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压监测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2013-06-09黄小山李志平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甘露醇颅脑重症

黄小山 祝 刚 晏 广 李志平

颅内压监测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黄小山 祝 刚 晏 广 李志平

目的颅内压监测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颅内压监测治疗),每组各30例,平均随访6个月,对两组临床疗效、甘露醇应用时间和剂量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好转,甘露醇应用时间和剂量均明显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颅内压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重症颅脑损伤治疗,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颅内压;重症;颅脑损伤;疗效

重型颅脑损伤作为神经外科较常见的疾病之一,若治疗不及时,易造成弥漫性脑肿胀,一旦控制不当,可能出现神经组织退变、萎缩,导致脑疝,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持续颅内压监测,密切注意病情变化,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中,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做好颅内压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颅内压监测治疗),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38.0±5.0)岁,其中脑挫伤10例、硬膜下血肿8例、硬膜外血肿6例、脑内血肿5例、弥漫性轴索损伤1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1例、女9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37.0±4.5)岁,其中脑挫伤10例、硬膜下血肿7例、硬膜外血肿7例、脑内血肿5例、弥漫性轴索损伤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变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重症监测,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复查颅脑CT,调整甘露醇给药剂量、手术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静脉麻醉状态下,通过颅内压监护仪(购自美国强生公司),进行颅内压监测。一般情况下,术后监测7d左右,每30min,记录一次颅内压数值。颅内压<15mmHg,颅内压正常;颅内压>20mmHg,颅内压异常。颅内压20~40mmHg,中度颅内压升高,给予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颅内压>40mmHg,重度颅内压升高,进行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平均随访6个月,对两组临床疗效、甘露醇应用时间和剂量,进行观察和比较。根据GOS评估法[2],对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判定。GOS评分等级分为五级:5分:恢复良好(虽然有轻度缺陷,但恢复正常生活);4分:轻度残疾(虽有残疾,但可以独立生活,也可在协助状态下进行工作);3分:重度残疾(存有残疾,但头脑清醒,日常生活需要料理);2分:植物生存(仅有少量反应);1分: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甘露醇应用时间与剂量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甘露醇应用时间、应用剂量均明显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甘露醇应用时间与剂量比较(±s)

表2 两组甘露醇应用时间与剂量比较(±s)

甘露醇应用时间(d) 甘露醇应用剂量(g)观察组 30 6.0±1.5 750±75对照组 30 9.0±2.0 1350±125 T 3.64 4.51P <0.05 <0.05

3 讨论

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升高导致脑缺血、脑脊液循环障碍,继而影响脑组织代谢及正常脑功能。颅内高压是颈静脉血氧饱和度降低的主要原因,通过持续监测颅内压,尤其是对于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够根据颅内压监测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改变治疗方案[3]。同时,术前、术后监测颅内压,还可以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

通过颅内压监护仪,持续进行颅内压监测,操作简便、创伤性小,能够24h进行实时监测,了解颅内压变化情况,同时配合脑部波形,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变化[4]。生命体征变化前,通过颅内压变化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降低开颅手术的发生率;术后监测颅内压,及时发现迟发型出血情况及术后颅内压急聚升高现象,对症治疗疗效不佳时,应高度警惕恶性脑水肿;根据颅内压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甘露醇用量及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5]。

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好转,甘露醇应用时间和剂量均明显减少。总而言之,根据颅内压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重症颅脑损伤治疗,不仅减少脱水药物的用药时间和剂量,还减少了电解质紊乱、肾衰竭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且还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指导临床用药,提高临床疗效。

[1] 刘国华,朱剑锋,刘树林.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109-110.

[2] 卢永刚,王颖,洪铭岩.中型颅脑损伤持续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9):39-40.

[3] 王迪,孟伟,张文辉.颅内压监护在临床治疗急性颅脑损伤中的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7(8):46-47.

[4] 曾上飞,吴惺,娄晓辉,等.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0):178-179.

[5] 李文娟.颅内压监测在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1,2(7):590-597.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atients

Huang Xiaoshan Zhu Gang Yan Guang Li Zhiping

Objective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was applied to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MethodsIn October 2011 to October 2012, our hospit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60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method, it can b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routine treatment) and observation group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30 cases in each group,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on average, on two groups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mannitol, application time and dose,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s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improved, mannitol application time and dose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P<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timely adjustment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quality.

Intracranial pressure;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Curative effect

R651.1+5

A

1673-5846(2013)06-0066-02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惠州 516000

黄小山(1979.8-),广东人,本科,主治医师。

猜你喜欢

甘露醇颅脑重症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浅析甘露醇在临床中的应用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颅脑损伤手术治疗围手术处理
67例颅脑疾病神经介入的诊断及治疗
吡拉西坦注射液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0例
甘露醇治疗脑外伤致急性肾损伤及阿魏酸钠的治疗作用研究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