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美育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013-06-19王宇婧
王宇婧
【内容摘要】在当前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为数不少的大学生都表现出了一种缺乏民族自豪感的倾向。音乐美育作为美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为世界所做出的贡献,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有着独到的功效。文章对音乐美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和世界音乐教育及音乐家的事迹进行深入了解,就其对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音乐美育 民族自豪感 培养分析
民族自豪感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悠久历史、光荣传统、优秀品德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等感到光荣的一种深厚情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面对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如何利用先进文化的手段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责任感,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自然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音乐美育,指音乐审美教育,是通过音乐教育来实现的,通过对音乐作品演唱、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受教育者带进一个真、善、美的广阔艺术天地。笔者认为,音乐美育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有着独到的功效。
一、民族音乐美育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中的作用
民族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类型,以及独特的审美品格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长期以来,民族教育的开展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收到的教育效果却不明显,音乐美育则不同。音乐美育具有审美性和艺术性的特征,能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教育,树立起一种民族自豪感。
在民族音乐美育中,我们主要可以通过知识讲解、作品欣赏、音乐活动等形式,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知识讲解方面,可以从民族音乐历史、民族乐器的类别等方面入手。拿民族音乐史来说,中国的音乐历史早于西方,早在70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能够吹奏音阶的乐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又出现了丝弦乐器,同时,周代的曾侯乙墓编钟更是让世界震惊。此后,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一路走来:两汉三国时期的宫廷音乐,南北朝时期的民间音乐,隋唐时期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并行发展。到了宋代之后,又出现了专门的词曲创作。明清时期,各种歌舞、说唱音乐、宗教音乐和器乐更是有了成熟的发展,各种音乐理论著作层出不穷。通过对这些民族音乐历史的回顾和了解,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的价值和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改变过去的“唯西方音乐论”的不正确认识,使其逐渐树立起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音乐鉴赏方面,通过对一些民族音乐的鉴赏,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内涵,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在欣赏这些作品时,教师应对创作者的生平和作品表达的主要含义进行讲解。如对《十面埋伏》的鉴赏,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描写的是刘邦和项羽两军决战时候的场景,有了这个大概的介绍之后,学生再对作品进行鉴赏,就能够加深其对作品的更多体验。当学生觉得作品确实淋漓尽致、气势宏伟地展现出曲目所要表现的场面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对作品产生一种认同,这种认同正是其民族自豪感产生的基础。此外,在鉴赏的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很多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一些民歌,这就可以举办一个“民歌汇”活动,制定好比赛规则和奖项等,最终的结果不重要,而是给学生制造一种亲身表演民族音乐的机会。通过知识讲述、音乐鉴赏和音乐活动三种形式,能够让学生认知、感受和体验民族音乐,并充分激发起他们对民族音乐的认同,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把世界音乐美育作为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方法
音乐美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通过音乐知识学习和音乐作品鉴赏来进行审美教育。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了解其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和音乐作品的价值。具体到音乐美育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可以通过对比、列举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价值。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多数学生认为西方音乐要强于中国音乐,对此,教师可以多向学生介绍一些中国音乐对世界音乐的影响和贡献等,介绍的内容不必十分有条理,可以将其穿插在整个音乐美育过程中。如讲到巴赫,可以提到其《平均率钢琴曲集》成为全世界近代音乐的经典。然而,十二平均率的最早发明者是我国明代的朱载堉,这比巴赫的相关研究早了近两个世纪。讲到德彪西时,可以讲其钢琴作品中有着明显的东方音乐风格,德彪西曾坦言自己是受到了中国五声调式的影响,对包含中国音乐在内的东方音乐十分推崇。讲到歌剧,可以讲普契尼的经典之作《图兰朵》中,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将它的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从此,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歌剧而流传。这一曲目,从奥地利唱到苏联,再到印尼、波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唱遍了世界各地,甚至连雅典奥运会的闭幕式上,《茉莉花》的旋律都再次响起,让全世界的观众为之倾倒。讲到钢琴,教师可以从一些中国钢琴演奏家,如李云迪、郎朗等学生比较熟悉和喜欢的青年演奏家分析开始,这些演奏家都是在国际上获得过大奖,多数学生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虽然熟悉这些演奏家,却不知道他们具体获得的是什么样的奖项,其奖项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对此,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例如,讲到钢琴演奏家李云迪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他曾代表中国参加素有“钢琴奥运”之称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并一举夺冠,成为该项赛事史上最年轻的冠军得主,同时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音乐家。讲到郎朗时,告诉学生他曾获得德国第四届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并获杰出艺术成就奖,1995年,郎朗13岁时就获得了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第一名。通过对这些演奏家成就的说明,让学生认识到即使是在西方乐器的演奏中,中华民族音乐和演奏家也都是杰出、当仁不让的。讲到民歌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近年,宋祖英、谭晶等民族歌唱家先后在最负盛名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音乐会,当外国听众用并不熟练的中文演唱着中国的民歌时,中国音乐对世界音乐的影响可见一斑。因此,对中国音乐家所取得的成就的介绍等, 可以逐步让学生树立起民族自豪感。
三、用音乐家的民族自豪感作为音乐美育感染学生的手段
音乐美育中一个重要的素材就是音乐家本身,能够创作出富含民族精神作品的音乐家,一定是具有民族自豪感的。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和灿烂的文化,民族自豪感也是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钢琴诗人肖邦的4部钢琴叙事曲,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了营养,采用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创作,从而集中体现了波兰人民的民族生活、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体现出肖邦作为一个波兰人的自豪。肖邦热爱自己的祖国波兰,在他的祖国遭到侵略的时候,他只有无奈地离开,而这对于肖邦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痛苦。他唯有拿起手中的笔,将这种壮志难酬写到一个个音符之中。不管在外的生活如何颠沛流离,肖邦“思归”情感始终没有过动摇,即便是客死他乡,也不忘嘱咐家人,要将他的心脏带回祖国,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伴随着这位钢琴诗人一生。此外,莫扎特、斯美塔那等世界著名音乐家,他们的创作或是大量使用本民族的音乐素材,或是作品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或是创作者本身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等,这些音乐家的真实事迹,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让学生感到,即便是非常有成就的音乐家,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始终伴随其一生,让这种榜样的力量去带动学生。
综上所述,民族自豪感是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的基础,新世纪初的《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通过音乐审美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民族不但有着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的音乐作品,同时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音乐美育能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润物细无声般地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更加直接的、特殊的“功效”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比拟的。所以,新时期,世界文化的发展将会更加多元,广大音乐教师应认识到音乐美育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特殊作用,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作为中华儿女和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音乐美育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D060)
参考文献:
[1]王强.理工院校的艺术教育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J].艺术与哲学,2005(9).
[2]黄立凡.从500份调查问卷谈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必要性[J].人民音乐,1999(5).
作者单位:大庆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