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2013-06-02许君
许 君
杭州钢铁集团医院儿科 杭州 310022
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的传染性极强的出疹性疾病,可在集体儿童机构中流行。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应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45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门诊或病房收治患儿82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7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1]。82例中男43例,女39例,年龄5个月~5周岁。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5个月~5周岁,平均(3.7±0.2)周岁;对照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5个月~5周岁,平均(3.5±0.3)周岁。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患儿均急性起病,就诊时未经任何治疗、无并发症。73例患儿口腔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泡内液体较少。9例皮疹不典型,皮疹少或出疹部位不典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37.5~40.1℃,可先有皮疹,或先发热,也可两者同时出现。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于入院当天开始治疗,在一般治疗(包括护理、供给足够水分及易消化食物、修剪指甲、勤换内衣,适当给予退热药等)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冲服,1岁以内,1次2.5g;~3岁,1次5g;~6岁,1次7.5g;1天3次。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mg/kg,静脉滴注,1天1次。对照组仅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mg/kg,静脉滴注,1天1次。继发感染者予口服抗生素。两组均5天为1个疗程。观察患儿体温、皮疹、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等。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显效:治疗3天后,体温恢复正常,皮损干燥、结痂,未见新发皮疹,不流涎、能进食,一般状态正常,患儿未出现肺炎、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有效:治疗5天,体温基本正常,皮损干燥、结痂,但未完全消退,不流涎、能进食,一般状态好转,无并发症;无效:治疗5天后仍发热,不能进食、仍流涎及新发皮疹,出现并发症。
3.2 结 果 两组平均退热时间和皮疹干燥结痂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表1 两组退热和皮疹干燥结痂时间比较() 天
表1 两组退热和皮疹干燥结痂时间比较() 天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别n/例 退热时间 皮疹干燥结痂时间治疗组对照组45 37 1.42±0.65△3.09±1.13 3.25±0.32△5.25±1.60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4 讨 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患儿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3]。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临床常用利巴韦林、干扰素抗病毒,退热等对症治疗。
张立秋[4]认为,该病由于外感时行邪毒,经口鼻而入,蕴郁脾肺,波及营分,发于肌肤所致。根据手足口病发病的季节性、传染病性及转变规律等特点,可归属中医“时疫”和“温病”范畴。高英等[5]认为,手足口病因感受疫毒时邪与内伤湿热蕴结所致。病位主要在肺、脾、心三脏[6]。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方中蝉蜕、浮萍、葛根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浮萍、柴胡、桂枝、黄芩清热解毒,白芍止痉止痛,浮萍、黄芩和桂枝有确切的抗病毒作用。药理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多有广谱抗菌及显著抗炎与解热作用。
本组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发热持续时间及皮疹干燥结痂时间明显缩短(P<0.05)。说明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是治疗手足口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54.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754.
[3]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EB/OL][S].http://www.moh.gov.cn.
[4]张立秋.加味解毒散治愈手足口病58例[J].中医药信息,2000(2):24.
[5]高英,朱吉惠.中医治疗小儿手足口病40例[J].中华现代临床医疗杂志,2008,6(7):632-633.
[6]覃耀真,王力宁.中医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研究综述[J].广西中医学院报,2009,1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