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推进:思路、问题、方法
——评2012年全国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和成果

2013-05-25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200241卢晓旭史立志

地理教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研究性课题成果

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200241) 卢晓旭 史立志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推进:思路、问题、方法
——评2012年全国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和成果

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200241) 卢晓旭 史立志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推进的思路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1]至今已十年有余,全国各地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经历了新奇尝试、路径探索、理性思考和成熟回归的阶段,目前已步入正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亮点,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给学科教学带来新意。研究性学习是高中新课程体系中学分最高的必修课程,但和地理专业职前师范教育以及职后继续教育不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与指导一直没有学科专业与之相配合,教师几乎一直在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开展着指导,教师缺少研究性学习的“专业”知识也是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开展声势趋于平淡的原因,所以教师非常需要有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和交流平台。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确实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十多年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提高,优秀研究性学习成果也不断涌现,但长期以来全国范围内一直缺少专门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的阵地,致使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不能公开交流和广泛传播,规范有效的开展过程难以在交流中共享和完善,研究性学习很难在更高层面上提高质量和水平,所以它迫切需要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地理研究性学习属于一种学习方式,是地理课程的组成部分,地理教师和地理研究性学习也同样需要专业的交流平台。

鉴于以上原因,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与《地理教学》杂志社将持续举办全国中学生地理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活动,利用海内外发行面广量大的刊物平台,并借助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改革研究的优势和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力量,为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提供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平台,引导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方向和支持其更深入地开展,同时在交流中提高地理教师的研究性学习指导水平。

二、2012年地理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综述

1. 评比情况总述

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地理教学》杂志社联合举办了2012年(首届)地理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活动。至报名截止日2012年4月30日,共收到全国11个省市区的39项研究性学习项目的报名申请。经过组委会初审,确定拟立项课题13项,其中拟立项的重点课题4项,一般课题9项,拟立项项目占报名总数的33.33%。最终立项重点课题4项,立项一般课题8项,另外申请者放弃1项,立项课题12项占拟立项课题数的92.31%。截至2012年12月31日,收到12项课题的结题申请和成果报告,经专家评审,项目全部结题,结题率100%。同时评出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获奖成果11项占结题项目数的91.67%。

2. 获奖成果主要特色

(1)实践意义成为特色

所有获奖成果均解决与地理有关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成果具有显著的社会实践意义已成为11项获奖课题的显著特色。典型的如所设计的社区绿地灌溉智能化系统节水率达到20%,而且系统能保持土壤的湿度;操场空气中游离TDI问题研究提醒人们关注塑胶跑道可能存在的空气污染问题;“非节能建筑”的节能措施有效降低了能耗等。

(2)科学方法广泛使用

研究过程中科学论证思维明显加强,尤其表现在运用科学方法论证观点的意识加强。成果中用到的科学方法有:科学实验方法(空气中游离TDI浓度测定、饮用水硝酸盐含量测定、PM2.5浓度测定、土壤pH值测定)、问卷调查方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和市民心理调查、社区应急避难防灾体系建设情况调查、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需求调查、居民用水习惯调查、塑料袋使用情况调查)、文献研究方法(11个获奖项目中9个项目有参考文献)以及实践检验的研究思维(建筑节能改进的效果比较、绿地灌溉智能化系统的节水效果)等。

(3)数据意识显著增强

研究者的数据意识增强,使研究成果的科学属性明显呈现。11个获奖项目中所有项目都有数据支撑观点,包括实验数据(空气TDI浓度、水中硝酸盐含量、空气中PM2.5含量、土壤pH值、房屋耗电量、灌溉用水量)、调查数据(菜场、超市、早餐点提供塑料袋情况数据、居民用水情况数据)、测量和统计数据(操场面积大小、区域水资源统计数据、问卷发放量和回收率)、文献转引数据(避难场所国家标准和国外相关数据、不良生活用水习惯造成水资源浪费数量)、二次计算结果数据(建筑节能措施节能率、灌溉智能化系统节水率、操场估算避难人口容量)等。

(4)创新思想频频闪现

成果中的创新点相对较多,主要表现在选题角度创新、研究方法创新、对策措施创新等方面。如与生活和健康相关的操场污染问题、智能化灌溉系统节水问题、普通建筑的节能改造问题等体现了选题上的创新;科学方法(尤其是定量方法)的使用、实证检验的过程(如智能化灌溉节水率、建筑节能改造以及生活节能措施的成效)、运用数据支撑观点的思维体现了研究性学习方法上的创新,尤其实证检验思维和数据意识是非常可贵的,将对未来的研究性学习开展起着示范和引领作用;基于土壤湿度传感器和自动控制微灌开关的智能化灌溉系统的使用、基于土壤酸碱度和作物土壤pH值适应范围的经济作物选择属于措施上的创新。

(5)研究视角细致微观

学生从生活角度发现问题,有些项目能弥补科学研究领域不易关注的微观领域,有些项目可以从学生角度为各行各业提供问题解决的新视角。前者如操场空气中游离TDI污染问题、社区节水灌溉问题、普通建筑的节能问题、个人节水问题、学校饮用水质问题、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的效果问题等;后者如PM2.5问题、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问题、灾难应急避难问题、农业生产问题等。

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一些课题问题不够明确

研究性学习设有获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目标,[2]但要获得高质量的过程体验,需要有规范的、高质量的研究过程。我们特别强调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首先要求有明确的问题,希望提出的问题更有质量,有更高的实践价值和解决的迫切性。本次活动报名的39项课题中,大量的课题因为没有明确的问题或没有具有一定质量的问题而未能立项,有些立项项目最终仍然问题不够明确(或问题多而不集中,未梳理形成核心问题)导致研究过程和思路游移不定,研究没有中心目标,内容成为“散沙”。

(2)部分课题逻辑思路不够清晰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过程,[3]它指导研究性学习形成清晰的问题解决线索。立项申请和成果提交申请表中要求绘制研究的逻辑思路图,就是要求研究者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但有些课题并不重视这一环节,客观上表现为研究的逻辑思路不够清晰,内容无法用主线串接,具体表现在问题提出不够明确,分析部分笔墨不足,分析过程的问题指向不明显,对措施实施效果检验的意识缺乏。论文中注重研究过程的记录,忽视数据分析结果、分析结论、课题研究结论以及对策建议的明确表达。

(3)课题设计有科学性欠缺现象

一些课题研究过程的设计存在科学性、严密性方面的不足。有些课题对问题的性质及其存在性论证不足,对课题的价值缺乏论证;有的课题因为数据可得而做研究,数据为不严密的假设提供似是而非的证明;一些课题的调查数据与结论并无关系,但却生硬地展示在结论之前,堂而皇之地由它“推导”出结论。

(4)地理思想方法的运用和挖掘意识欠缺

地理研究性学习要有地理思想性,PM2.5的时空分异、校园自来水中硝酸盐含量的时间分异、操场空气中TDI含量的空间分布等均用到了地理学的核心思想方法——区域分异和时间演化的思想方法,但有些确实属于地理学科范畴的课题缺乏地理思维,不能运用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如在空间的表达方面甚至想不到运用地图,地理课题对于没有学过地理的学生同样能做,导致课题的学科属性不明显,学科价值难以发挥。没有核心地理思想方法和地理原理的运用,地理学科在所谓的“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面前产生了可有可无的尴尬。

4. 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均是2012年地理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体而言属于课题研究水平和规范程度欠缺的问题。简单分析原因在于研究性学习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尚未深入,研究性学习课题开展的范式和通识性方法不够成熟,地理研究性学习理论与方法不够完备,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程序不够规范,当前可借鉴的规范研究和高质量成果不够丰富,学校的重视程度和师生的主观努力还有待加强等。

三、当前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要点

学生和地理指导教师共同构成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团队。为了提高研究水平,我们从师生角度提出如下建议,而指导教师对建议的认同更为重要。

(1)增强问题意识。学生可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多种地理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有助于更宏观和更微观的地理问题的发现,之后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选择具有地理特色的、普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对现实生活意义较大的、具有研究可行性的问题进行研究。

(2)明晰逻辑思路。从问题解决的思维出发开展研究,明确问题解决的目标,研究过程始终围绕解决核心问题、实现目标的主线开展,舍弃与问题解决无关的研究环节。同时要明确表述出问题,合理阐述分析的结论,明确提出对策措施,重视对策措施的实践检验。

(3)突出地理思想方法。运用地理思想方法和地理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内容研究具有浓厚的地理特色,使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其他学科无可替代。地理思想方法主要包括:人地关系理念、区域和区域分异的概念、综合观察和分析方法、空间思维(以不同空间尺度概念理解地表、基于地图认识地理现象的分布格局和空间关系、关注地理事物组成要素的分布、组合和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等)[4-6]等。

(4)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学生和指导教师应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并在更高的平台上交流思想方法、分享研究成果。欢迎继续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地理教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2013年度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活动。希望在活动的推动下能逐渐形成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科学范式,提高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规范程度,形成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课程)实施和管理成果和学生研究内容成果,推动地理研究性学习水平的提高。

[1]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教基 [2001] 6号)[S].2001.

[2] 张文周.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J].上海教育科研,2001(5).

[3] 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4] 俞立中.重建信息时代的中学地理教育——在《地理教学》创刊50周年纪念研讨会上的讲话[J].地理教学,2009(11).

[5] 俞立中.对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地理教学,2012(5).

[6] 袁孝亭.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0(7).

2012年全国地理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获奖项目

猜你喜欢

研究性课题成果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验收成果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工大成果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