的变化直接影响城市旅游流,许多英国的海滨城市度假进入了逐渐且永久衰退阶段,此时航空交通使得寻求阳光的旅游者访问地中海地区。另外,除了平稳变化外,外生变量也能造成突然的中断,如自然灾害。所有的因素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造成了不确定性,特别是当主动防御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时候。然而,成功的多样化实施能提高城市目的地的恢复能力,例如,城市康沃尔的旅游者访问伊甸工程的生物圈以体验世界不同的气候变化。我国每年“黄金周”巨大的游客量波动引起了旅游系统非平稳性变化。除“黄金周”休假政策外,经济、游客、产品、季节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导致旅游地游客量呈现“日周期”、“月周期”、“季周期”形式的“振荡”;战争、灾害等突发事件则引起非周期形式的“振荡”。
(三)双向流动性
双向流动规律既体现在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旅游者的双向移动,也体现在城市既是目的地、又是客源地,是目的地和客源地的统一,它所产生或承接的旅游流的大小是不同的,因此旅游流的双向流动具有不均衡性,是旅游客源地和城市目的地之间、城市旅游目的地与目的地之间以及空间距离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城市旅游地与客源地相互作用关系看,城市旅游流从客源地开始,沿一定方向和路线流动,到达城市目的地后,又在内部流向一个或数个旅游节点,最后再次流回客源地,完成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从城市既是客源地又是目的地的双重特性的角度看,城市居民一般具有比非城市居民更强烈的出游需求,与其自身较高的固定收入、相对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有关,体现较强的旅游出游率、较高的旅游消费力等特征。
(四)空间层次性
城市旅游流呈现地理学的空间等级层次规律特征。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逐步从高等级的层次向低等级的空间层次上扩散,同时旅游流动的规模也随之减小。由于不同等级城市所提供的游憩机会和服务设施不同,大中小旅游城市的游客流量呈现明显的空间层次性[12]42。朱竑、吴旗韬对中国主要旅游城市旅游规模分析发现,城市旅游流也呈现明显的空间层次性特征,并认为是由于旅游资源、交通、区位等因素的不同导致[16]。
结合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层次性,可以通过概念模式来表示[17]。该模型主要强调客源地和城市目的地之间空间关系,客源地和城市目的地的空间层次性,以及旅游者访问多个目的地的可能性,包括主要目的地和一个或更多次要目的地。同时,该模型也强调旅游者的不同空间的转移:旅游者在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目的地内部、主要目的地与次要目的地之间进行流动,产生明显的空间层次性。图5中,上方的椭圆形代表客源地空间,为了更好地进行解释,只提供两个旅游客源地,即O1和O2;从分析的角度,客源地数量是无数的。在客源地之间的交互不是指旅游流的交互(因为在此例子中,这些将是目的地),而是其他方面的解释。A1的两个方向的箭头宽度表示这些区域的相互依附程度。在现实中,引力关系有时是不对称的。图下方的椭圆形代表目的地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左边的椭圆包括核心旅游地(C),而右侧涉及边缘旅游地(P);进一步,亚类指的是追求漫游(wanderlust)(W)和追求阳光(sunlust)(S)。箭头A2表明核心旅游地是客源地主要的旅游流接受者。两个方向的箭头表达了不同的旅游地的空间交互关系。这种交互被理解为旅游者选择不同的城市目的地进行不同的旅游活动。CS1和CS2导致较高的替代性,但另一方面,在核心旅游地的追求漫游的区域存在异质性特征,因交叉价格弹性而减少了替代性,如伦敦和巴黎(CW1)和(CW2)。箭头A3代表旅游流从客源地到边缘区,该区域的空间交互与核心区域的模式是一样的。但旅游流的交互强度相对要弱一些。在核心和边缘的流动也体现外在的消费者偏好。
图5 城市旅游流的空间层次性
四、结语
城市旅游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论文虽然对城市旅游流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特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如何将时空维度相结合研究旅游者行为时空过程,如何以“链”的形式将时间维、空间维、方式维和活动类型链接在一起,洞悉旅游者城市流动过程及其差异性,如何强化不同类型城市目的地案例比较等方面依然是城市旅游流研究中有待发展的领域。此外,正确、合理的研究方法是城市旅游流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关键因素之一,需要进一步甄选科学和合适的方法定量测度城市旅游流的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速、路径等要素。尤其是在当今经济转型和城市功能转型的特殊背景下,关于城市旅游流研究亟待进一步展开,以期推进城市旅游研究的深度,提高城市旅游流研究的精度。
[1] Pearce D G..Tourism today.A geographical analysis[M].Longman, 1995.
[2] Jiaolan Bowden.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flows in China[J].Tourism Geographies,2003,5(3):257-279.
[3] Cox,K.R.Man.Location,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geography[M].New York.:John Wiley&Sons,Inc,1972.
[4] Oppermann M..A model of travel itinerari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5,33(4):57-61.
[5] Page,Stephen.Urban tourism[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5.
[6] Shaw G,Willams A M.Critical issues in tourism: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M].Oxford:Blackwell,1994.
[7] 唐顺铁,郭来喜.旅游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1998(3):38-41.
[8]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9] 马耀峰.中国入境旅游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0]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11] 章锦河,张捷,等.中国国内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J].地理研究, 2005,24(2):293-303.
[12]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42.
[13] 马耀峰,李天顺,等.旅华游客流动模式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4] Lundgren,J.O.J.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travel systems–a metropolitan economic hegemony excellence[J].Jahrbuch fur Fremdenverkehr.1972,20:86-120.
[15] 汪德根,陆林,陈田.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空间组织[J].地理研究, 2006,25(1):162-170.
[16] 朱竑,吴旗韬.中国省际及主要城市旅游规模[J].地理学报,2005,60 (6):919-927.
[17] Andreas Papatheodorou,Exploring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resor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1):219-237.
Urban Tourism Flows:El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Yang Xingzhu
(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2,China)
The city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modern tourism,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also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city development.The c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urist destination.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urban tourism development,it is an urgent and important task to deeply understand urban tourism flows.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basic elements of urban tourism flow:fluid,carrier,orientation,velocity,path and so on.Finally,systematic,dynamic,bidirectional movement,spatial hierarch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urban tourism flows;elements;characteristics
F590
A
1674-3784(2013)05-0007-06
[责任编辑:连云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154)
2013-04-10
杨兴柱(1976- ),男,安徽六安人,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