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危险性分析

2013-05-30韩心伟

当代医学 2013年14期
关键词:不稳定性脑血管病颈动脉

韩心伟

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阶段,心脑血管病发生率也呈现上升趋势,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1]。本文旨在分析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性及其防治的重要性,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4月汉中405医院内科收治的115 例(男71 例,女44 例)脑梗死患者,年龄42~73 岁,平均(58.5±6.3)岁。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参考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所制定的标准[2],经头颅CT扫描确诊;另选同期住院的115 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详细的入院体检以及详细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仪器为飞利浦飞凡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2 MHz。受检者取平卧位,暴露颈部,分别检测两侧颈动脉,让受检者头偏向对侧,超声探头先做纵向扫查,依次扫描颈总动脉远端、中段、近端,分叉处和分叉处以上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然后再按上述顺序依次做横断扫查。仔细观察并记录斑块的形态、大小、性质、管腔狭窄程度。

1.3 诊断标准 颈总动脉IMT>1.0 mm为斑块形成,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MT)>1.2 mm为斑块形成。根据参考文献[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根据其病理学特征、形态学特征、超声回声可分为稳定性斑块(包括扁平斑和硬斑)和不稳定性斑块(包括软斑和溃疡斑)共4 型:(1)扁平斑:早期少量类脂质在血管壁聚集,血管壁内膜欠光滑,局部隆起状或弥漫性增厚,超声显示血管壁偏心性增厚,其内膜呈均匀低回声;(2)软斑:出现纤维组织增生,钙盐在动脉管壁沉积,斑块内出血,斑块突出动脉官腔内,呈均匀弱回声或不同程度混合性回声;(3)硬斑:斑块内纤维化或钙化,局部回声增强,后方回声呈现明显衰减或伴有声影;(4)溃疡斑:斑块不规则,表面不平,CDFI有龛影,呈现“穴状”或“壁龛样”改变,溃疡边缘回声减低。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2.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斑块检出率 对照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19 例(占16.5%),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111 例(占9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颈动脉斑块的情况 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进行分析,脑梗死组共检出斑块139 处,不稳定性斑块120 处(120/139,占86.3%),对照组检出斑块22 处,不稳定性斑块6处(27.3%)。脑梗死组的不稳定性斑块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比例(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斑块性质分析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内科常见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病因在颅外段颈动脉而非颅内,这是近年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重大成就[4]。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斑块脱落形成栓子是诱发脑缺血的主要机制,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大多注重对斑块稳定性的研究[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一种进行性疾病,早期病变是病灶处内膜下大量脂质成分的聚集,斑块表明进一步形成纤维帽,继而发生钙化、斑块内出血、溃疡形成、破裂。不稳定性斑块是指有血栓形成倾向或者斑块纤维帽不稳定而极可能发生破裂导致脑卒中的斑块,一旦发现颈动脉存在不稳定性斑块,即使不引起严重狭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也很大,而如果存在轻度至中度颈动脉狭窄同时存在稳定性颈动脉斑块,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几率则相对降低。

脑梗死组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患者,再次证实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内科收治脑梗死患者需要详细诊断颈动脉情况,评估斑块大小、形态、部位、性质、官腔是否狭窄及闭塞等,准确定性定位之后,决定采取外科手术或内科药物治疗,而且有助于评估预后,对临床诊断、及时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避免和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积极干预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各种危险因素及发生斑块后及时使用药物使不稳定斑块进一步转化为稳定性斑块显得尤为重要。

[1]华扬,郑宇,凌晨,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狭窄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1(2):69-72.

[2]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何文.颈动脉多普勒超声与临床[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7-64.

[4]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67-205.

[5]Mofidi R,Crotty TB,McCarthy P,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plaque instability,angiogenesis and symptomatic carotid occlusive disease[J].Br J Surg,2001,88(7):945-950.

猜你喜欢

不稳定性脑血管病颈动脉
The Impact of RMB Revalu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中医辩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益气祛瘀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
制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对光和热的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