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中表人新词的认知解读
——以2006年度171条汉语新词为语料

2013-06-05郑艳霞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造词复合词构词

郑艳霞

(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阴223003)

现代汉语中表人新词的认知解读
——以2006年度171条汉语新词为语料

郑艳霞

(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阴223003)

汉语新词的构建和理解都是人的认知机制运作的结果,体现了人的隐喻、转喻、类比等思维。该文以2006年度171条汉语新词为语料,对其中的62条表人的汉语新词作一认知解读,以期揭示汉语新词构建的思维方式以及认知的心理机制等,为现代汉语新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汉语新词;认知解读;隐喻思维

词汇是语言重要的构成部分,词汇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体系,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新词处于词汇体系的活跃层,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新词的出现是社会生活变化的直接结果。因此,无论是从社会学还是语言学角度来看,对汉语新词的研究都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教育部在2007年8月16日首次在其网站发布了《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并公布了2006年度的171条汉语新词,其中表人的汉语新词有62条,占36.26%。本文将以此为语料,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这些表人新词作一解读,以期揭示汉语新词构建的思维方式以及认知的心理机制等。

一、表人新词的构词特点

从现代汉语角度来看,这62条表人新词均为偏正式构词,基本沿用了汉语已有的复合式和词缀式构词方式。较之于传统的汉语构词方式,我们从认知的角度看,新词的构词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其次,其词音结构也趋于多音节化。

1.词音结构趋于多音节化。从表1可以看出,双音节词虽占大的比例,但三音节词发展空间很大,尤其是诸如“~族”的类词缀构词,能产性很高。四音节以上的新词大多采用双音节语素复合构词,从而成为多音节词。多音节词汇呈上升趋势体现了当今社会生活的日渐丰富,社会现象日益复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表1 多音节新词构成比率及举例

2.构词方式趋于多样化。和传统的汉语词汇构成方式相比,新词的构词方式更多,如在本文表人词汇中未出现的字母构词、数字构词等。若从认知角度来看,汉语新词的构词方式则更丰富,可粗略划分为复合构词、类比构词、简缩造词、隐喻、转喻造词四种(见表2)。这四种构词方式存在交叉的情形,但基本能解释所有形式的汉语新词的构成,包括传统汉语构词法无法解释的部分。1)复合构词,如“会议大使、蜜月保姆、入户育婴师、福寿螺患者、分手代理”等;2)类比构词,其实这是传统词缀法的体现。确切地说,应该是类词缀,因为这些词缀的意义还没有完全虚化或泛化。如“~奴”:白奴、车奴、房奴、节奴、垄奴、墓奴、证奴;“~替”:笔替、饭替、裸替、文替;“~客”:换客、拼客、晒客、掘客、印客、威客;“~族”:奔奔族、吊瓶族、飞鱼族、合吃族、急婚族、啃椅族、赖校族、乐活族、慢活族、陪拼族、捧车族、试药族、洋漂族、装嫩族。3)简缩造词,即缩略词,如“轻熟女、职粉、成考移民”等。4)隐喻、转喻造词,如“白托、房魔、红衫军、二奶专家、返券黄牛、高薪跳蚤、公司驻虫、学术超男、新中间阶层、半糖夫妻、暖巢管家、明星枪手、科研包工头”等。以上构词方式存在交叉的情形,有些新词采用多种方式构成,如“高薪跳蚤、公司驻虫”等词既是双音节复合词又是隐喻、转喻造词;“飞鱼族”既采用类比构词又采用隐喻造词的方式。

表2 新词汇构词方式及举例

二、表人新词的认知解读

语言的理解涉及到人的认知参与。认知语言观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对语言产生的本源作用,但更强调人的认知参与作用,认为语言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通过人的认知作用为中介的(赵艳芳, 2001:35)。新词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体现了语言创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对于新词的解读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新词的认知解读调动了人的隐喻思维、转喻思维以及类比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综合体现。下面笔者将结合表人新词的构词方式,通过举例对2006年度的表人新词作一认知解读。

1.复合式新词的认知。复合构词是对两个概念的组合,这是汉语中很常见的一种构词方式。复合构词体现了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省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Zipf,1949),也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由于人脑的认知和记忆能力的局限性,人们不可能为每年大量出现的新现象、新事物都去创造新的词汇,因此我们将原有的词或词素以意义为中心进行重新组合来命名新事物,反映新现象。复合式构词不是简单的概念组合,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过程,需要语言创造者的认知加工。“语言中新词语产生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新语义的构建过程”(周启强、白解红,2006:178-183)。

概念组合在新词创造中也是很普遍的。这种组合大多数情况下是平常的,不被人注意的,且容易理解的,如“蜜月保姆、福寿螺患者、分手代理”等,我们称之为一般复合词。但有时候概念组合却显得很异常,因而引人注意,也不太容易理解,如“高薪跳蚤、公司驻虫、新中间阶层、半糖夫妻”等,这是因为在构建这些新词时人的隐喻、转喻思维介入的结果,因此我们称之为隐喻、转喻式的复合词。本节主要涉及对一般复合词的解读,对隐喻、转喻式的复合词的解读将在后面谈及。

我们在解读复合词时,首先在大脑中激活的是组成复合词的两个词汇的概念域,然后通过人的联想机制,在二者之间形成特定的联系,从而使复合词得以识解。如我们在解读“蜜月保姆”时,首先在大脑中激活的是“蜜月”(“新婚第一个月”)、“保姆”(“受雇为人照管儿童或为人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这两个词汇的原型义,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网络,然后通过联想使这两个知识网络之间发生联系,从而获知“蜜月保姆”是指帮助新婚夫妇做家务的妇女。但她们和普通保姆的最大区别在于,服务之余重在向新人传授居家过日子的经验,以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以后的家庭生活。再比如,对“福寿螺患者”的解读,首先激活的是“福寿螺”和“患者”这两个概念域,尤其是对前者的认知对整个复合词的理解至关重要:什么是福寿螺?如何正确食用?等等相关知识,由此通过联想获得该复合词的含义:指因食用生的或不彻底加热的福寿螺而患上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患者。类似地,对“分手代理”的解读取决于对“分手”和“代理”两个认知域的理解,并通过大脑的联想机制发现两者之间的特定联系,从而得以理解:是指受当事人委托向其恋人提出分手的人。新词是人们对新事物、新现象的概念化表征,而概念化的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抽象能力,二是想象能力,想象是带有创造性的联想。可见,联想是我们创造新词和理解新词的重要的认知机制之一(杨彬,2008:84-86)。

2.类比新词的认知。在2006年的62个表人新词中,有31个属于类比造词,占50%,可见,类比是汉语新词形成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新词群的大量涌现就是类比思维的结果。类比造词是指参照已认知的事物结构对新事物形成概念,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刘吉艳(2010:106)认为,用于称谓人的“~族”、“~客”、“~奴”、“~替”等是语义类化,语义类化是隐喻机制运作的结果。如“族”,原型义是“家族”,现通过转义,指具有某种共同特点的一类人,如“试药族、洋漂族、装嫩族”等。“族”的原型义和转义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其意义也从具体到抽象,其间涉及的是人的隐喻思维,是隐喻认知的结果。

类似地,“客”的原型义是“客人”,现表示网络上的一类人,如“换客、拼客、晒客”等;“~奴”的原型义是指“受压迫没有人身自由的人”,现表示社会上由于某种原因而饱受压力的一类人,如“白奴、车奴、房奴”等;“替”的原型义是“代替”,现特指拍摄电影时的替身,如“文替”,即文戏替身;“裸替”,指电影或电视剧中的裸体替身演员。对于类比新词的理解取决于类词缀前面的词,即对中心词语素义的理解。但很显然,“飞鱼族、奔奔族”等词要比“试药族、赖校族”等词更难理解,这是因为造词者在创造这些词的过程中再一次运用了隐喻或是转喻思维,因此我们对中心词语素义也要作隐喻式的解读。如“飞鱼族”,是指到国外名校求学的一群中国人。该新词是将“去国外求学的人”比作“飞鱼”,是人的隐喻思维的产物。再如“奔奔族”,是指生于1975-1985这10年间的一代人,他们是中国社会压力最大的族群,身处于房价高、车价高、医疗费用高的“三高时代”。造词者抓住了这一代人身上最突出的特点——为了生活整日奔波,以显著特征指代人,从而运用转喻思维创造了这个词。我们在运用认知解读这个新词时,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出这一代人疲于奔命的身影,很简洁却很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缩略新词的认知。复杂的社会造就复杂的人和事,如今对新事物、新现象的命名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太长的命名不便于称呼也不利于记忆,从而影响了交际,因此人类再一次运用其省力原则创造了缩略词。简缩造词也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于根元(2006:171)认为,简缩是新词新语出现的重要途径,简缩手法的运用是基于语言使用的需要和语言自身的特点。此外,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实现认知效果的最大化,也体现了人类认知处理信息的特点。

2006年度表人新词中,轻熟女、职粉、白托等是典型的缩略词。“轻熟女”指“外貌年轻内心成熟女性”,这些女性通常在25~35岁之间,她们装扮得体,谈吐优雅,独具品味,不仅拥有“淑女”身上那种优雅与乖巧,更散发着一种富有内涵的美。“职粉”指职业“粉丝”的组织者。他们以制造明星为职业,组织“粉丝团”、拉票会,在各大论坛灌水,贴吧中“爆猛料”,为选手炒人气,并且根据工作量的大小领取佣金。“白托”一个最主要的意思是“白天托管”,相对于“全托”而言,特别指国家民政部推出的“社区居家养老”计划——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是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家政、医疗、休闲、娱乐等服务。社区白天为老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负责老人中、晚两餐饭菜。同时,每月提供理发、洗浴和日常药品服务,以及定期进行上门家政服务和体检等。从百度百科对于以上三词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简缩的外表下蕴藏着的丰富含义,这是语言的经济原则和人的认知原则共同作用的结果。

4.隐喻、转喻式新词的认知。复合词在新词中相当普遍,一般复合词的组合是直线式的,比较容易从组合的词素意义中得以理解。但隐喻、转喻式的复合词的组合就要复杂得多,并不是简单地将两个概念意义相加,而是一个创造新概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隐喻和转喻起着重要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观,不同于传统的隐喻观,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隐喻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Lakoff和Johnson向我们揭示了人类思维隐喻性的本质,并指出,“我们的许多概念系统是由隐喻构建的”(1980:147)。隐喻是指具体到抽象域的投射,即从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投射,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相互联系,而这种联系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相似性联想。转喻涉及的是同一认知域内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事物之间具有邻近性关系特征,是人类突显性思维的结果(Ungerer&Schmid,1996:128),即人们往往将更具突显性的事物选择作为认知的参照点。

隐喻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隐喻构词比其他形式的构词,如借用外来词,是更成功的策略,因为它的理据和意象非常易于记忆”(Goatly, 1997:93),因此在新词创造中尤为常见。例1:“草根网民”,其源域“草根”的各种显著结构特征,如“普通,不起眼,长在地下”等被系统地映射到了目标域“网民”中,后者的意义因前者而得到理解:指那些身份普通、平凡的网民,相对于精英阶层而言相对弱势的阶层。例2:“高薪跳蚤”,这两个词组合很奇特,这种异常组合必然表示某种特别的含义。对其中的“跳蚤”我们要作隐喻式的解读。此处的“跳蚤”是源域,目标域没有出现,但根据其前面的“高薪”,我们可以推知是指人,即我们以“跳蚤”的显著特征“跳来跳去”来概念化“人”,从而可初步推断出其含义为“为了谋求高薪而不断跳槽的人”。例3:“半糖夫妻”,是以糖的显著特征“甜”来概念化夫妻的生活状态“甜蜜”,这两者显然存在着相似性,但“半糖”似乎在甜蜜的程度上打了折扣,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该词的含义了。其实“半糖夫妻”是指两人经济独立,定期不定期分居生活的夫妻。源于S.H.E的歌曲《半糖主义》:我要对爱坚持半糖主义,永远让你觉得意犹未尽,若有似无的甜才不会觉得腻。“半糖夫妻”一词的出现,反映了一种全新的婚姻模式在一些年轻人中悄然兴起。隐喻构词的最大修辞效果就是形象、生动贴切,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它已成为语言生成的一个重要手段。

同隐喻一样,转喻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有学者认为,“在人类认识与思维过程中转喻不但是和隐喻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而且可能是更基本的认知方式”(刘正光,2002)。Taylor(1989:124)也认为,转喻比隐喻是一种更为基本的意义扩展方式。转喻在新词构建和理解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例1:“白奴”即“白领的奴隶”,以人身上突显的部分“白色的领子”指代穿衣之人,即公司里从事脑力劳动的职员,这就是转喻思维。作为类词缀的“奴”,由隐喻运作转义为“饱受压力的一类人”。由此可见,“白奴”一词是隐喻、转喻共同作用的结果,指看起来地位高,但工作压力大,经济上苦不堪言的公司职员。例2:“新中间阶层”,是以中间阶层的典型特征指代一个群体,也是转喻机制的结果。中间阶层有如下特征:学历较高、从事脑力劳动、工资薪金较高等。冠以“新”,是因为这群人有别于传统的“中间”状态,他们非常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未来,他们大多有着清晰的规划安排,并竭尽全力地向目标不断迈进。

从以上的新词解读中可以看出,人的认知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新词的构建还是新词的理解和使用,都有着共同的认知机制,都体现了人的隐喻、转喻、类比等思维。

结语

本文以2006年度171条汉语新词为语料,从认知角度解读了表人新词。研究发现,尽管汉语新词新颖、奇特,但其意义构建仍然要受到认知规律的制约,也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世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71条新词语料或许很少,并不足以使我们很清晰地看到目前汉语词汇的全貌,但对它们的分析阐述也具有一定的词汇学意义,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现代汉语新词提供参考。此外,借用西方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阐述汉语新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将为未来的汉语新词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法和视角。

[1]Goatly,A.The Language of Metaphor[M].New York:Rou tledge,1997.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Clarendon Press,1989.

[4]Ungerer,F.&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1996.

[5]Zipf.G.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M].Cambridge:Addison-Wesley Press,Inc.,1949.

[6]刘吉艳.汉语新词群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7]刘正光.论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关系[J].现代外语,2002(1): 61-70.

[8]于根元,等.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9]杨彬.心智的门铃——英语新词的认知阐释[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10]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11]周启强,白解红.英语拼缀构词的认知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

(责任编辑:章永林)

H030

A

1008—7974(2013)03—0016—04

2013—02—05

郑艳霞(1968-),女,江苏省淮安市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用学。

淮阴工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HGB1016)。

猜你喜欢

造词复合词构词
类型学视野下汉语和维吾尔语反义复合词的对比研究
中日文化词汇在英语中的构词体系对比及利弊分析
基于对外汉语的结果义与虚化义动补式复合词分析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关于网络新词语中的仿拟造词
英汉网络语构词的差异研究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从构式语法角度分析英语复合词
从构式语法角度分析英语复合词
英语学习小讲座之十一·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