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福鼎饼花的艺术风格
2013-05-30文‖涂慷
文‖涂 慷
漫说福鼎饼花的艺术风格
文‖涂 慷
“饼花”是专门贴在中秋月饼上的一种装饰画,200多年前由福鼎民间艺人创始,表现内容以戏曲题材为主,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线条清晰,富有地方特色。本文拟从福鼎饼花的艺术风格方面展开论述,我们希望能感受早期画师的创作手法和审美理念,也借这个机会了解具有地域特色木刻版画的艺术美学。民间工艺;福鼎饼花;艺术风格饼花是当地民间艺人独创的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手工技艺形式,是专门贴在中秋月饼上的一种装饰画。其表现内容以戏曲题材为主,有美人式、八景式、八果式、团式等。画面色彩鲜艳、热闹,以红、黄、绿、桃红等色为主,线条清晰,民间和地方特色极浓,深受群众喜爱。它流行于闽东霞浦、福安、柘荣各县和浙江的平阳、苍南一带,各地群众都习惯于在小孩排饼赏月后,吃了中秋饼,把一幅幅饼花贴在自家大厅壁或房间壁上装饰欣赏。这已成为福鼎及其他一些流行饼花地方的一种特有节日风情。
福鼎饼花至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据老艺人说,清乾隆年间就有了百子饼花,之后又有了手绘团式饼花。福鼎于乾隆四年(1739)置县,由于置县后人口增多、经济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随之县城庙宇增多,各种迎神庙会和民风民俗活动也跟着丰富起来。绘画饼艺人,他们能书能画,能彩扎。特别是清末民初出现的民间艺人群体,其代表人物有陈赞、叶汝舟、江梅、庄晋康等。他们创作了独特的美人式、八果式、八景式等形式的饼花,为全国所罕见。饼花的题材主要为戏文,所以饼花艺人常带学徒一起看戏,看完社戏当夜创作。到了民国时期,一位演木偶戏的艺人名叫林通玲,将手绘饼花刻在木版上,木刻饼花从此开始,以后便相继出现了南阳潘记木刻饼花作坊、文成堂饼花和龚城朱元胜饼花。抗战胜利后,上海洋版戏文图如《火烧红莲寺》、《白蛇传》等,不断冲击福鼎饼花市场。这种戏文图一直沿续到“文革”前夕。“文革”后中秋饼花出现简包装与高档包装,原来的饼花便一去无踪影。
福鼎饼花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和农民画纯朴的艺术特点:其一,它运用概括、浪漫主义和象征寓意的手法体现主题;其二,构图完整、饱满、匀称,造型夸张、粗壮、朴实;其三,线条简练、挺拔、流畅;其四,色彩对比鲜艳、强烈,富有装饰效果。
一、主题突出
福鼎饼花在表现上的特点不受自然现象的约束,在反映生活的风俗画里,它舍弃了很多自然景象的描绘,而通过突出人物的活动,集中概括地表现主题。如木刻美人式饼花的《八槌大闹朱仙镇》,全图外缘,画一簪花美人斜倚于一琴几之上,后有盆景,碧草茂生,这种画美人与武打戏出于一纸,是福鼎年画中别具一格的形式,为其他各地年画所罕见。
再如清乾隆时期民间艺人手剪的《百子花》,“百子花”以红、白、绿三种色纸剪成,人物以儿童为主,所以称“百子花”。“团花”的创作,出现于清末,为艺人画在纸上的圆形饼花。“泥金饼花”在“团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的绘法是工笔重彩,加上金色,画面富丽堂皇,形式由团式发展为“美人式”、“八果式”、“八宝式”,并以人物多少标定月饼的重量,如一个人物定为四两饼,两个人物便为半斤饼,依此类推,最多16个人物便为四斤饼(过去1斤以16两计算)。
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是福鼎饼花中常用来体现主题的一种手段,其特点是将生活中的一些物象根据主题需要进行夸张。例如:儿童可以骑在鱼身上,石榴和荷花画得和人一般大,儿童可以和飞翔着的马逗乐,龙嘴里可以吐出一堆堆东西等等。这些表现手法不是按自然本来的面貌表现主题,而是按照作者的思想愿望来体现主题。
象征和寓意的表现方法也是福鼎饼花中常采用的手段,它吸取流传于民间的一些吉庆谚语,创造了很多象征寓意的艺术语言。如莲花和鱼寓意连年有余,桃子和鹤比拟长寿,牡丹象征繁荣富贵,喜鹊为喜事的征兆等。在表现某种寓意物体时,民间年画还往往通过娃娃玩耍的情节予以体现,使象征寓意的物体有了生机。娃娃的心灵是幼稚天真的,喜欢和花、鱼、鸟、水果等联结在一起,这种处理手法既使画面丰富、生动、协调,也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这种象征和寓意的表现手法,往往把画中所出现的事物作为一个引子和手段,使其和民众的理想愿望结合起来,使之充满情趣和生活气息,从而把人和景物融为一体,并且引向更深远的意义上去。
二、构图饱满
福鼎饼花的构图完整饱满、均衡对称、装饰性强,有它一定的规律。在风俗画里,它着重突出人的活动,对所需要表现的自然景物则进行概括简练的描写。对于画面透视多采用散点法,很少用焦点透视,画面上没有明显的远近区别。在安排画面人物时,则采用平列的方法,人物层次不多,重叠也很少,使人物动作明显地映现在画面的空白空间里。另外,采用分级聚散的构图手法,做到主次分明,主体明显,这也是为了进一步突出画幅的主题,使人一目了然。
福鼎饼花构图均衡对称有较强的装饰性,这主要体现在整体布局上取得匀称,局部则加以微妙的变化。它的构图饱满,除了使用画面中人物、景物产生饱满效果外,也运用了在画中题词的方法,并充分注意发挥画面空白对物体的衬托作用。其他如连续式的构图,把画面分割成若干有机部分,或采用两幅画面连结在一起的通景式构图,都注意在变化中求得统一。总之,福鼎饼花在构图上的多样化特点,集中表现在善于使用多种方法来突出人物和体现主题。
三、造型夸张
民间年画中人物和景物的造型,大都具有装饰性。它通过对人和物的自然形体进行加工、提炼、夸张、再创造的过程,使之比现实生活更美、更规律化。
福鼎饼花在造型上的装饰性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极善于根据人物的不同性别和比例作不同的处理。如在男子的造型上,头部夸张比较多,形象英俊、体型粗壮、动作朴实、表情爽朗;而对妇女的造型,则头部夸张少一些,形象俊俏、身材修长、动作柔丽、表情含蓄。福鼎饼花要求人物形象清晰完整,面部多作正面或稍侧一点的方式处理,人物之间的呼应和运动,则采取头部与身体作不同方向的交错变化来表现。
“眉眼清楚”是福鼎饼花对面部造型的要求。青年人使用“蚂蚱眼”,眼角稍往上翘;儿童使用“杏核眼”,稍圆一些;老年人使用“凤眼”,和凤凰的眼睛那样窄长一些。这种造型手法是从不同对象出发的、有分寸的,也是有内容的。同时要求“头脸俊俏”,人物形象要美。而对体型的塑造,则向横的方向夸张,求得和头部造型相适应,因而形成了一种粗壮而朴实的造型。
人物夸张变形了,画面中其他物体也必须协调一致,所以对自然界的景物或其他道具,用装饰性的手法加以规律化,对美的物体予以突出夸张,而将大面积较难处理的物体加以缩小,并力求使物体的造型清晰完整。
福鼎饼花的线条简练、挺拔、流畅,具有版画效果。它不追求一般绘画中起笔落笔的勾勒变化、笔触趣味和将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极少有短促断续的琐碎线条。
四、色彩鲜明
福鼎饼花的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格和地方特点,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注重调和而强调对比。
在福鼎饼花中所使用的基本色有五种:大红(包括桃红)、绿、黄、紫、黑。这些都是对比色,红和绿、黄和紫、黑和白的对比,也就是色相上的对比,造成艳丽强烈的色彩效果。由于极少使用中间色,仅利用原有色度的不同,反而更增强了画面的对比。但在一些行情年画(房间画等)中,则不乏增加桃红、金黄、灰这样的中间色,以加强抒情风味。
福鼎饼花采用木版品色水印,色块较大,极少重叠,色彩鲜艳透明而不混浊。为了充分发挥每块版子的作用,做到色彩上的均衡呼应,所以有些颜色全局都有。在色彩的具体应用上,以红(包括桃红)为主调,其次是绿,通过绿色的贯穿产生对比。黄和紫则用得较少。
五、结语
福鼎饼花从构思、构图、造型、色彩,以及具体的表现方法都有机的联系,通过概括、夸张、装饰化等手法贯穿统一起来,形成了比较完整而独特的艺术特点,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宝贵遗产。福鼎饼花融合多种艺术,本身并非单一艺术形态。百子花与剪纸艺术相似,手绘团花、泥金饼花本身就属绘画艺术,木刻饼花则与木刻、木版年画相似。除百子花外,许多饼花与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戏曲艺术有很大关系,这对于研究同时期当地戏曲艺术也是一个重要史料。福鼎饼花记录了当时的地方戏曲,并被福建省戏曲研究所作为古戏单研究,有的饼花还记录了地方民俗和当时发生的重要事件。特别是构图独特的“美人式”饼花,把美人与武戏相结合的画法,实为全国罕见。
福鼎饼花与中秋民俗活动相依存,本身已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送中秋饼到斗饼花、贴饼花,都形成了与中秋民俗相互依存的特色。
[1]王伯敏.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5.
J52
A
涂慷,厦门集美大学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