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无姜不热的成分研究
2013-05-26郭一平
叶 强, 郭一平, 彭 成, 郭 力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1137)
附子无姜不热的成分研究
叶 强, 郭一平, 彭 成, 郭 力﹡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1137)
目的 以附子与生姜、干姜、炮姜配伍前后生物碱的变化,探讨附子与干姜配伍的科学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溴甲酚绿染色法、异羟肟酸铁染色法测定附子总生物碱、酯型生物碱配伍前后的变化,结合HPLC指纹图谱研究附子与姜类药材配伍前后总体成分变化。结果 附子配伍干姜使总生物碱增加,而附子配伍生姜、炮姜使总生物碱减少;附子配伍生姜、干姜、炮姜均使酯型生物碱减少,附子酯型生物碱的量为干姜>生姜>炮姜;从指纹图谱分析可知附子生姜配伍后,附子成分总加权变化率为115.75%,生姜为135.53%;附子干姜配伍后,附子成分总加权变化率为143.48%,干姜为72.09%;附子炮姜配伍后,附子成分总加权变化率为81.00%,炮姜为133.53%。结论 附子配伍干姜能促进附子有效成分的溶出,减少附子毒性成分溶出;附子配伍生姜,降低了附子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附子配伍炮姜,大幅降低附子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
附子;配伍;生姜;干姜;炮姜;总生物碱;酯型生物碱;指纹图谱
复方用药是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药对,又称“对药”、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中药配伍的最小单位[1]。药对并非两味药物的随机组合,而是从历代医药学家用药经验积累中提炼出来的,其功用胜于单味药,多使药效增强,或作用全面,或减低、消除毒副作用[2]。汉代张仲景使用附子,回阳救逆必用生者与干姜作伍,后世医家亦多有应用,如干姜附子汤和四逆汤等,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3];温经散寒诸方,附子多配生姜,如桂枝附子汤和真武汤;《世医得效方》中炮姜与附子同用,用于脾虚冷泻和寒性吐血、便血不止之证。附子与姜类药材配伍是传统中医药理论中的经典药对,本实验以附子分别配伍生姜、干姜、炮姜为研究对象,研究配伍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为附子配伍姜类药材传统理论提供科学诠释。
1 试剂试药与仪器设备
乌头碱 (Aconitine 0720-200807,AC)、新乌头碱 (Mesaconitine 0799-200403,MA)、次乌头碱(Hypaconitine 0798-200403,HA)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甲醇、乙腈、四氢呋喃 (Fisher HPLC Grade),自制重蒸馏水,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Debx.的子根切片低温干燥加工品,产地四川江油,购自四川江油恒源药业有限公司;生姜、干姜和炮姜分别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Rosc.的新鲜根茎、干燥根茎和以干姜砂烫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入药炮制加工品,均产自四川犍为,购于成都新荷花饮片公司。由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严铸云教授鉴定,符合药典要求。
Agilent1200型 HPLC色谱仪 (DAD、Agilent工作站)、P-E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Sartorius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Buch旋转蒸发器、Dikma Dianonsil C18(250 mm ×4.6 mm,5 μm)。
2 方法与结果
附子总生物碱 (TA)类成分被认为是其主要药效组分,酯型生物碱 (EA)既是有效组分也是毒性组分[4],故本实验采用溴甲酚绿染色法测定配伍前后附子总生物碱、异羟肟酸铁染色法测定附子酯型生物碱,并结合指纹图谱揭示其总体成分的变化情况。
2.1 附子总生物碱测定 (溴甲酚绿染色法[5])
2.1.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取乌头碱对照品约8 mg,精密称定7.78 mg,置50 mL量瓶中,加适量三氯甲烷溶解并加至刻度,摇匀,即得0.1556 mg/mL乌头碱对照品溶液。
2.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量取乌头碱对照品溶液0、0.5、1.0、1.25、1.5、2.5 mL,分别置于分液漏斗中,加入20 mL三氯甲烷,然后各加入10 mL pH6.1的溴甲酚绿溶液,充分振摇,静置,三氯甲烷层置于25 mL量瓶中并用三氯甲烷稀释至刻度。将乌头碱溴甲酚绿显色溶液在波长200~700 nm进行紫外全波长扫描,在415 nm处有最大吸收,故选定415 nm为测定波长。以第一份溶液为空白对照,于415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分别以生物碱量、吸光度为横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线性方程:Y=1.220 9X-0.045 5,r=0.999,线性范围为0.078~0.389 mg,方法学考察均符合要求。
2.1.3 样品测定 结果见表1。
附子配伍生姜,TA变化范围为59.91%~74.45%,配伍后TA有所降低,但幅度较小;附子配伍干姜,TA变化范围为103.96% ~131.72%,配伍后TA有大幅升高;附子配伍炮姜,TA变化范围为40.29%~50.66%,配伍后TA有较大幅度降低。
2.2 附子酯型生物碱测定 (异羟肟酸铁染色法[6])
2.2.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取乌头碱对照品约20mg,精密称定20.4 mg,置10 mL量瓶中,加少许无水乙醇溶解,加无水乙醇至刻度,摇匀,即得2.04 mg/mL乌头碱对照品溶液。
表1 总生物碱测定结果 (n=3)Tab.1 Total alkaloids content determination results about ALRP respectively compatible with ginger species herbs(n=3)
2.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量取乌头碱对照品溶液 0、0.25、0.5、0.75、1.5、2.0、2.5 mL,分别置25 mL量瓶中,均精密加入无水乙醇使成2.5 mL,各精密加入碱性盐酸羟铵试液1.5 mL,摇匀,在60~65℃水浴中保温10 min,放冷,加高氯酸铁试液13 mL,摇匀,放置5 min,精密加入高氯酸试液8 mL,用高氯酸铁试液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15 min,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于200~700 nm处进行全波长扫描,在520 nm处有最大吸收。以第一份溶液为空白对照,于520 nm处测定吸光度,分别以生物碱量与吸光度为横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线性方程:Y=0.091 8X-0.005 4,r=0.998,线性范围为0.51~5.10 mg,方法学考察均符合要求。
2.2.3 样品测定 结果见表2。
表2 酯型生物碱测定结果 (n=3)Tab.2 Ester alkaloids content determination results about ALRP respectively compatible with ginger species herbs(n=3)
附子配伍生姜,EA变化范围为50.82%~60.66%;附子配伍干姜,EA变化范围为75.41%~96.72%,降低幅度相对较小;附子配伍炮姜,EA变化范围为29.51% ~47.54%,降低幅度相对较大。
2.3 附子与姜类药材配伍指纹图谱研究 由于药材中的成分相当复杂,因此本实验进一步采用指纹图谱研究,从宏观方面分析药材配伍的物质基础变化情况。为使实验条件统一可控,选择 (1∶1)配伍比例作为研究对象。
2.3.1 色谱条件 流动相 A为乙腈-四氢呋喃(25∶15),流动相B为0.1 mol/L醋酸铵溶液,按表3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0℃;DAD检测器。
表3 梯度洗脱条件Tab.3 Gradient elution conditions
2.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分别取附子、生姜、干姜、炮姜粗粉各约5 g,再取附子配伍生姜、干姜、炮姜 (1∶1)粗粉各约10 g,精密称定,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方法制备[7]。
2.3.3 附子配伍生姜指纹图谱研究 依法测定,见图1。
图1 附子配伍生姜HPLC指纹图谱Fig.1 HPLC fingerprintsofALRP compatible fresh ginger
从图1可知,附子单煎液主要有7个特征峰,按附子药材编号顺序对峰进行编号,生姜有3个,配伍后均可检测。将附子的7个峰按峰面积进行加权,计算其加权变化率,以判断其成分的总体变化状况,同时对生姜各成分进行加权计算,见表4。
加权变化率:j=a×w
表4 附子配伍生姜后附子与生姜成分总加权变化率 (%)Tab.4 ALRP&fresh ginger components total weighted rate of variation after ALRP compatible with fresh ginger(%)
2.3.4 附子配伍干姜指纹图谱研究 见图2,计算其加权变化率,见表5。
图2 附子配伍干姜HPLC指纹图谱Fig.2 HPLC fingerprints of ALRP compatible dried ginger
表5 附子配伍干姜后附子与干姜成分总加权变化率 (%)Tab.5 ALRP&dried ginger components total weighted rate of variation after ALRP compatible with dried ginger(%)
分析数据可知,附子配伍干姜后,附子各成分总加权变化率为143.48%,总体上附子成分有所增加;干姜各成分的总加权变化率为72.09%,总体上干姜成分有所减少。
2.3.5 附子配伍炮姜指纹图谱研究 加权变化率见表6。图谱见图3。
表6 附子配伍炮姜后附子与炮姜成分总加权变化率 (%)Tab.6 ALRP&sand-fried ginger components total weighted rate of variation after ALRP compatible with sand-fried ginger(%)
图3 附子配伍炮姜HPLC指纹图谱Fig.3 HPLC fingerprints of ALRP compatible sandfried ginger
分析数据可知,附子配伍炮姜后,附子各成分总加权变化率为81.00%,总体上附子成分有所减少;炮姜各成分总加权变化率为133.53%,总体上炮姜成分有所增加。
3 结论与讨论
3.1 附子总生物碱 附子配伍干姜使总生物碱增加,而附子配伍生姜、炮姜使总生物碱减少。附子配伍姜类药材,附子总生物碱的量为干姜>生姜>炮姜,这说明生姜能减少附子有效成分的溶出,从而可以降低附子辛热之性,可能使其回阳救逆和补火助阳的作用被抑制,而使附子发挥温经散寒除痹的功效;干姜能促进附子有效成分的溶出,从而保持附子辛热之性,更好地发挥附子回阳救逆的功效;炮姜能显著减少有效成分的溶出,从而使附子发挥温经、散寒除痹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生姜、干姜、炮姜主要含姜萜酮、β-没药烯、β-姜黄烯等挥发油成分,还含辛辣的姜辣醇、姜酮、姜酚等成分[8],三种姜类药材成分并无特殊,但姜类药材在加工炮制的过程中加热的程度不同,可导致其成分的量有较大差异。生姜为新鲜药材挥发油损失少,也是最高的,但含水较高。干姜是生姜晒干或低温干燥产品、其水分降低,挥发油中的低沸点成分挥发减少,姜辣素类成分却是最高的。炮姜是干姜经过砂烫的加工炮制品,砂烫温度通常在150~200℃之间,使水分进一步蒸发,同时其所含挥发油中的高沸点成分也会挥发损失,姜辣素类成分也会破坏降低。本实验中,姜类药材与附子配伍时,只有干姜使总生物碱增加,可能是其水分较少,所含高沸点挥发油和姜辣素起到了增溶的作用。张宇等研究表明附子干姜合煎液中乌头类生物碱含有量增至36.40%,可能是干姜中所含的高分子化合物有增溶作用[9]。总生物碱的测定结果表明传统论述“附子无姜不热”,这里所说的“姜”应为干姜,而非生姜、炮姜。展海霞等实验证明[10-11],干姜与附子相伍可改善冠脉血流量,加快心率,改善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同时,干姜可明显拮抗附子对心脏毒性、减少心肌能量需求,达到回阳救逆目的。
3.2 附子酯型生物碱 附子配伍生姜、干姜、炮姜均使酯型生物碱减少,附子酯型生物碱的量排序为干姜>生姜>炮姜。这说明生姜能减少附子毒性,也降低附子辛热之性,诚如传统配伍理论所指生姜杀附子之毒;干姜使附子酯型生物碱含有量有所减少,但降低幅度相对较小,与文献一致[12],由于酯型生物碱既是附子的热性成分又是毒性成分,因此与干姜配伍既有减毒的作用又有调节附子药性的作用;炮姜能显著减少酯型的溶出,从而大幅度降低毒性,也大幅度减少附子辛热之性。越皓等采用HPLC-MS对干姜配伍附子进行分析,得出干姜成分与附子双酯型生物碱反应生成单脂型生物碱,且抑制了双酯型生物碱的溶出,从而达到解毒的目的[13]。故生姜、干姜、炮姜均可解附子之毒,抑制附子毒性。
3.3 指纹图谱 附子配伍生姜后,附子各成分总加权变化率为115.75%,附子总体成分有所增加,可使附子发挥其温里散寒的作用;生姜各成分总加权变化率分别为135.53%,生姜总体成分大幅上升,这主要是促进了生姜挥发油的溶出,从而保持生姜发汗解表的作用。附子配伍干姜后,附子各成分总加权变化率为143.48%,附子总体成分有较大幅度增加,促进附子中成分的溶出从而发挥附子的回阳救逆的作用,这与张丽等的研究结果相类[14],从另一方面说明“附子无姜不热”是指附子配伍干姜;干姜各成分总加权变化率为72.09%,总体上干姜成分有所减少。附子配伍炮姜后,附子各成分总加权变化率分为81.00%,附子总体成分有所减少,使其不致太过辛热;炮姜各成分总加权变化率为133.53%,炮姜总体成分也大幅增加,可能是炮姜在炮制过程中,成分大幅下降导致基数较低,而且炮制后更容易溶出。
3.4 问题与展望 一般来说,大多数中药,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功效,适应证多,治疗范围广。如果适当配伍另一种药物,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某一功能的发挥,或抑制某些不良作用,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2],附子与姜类药材配伍正是体现了传统的调控思想。本实验从配伍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然而这只是其中一方面,其体内代谢过程还不清楚,因此应该更进一步进行药效学的深入研究加以完善[15]。
[1]彭 成.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基础[A]//北京: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2004.
[2]胥庆华.中国药对大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3-89.
[3](清)黄宫绣.王淑民校注.本草求真:卷三[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4]陈信义,李 峨,候 丽,等.乌头类生物碱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评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10):78-79.
[5]叶 强.附子配伍大黄调控药性物质基础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
[6]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2-123.
[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77-178.
[8]郝孝波.HPLC测定干姜、生姜和炮姜中6-姜酚的含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6.
[9]陈长勋,徐姗瑁.甘草、干姜与附子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与作用环节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6):472-476.
[10]展海霞,彭 成.附子与干姜配伍对心阳虚衰大鼠血浆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及ANP、NT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2):12-14.
[11]展海霞,彭 成.附子与干姜配伍对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1):42-44.
[12]奚丽君,卫 平.附子与干姜配伍增效减毒作用机制研究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9):608-610.
[13]越 皓,皮子凤,宋凤瑞,等.附子不同配伍药对中生物碱成分的电喷雾质谱分析[J].药学学报,2007,42(2):201-205.
[14]张 丽,李 锦,王玉明,等.HPLC法测定附子配伍前后乌头类生物碱含量[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9(4):206-209.
[15]叶 强.附子应用环节活性物质变化与热性程度虚拟评价[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
Component research about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epapata compatible with fresh ginger,dried ginger,sand-fried ginger
YE Qiang, GUO Yi-ping, PENG Chen, GUO Li*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Chendu 611137,China)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epapata;compatibility;fresh ginger;dried ginger;sand-fried ginger;total alkaloids;ester alkaloids;fingerprint
R283
A
1001-1528(2013)05-1035-05
10.3969/j.issn.1001-1528.2013.05.042
2013-01-07
十二五支撑计划 (2011BAI13B0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2006CB504705);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1ZA066);成都中医药大学科学发展基金 (ZRYB201115)
叶 强 (1974—),男,博士,研究方向:中药化学。Tel:13980570716,E-mail:strongyeah@126.com
*通信作者:郭 力 (1964—),男,教授,研究方向:中药化学。Tel:13881721018,E-mail:gli64@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