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阅读拓展与引导方案
2013-06-04庞彩芳
庞彩芳
【摘要】阅读拓展是初等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方面,对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知识面的扩大有着重要意义,但现阶段其实施状况并不乐观。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主要论述《历史与社会》课程阅读拓展概念、重要性、现况等问题,并着重探讨引导初中生进行拓展阅读之策略。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阅读;引导;初等教育
拓展阅读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普及历史社会科学知识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要求。对初中生而言,此时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有助其成长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笔者拟试论述《历史与社会》课程阅读拓展的相关问题,并着重探讨引导初中生进行拓展阅读之策略。
1、《历史与社会》阅读拓展相关问题概述
1.1 概念与意义:所谓“阅读拓展”,就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而言,乃是指学生在课本知识学习之外进行的独立阅读,其内容与所学社会科学知识有所关联,属于课本基础知识的延伸,这种阅读的材料不限于书籍,而是对包括与历史与社会相关的所有网络、音像等的接受过程。
阅读拓展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有着重要意义,首先,不同于课本的严谨和规矩,拓展阅读的材料丰富而有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对于历史与社会的浓厚兴趣;其次,能够拓宽学生在对历史与社会方面的视野,知识的兼容并蓄,可避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出现偏激或狭隘;再次,阅读拓展对于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开掘其思路深度大有裨益,在此过程中收获的社科知识,有助于其以更深邃的视角和眼光来审视历史与社会问题;最后,拓展阅读有着海纳百川的态度,各种观点交织、碰撞、融合,也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辨水平的有效途径。总体而言,良好的阅读拓展是《历史与社会》实现课程价值、培养优秀人才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
1.2 范围与标准:《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内容主要涵盖历史、地理、政治等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因而阅读材料之选取,也应紧扣教材,以课堂讲授内容为基础,以教材纲目为指南,在此范围内,提供相关图书、杂志、纪录片等供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参考和延伸。同时,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中“自我测评”、“阅读卡”中的许多问题,亦可以作为阅读材料选择范围的指导。
关于阅读拓展的标准,应以适合初中生的学习水平和劳逸时间为宜。由于初中生刚刚结束小学阶段的学习,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其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仍旧较低,故而在阅读拓展材料的内容方面,不可过于艰深,否则极易令其产生畏难情绪,适得其反地损害他们对于历史与社会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初中生面临中考等较大的升学压力,日常课业负担已属沉重,教师在阅读拓展数量设置上切不可贪多求全,实施过程亦不可过紧过严,以免学生顾此失彼,毕竟普及基本知识才是义务教育之根本。
1.3 现状与原因:目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阅读拓展在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开展,教师在授课时多采用“课本”、“习题”两手抓之思路,对考纲之外的内容不愿多置一词;多数学生也满足于对课堂知识的生硬记忆,没有拓展阅读的习惯。老师点到即止,学生不求甚解,这是当下《历史与社会》课程最尴尬的现状。但这并不代表学生缺乏求知欲,事实上,这一年龄阶段正是对周遭事物充满好奇的年华。
究其原因:一者,本课程属于升学考试必考科目,而考试内容则以课本内容为重中之重,因而教师多将精力放在教材知识点的记忆与试题应用上,应付考试已近不暇,更是较少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再者,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又受应试教育学习方法的烦累,无法建立起对历史与社会读物的兴趣,即是偶有阅读,也以通俗、流行的小说、漫画等为主。
2、《历史与社会》阅读拓展引导方案探析
2.1 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如前所述,历史与社会知识并非初中生的“天敌”,只是当下的环境遮掩了其魅力,使学生难以认清这门学问有趣的面目。欲使学生建立阅读历史与社会相关书籍的兴趣,首先要从其耳濡目染的环境人手,营造出强烈的人文氛围,方能渗入每位学生的精神中,感染和熏陶其产生对阅读的兴趣。
以笔者经验为例,教研室要在学校的帮助下,邀请本校资深教师与台州学院等高校学术精英,围绕《历史与社会》中涉及到的问题,为同学们开办深入浅出的讲座;同时与校图书馆建立联动和顾问机制,有计划的引进通俗易懂的人文类书籍,充分发挥校图书馆的阅读指导与资源作用;教师则应积极在课堂上引入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代入感与参与性,如讲授“虎门销烟”的史实,可采用话剧排演的形式,使学生充分了解彼时局势与各方利益所在,并激发其探索学习的乐趣。
2.2 课堂介绍,课外指导:初中生的学历、见识有限,因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循循善诱。一方面,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教材的内容结构、组织脉络,推介一些适合的书籍或影视作品。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关古代中国史的内容,教师可抓住学生喜爱进来风靡的古装电视剧、中国风歌曲等的心理特征,推荐其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服饰图史》、《唐诗宋词选译》等书籍以丰富视野,或者通过提问的方式,如“找出电视剧《甄嬛传》中不符合史实的地方”、“说说《步步惊心》中清代皇位继承顺序与制度”等,令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探究。另一方面,在课堂之外,教师亦应对学生阅读加以跟踪指导,如组织学生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建立人文书香图书角,刊办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手抄报、墙报等,并根据学生阅读的情况帮助每位学生制定和调整个性化的阅读方案,并对其读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予以积极解答。
2.3 积极反馈,多维评价:学生虽是课外阅读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独立解决拓展阅读中的所有问题,青少年成长阶段和性格特点决定了其对事物的“三分钟热度”,且敏感并容易在挫折面前打退堂鼓,在《历史与社会》课程阅读引导方面,亦应引起足够的注意。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全程的监督与反馈,如采用每周或每月上交读书报告的形式,作为对学生阅读频率和心得的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读书笔记,发现学生读书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个性化的指导。
全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意义的评价,不仅在于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作出评价,而且在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发展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