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晓山“杜氏金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2013-06-12丁敏陆睿沁李健冯骅靳长旭杜梁栋曹莉

上海针灸杂志 2013年7期
关键词:补法腧穴进针

丁敏,陆睿沁,李健,冯骅,靳长旭,杜梁栋,曹莉



杜晓山“杜氏金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丁敏,陆睿沁,李健,冯骅,靳长旭,杜梁栋,曹莉

(无锡市中医医院,无锡 214001)

针灸疗法;名医经验;针刺手法

杜晓山(1923 - ),江苏无锡人,第一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带教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名中医。杜晓山从1938年起拜无锡市著名针灸世家王荫堂为师,专攻针术,学习刻苦,深得老师真传。1942年开业于故里,年方二十,名声鹊起。1954年与几位前辈一起创办了第一联合中医院即无锡市中医院,为该院奠基人之一。长期担任针灸科主任,曾任无锡市中医医院副院长,江苏省针灸学会副会长,无锡市针灸学会会长等职。1964年曾赴日本讲学,1987年赴巴布亚新几内亚讲学,1993年赴美国参加学术交流会议。

杜晓山为“杜氏金针”创始人,既遥承《内经》、《难经》经旨,又有所创新。其针刺时强调速刺进针,注重补泻手法,改良复式手法;治疗时重视整体,审因辨证。兹将杜晓山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1 速刺进针,力求无痛

杜老入针的手法依据《难经·七十八难》中“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多用双手入针,两手配合。强调左手的协同作用,在进针过程中左手起切手和压手的作用,可以帮助入针,减少疼痛,并在定穴时避开血管。具体操作为,进针时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3指捏住针身下端,无名指顶住针身,针具靠在押手指甲缘,在进针时切按稍重,右手运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压刺入皮下,而后将针缓慢插入或稍带捻转,使针刺至要求的深度。此法适用于长40 mm以内毫针。长针进针可用拇、食、中3指捏住针身下端,在押手的协同下,一压一刺迅入皮下,再作插入或捻转至一定深度。但杜老也会根据穴位和患者病情灵活变动,如在颜面等肌肉浅薄处用单手进针,单手进针时右手中指起左手作用即压手、刺手一手两用。以上进针方法,只要定位准确,一般可以达到少痛或无痛的目的。亦即古人云:“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针入时若疼痛先暂停进针,用手按揉穴位上下经脉,宣散局部气血后再入针则不痛。如针刺后溪穴,入针痛时,医者先暂停入针,用手沿手太阳经走行按揉患者手腕,等疼痛缓解后再入针[1]。

2 酌古参今,注重补泻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杜老认为是否有效取决于得气,得气快则疗效佳,得气慢则疗效差,不得气则无效。进针后如果不得气,应当采取各种方法以促使得气。对针刺达到一定深度的腧穴,都要求首先得气,不得气可用行针催气、候气等方法。同时要注意辨别针下“气至”的感觉,是紧而疾的邪气抑或徐而和的谷气。在正确地辨气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手法以使“气至病所”或向病所传导,达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的目的。

提插法和捻转法是行针中最常用的方法,治疗时定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这与针刺得气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提插法为进针达到一定深度后,均匀上下提插,待针下有沉紧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催令气至,这是一种激发气至或气至病所的常用方法。行补泻法时,在进针得气基础上,重插轻提为补,重提轻插为泻。捻转法为进针后拇、食两指均匀捻转,以催气至,或结合提插作上下捻转,以加速得气。在应用补泻手法时,拇指向前力量增强,食指后退用力稍轻为补。反之,拇指后退用力稍弱,食指前捻力量稍强为泻。辅助法如弹法、循法、刮法、摇法、飞法、弩法等手法均有一定的催气、行气作用,或可留针候气片刻,再作行针手法。留针法为进针运用一定手法后,将针留置穴内,以加强针感的持续效应。杜老常用动留针或静留针两种方式。动留针是在留针过程中,每隔若干时间结合捻转或提插等手法,又如电针等亦属动留针范畴。静留针是在针刺得气或行针后“静以久留”,然后出针。使用动留针或静留针,以及留针时间的久暂,均需要根据病情、针刺部位等灵活应用[2]。“为虚为实,若得若失;泻之而虚,恍然若有所失;补之而实,恍然若有所得。”即指实证经用泻的手法,患者有邪去轻松之感如疼痛减轻或消失,虚者用补法后气至而充实的感觉如睡眠佳、胃纳增、精神旺等。只有得到这样的效应,达到了“补虚”或“泻实”的目的,才符合补泻手法的要求。杜老认为针刺的补泻手法不同于补药或泻药,针刺补泻不是直接地补或泻,而是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以间接地产生补虚或泻实的效果。所以针刺补泻包含着多种因素,除了手法外,还包括腧穴的主治作用(腧穴的相对特异性)和机体的功能状态等诸因素。在特定条件下,后者往往是诸因素中的主要因素。例如遇到“三衰”或“闭、脱”的垂危病者,运用“开窍苏厥”或“回阳固脱”诸法,患者毫无反应,说明患者濒临阴阳离决,经气将绝。此时机体已失去其固有的调节功能,其危局殊难挽救。因此,针刺的补泻作用,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功能。片面强调某种手法,针下感应,而不讲求临床实效,是舍本逐末而不恰当的。例如“烧山火”手法(补法),即是一种比较强的刺激,若以轻刺激即补法就难以讲得通。又例如治疗小儿麻痹症,早期针法以多针、浅针、疾出的方法,中后期则用穴少、深针、久留、多捻转或加艾灸的治法,其疗效往往优于只取一种手法。

3 执简去繁,改良手法

关于针刺补泻,杜老认为明代名目繁多的补泻手法,例如左转为补,右转为泻;紧按慢提为补,慢按紧提为泻;九六补泻中九数为补等,太繁琐玄虚,并难以具体实现。杜老主张遵从《内经》、《难经》之说。《难经·七十八难》:“得气,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杜老认为凡针刺方向与力量向下(内)者为补,可引阳气入内;针刺方向与力量向上(外)者为泻,可致邪气出外。“烧山火”源于《素问·针解》“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但缺如操作手法和名称。《针经指南》中载有“寒热补泻法”,《金针赋》:“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提出“烧山火”的操作手法和针感要求,由呼吸、徐疾、提插、捻转、九六、开阖等单式手法中的补法组合而成。其具体操作方法为,先确定穴位的针刺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随呼气进针至天部,用紧按慢提法9次,然后将针插入人部,再紧按慢提9次,再插入地部,紧按慢提9次,若已有温热感,将针由地部退至天部,随吸气时出针,速闭其孔。若无温热感,可按上法重复操作多次,然后出针。“烧山火”手法因操作繁复,难于掌握。杜老在此基础上做了较大改进,执简去繁,自成一体,创立了独特的补泻手法——“杜氏热补法”。操作方法为,在进针得气基础上,将针插入1~2分,重插轻提多次,然后用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单向捻转多次,紧握针柄,毋令气散,使得气感增强或有温热感,一次无效可重复数次,在出针时以拇指向后退1~2次,并轻提插1~2 次,防止滞针,然后退出皮下,速闭其孔。此法有温阳调气作用,多用于寒麻冷痹虚。杜老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杜氏热补法”,通过补虚祛寒治疗顽固性面瘫、补脾益肾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益精填髓治疗小儿遗尿、温经通络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等方面,每获奇效[3-5]。杜老强调在作“烧山火”手法时,一定要对环境温度严格控制,室温控制在24℃~25℃为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干扰人体体温的正常反应,影响针法的效果。“烧山火”手法一般用于肌肉丰满处的穴位,四肢末梢或肌肉浅薄处,或有重要脏器、器官、血管、肌腱部位的腧穴则禁用或慎用。另外,腧穴的穴性也十分重要,“烧山火”是一种复式补法,故选择具有补益功能的腧穴更易取得成功。如足三里、关元、肾俞等穴皆是具有补益功能且处于肌肉较丰满的腧穴,是“杜氏热补法”应用频率较高的腧穴。

4 重视整体,审因辨治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特色的组成部分,重视整体治疗是中医治病的核心所在,同样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杜老临诊经验十分丰富,针刺治疗时尤其强调整体治疗,根据病程的不同阶段和患者的全身状况灵活组方,绝非一成不变,故收效甚佳。如对于痹证治疗,急性期常选风池以祛风通络,曲池以清热利湿,血海以活血祛风、通络止痛,大柕以舒筋壮骨,手法以泻为主,必要时在痛处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以清热泄邪。对于慢性病情反复迁移不愈者,则需要根据患者应诊时的症状,随症化裁,辨证取穴。杜老认为中医治病就应从辨证论治着手,根据患者就诊时的具体情况,审因辨治。如治疗虚实不同证型的尿失禁,因病因不同、年龄不一、患者本身素质情况不同等因素,杜老在治疗时也会有所区别,膀胱气化失常引起的湿热下注属实证,取用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以清热利湿为主,针用泻法;因肾阳衰惫,肾气不足不能固摄为虚证,治用关元、肾俞、足三里等穴,以补气固肾,针用补法。由于辨证正确,组方合理,并施之于合适的补泻手法,故均收良效。而对于急症患者,更是长于应变。杜老曾会诊1例九旬中风右半身偏瘫患者,近因右臀部剧痛来院诊治,骨伤科医师拟诊为右髋关节骨折,查诊叩击臀部时,患者呼痛,众扶其转身仰卧时突然暴脱,面色苍白,呼之不应,心跳、脉搏、呼吸均骤停。当即取水沟、足三里、涌泉诸穴,针毕无起色,时间已过3 min之久,杜老随即考虑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矣,心主血脉,心搏停止则脑部缺血、缺氧,时间稍久,难挽危局,立即取双侧内关以振奋心阳,提插捻转2 min后见患者胡须微动,开始有缓慢呼吸,扪及脉搏和闻及心音,血压回升,面色逐渐好转,化险为夷,经观察病情稳定后出院[6]。急证来势急剧,证情复杂、变化万端,故在选择治则上要在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指导下,根据证情的轻重缓急,把握时机,权衡标本,确定手法的泻实补虚,方式的宜针宜灸,选穴组方宜少而精,因病、因时、因人制宜进行施治,以期收到较好的效果。

[1] 杜晓山.浅谈针刺手法[J].江苏中医,1997,18(6):3-4.

[2] 范婉华.杜晓山老中医针法经验撷菁[J].江苏中医,1994,15(5): 27-28.

[3] 丁敏.杜晓山热补针法临床应用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 (5):799-800.

[4] 杜樑栋.针灸治疗五官科病症验案举隅[J].上海针灸杂志,2004, 23(1):3-4.

[5] 郭玉峰.杜晓山医师舌三针加体针治疗中风经验[J].新疆中医药, 2002,20(4):32.

[6] 杜晓山.针灸医案四则[J].中医杂志,1989,30(4):22-23.

2012-12-17

江苏省无锡市科技发展计划重大资助项目(CSE01N1101);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立项项目(LB11011);无锡市科技局立项项目(CSZ01030)

丁敏(1972 - ),女,副主任医师

陆睿沁(1963 - ),男,高级政工师

1005-0957(2013)07-0533-03

R249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3.07.533

猜你喜欢

补法腧穴进针
浮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专家共识(第11版)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响应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40°角进针和垂直进针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对比
皮纹网眼无痛进针法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