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加坡是面镜子

2013-05-30江迅

新民周刊 2013年34期
关键词:公屋组屋香港政府

江迅

早些日子,就看过《到了新加坡才知道》的微博,据说流传颇广,笔者略摘一二:

到了新加坡才知道——8加3是要用计算器的;嚼口香糖是会被罚款的;年薪20万(折算成人民币)是算底层的;公交、地铁上是不准喝水的;说话是很小声的,大声说话是要被投诉的;这里的人最少会用三种语言,但没有一种语言是说得好的;说一句话,是没办法用一种语言讲完的;他们干什么事情都要说谢谢的;路边的椰子芒果是没有人敢摘的;家庭琐事政府要管的,盐吃多少是政府规定的;新加坡人没有红绿灯是不会过马路的……

这些说法,准确与否,暂不评说。在中国大陆,普通百姓对新加坡大多是显得好奇而知之不多的。尽管早就有闻,中国不少学者倾向于新加坡的改革模式。与新加坡相距2600公里的香港,却时不时会掀起新一阵“新加坡话题”,最新的一次,起因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国庆群众大会上谈新施政方略,其中有一重点就是要协助低收入家庭置业买楼,确保每个有工作的家庭都买得起一间组屋。

简约而言,与香港一样地少人多的新加坡政府抛出新政:改革资助房屋政策,令国民只需以4年工资便可拥有物业,以家庭为单位,月入1000坡元(约6000港元),可通过津贴计划,买到新建1房1厅组屋;月入2000坡元,可买2房1厅组屋。买家只需动用公积金,在25年内付清所有房贷,其后部分月收入再存作退休养老。其实,新加坡置业率高达95%,这次提高置业津贴,就是要让5%的低收入家庭能尽早置业。

人们往往把新加坡与香港比作“双城”,这对互不相让的竞争对手,始终处于心照不宣的竞争态势。在过往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竞逐中,香港明显居于上风,不过近年来,在许多方面新加坡却赶上了香港。“双城记”越演下去,港人越感觉不是味儿。

新加坡是面镜子,香港人照得不自在了。香港楼价高,低收入者望楼兴叹,同样,地少人多的新加坡却人人有楼住,新加坡可以,为什么香港不可以?新加坡6000元收入的家庭也能置业,等同香港拿政府综援的家庭也可置业。反观香港,年轻人完全买不起房子,有香港网民说,“在香港月收入12000元的,要买下半个洗手间都难”。目前香港公屋轮候在册的有23万人,政府承诺每年提供1.5万个公屋单位,月入8880港元以下的单身人士可申请公屋,2人家庭则要1.37万港元以下。另外,2016年起4年供应共1.7万个居屋单位。

香港与新加坡的差距缘何如此之大?可以找出十条八条理由,这里只说一条,新加坡的发展,是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下的精英主义管治完成的,变相的一党专政,却是通过选举机制而获得的权力结构,确保了执政党的政策得以推行和落实,新加坡侧重社会福利主义,政府决定权大。这些香港人能接受吗?

要实现改善人均居住面积、人人有屋住的愿景,需要大量土地建屋。新加坡面积比香港小,同样面对土地不足的发展问题,李显龙提出迁移空军基地和港口,腾出大片土地发展住宅和写字楼,显示新加坡政府锐意拓展土地以兴建足够组屋的目标,新加坡政府为鼓励置业,可将七成地价降低,令购买组屋变相成为福利。香港政府表示要不遗余力增加房屋和土地供应,提出了未来具体的规划蓝图和建屋量,但香港政府依赖土地收入,不會拿出大批土地兴建公屋,再说,香港政府计划开拓新界东北,填海及发展新市镇,每一项都深陷社会和不同政治团体的纷争中,面对不少激进势力的阻碍,政治化干扰令政府拓展规划寸步难行,香港社会如果不排除政治干扰,港人的住屋梦是无法圆的。

猜你喜欢

公屋组屋香港政府
简约公屋
“经济适用房”转租?新加坡密切关注
新加坡没有人敢炒房
从“修例风波”谈香港的国民教育
香港政府在推进家庭生活教育服务中的角色、职能变迁及启示
探討澳門廣建公屋利弊
公屋應遵從適宜實用之原則
新加坡组屋,这边风景独好
建立新型组屋模式新加坡组屋政策重视“刚需”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