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地转偏向力
2013-05-25临沂大学附属中学276005朱爱华
临沂大学附属中学(276005) 朱爱华
“寻找”地转偏向力
临沂大学附属中学(276005) 朱爱华
“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之一,成因不作教学要求,但其偏转规律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每当学到该内容,总有一部分学生始终无法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对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的判断存在很大疑问。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发动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寻找”地转偏向力,在“寻找”的过程中感悟、领会地转偏向力的规律。
地转偏向力;探究活动;地理教学
一、活动背景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鲁教版)有: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在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有发生偏转的现象。北半球向其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南半球向其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沿赤道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不发生偏转。这种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在地理环境中,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实例很多。
“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之一,成因不作教学要求,但其偏转规律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每当学到该内容,总有一部分学生始终无法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对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的判断存在很大疑问。为突破这一难点,在新课学完之际,我发动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寻找”地转偏向力,也就是寻找、发现地转偏向力存在的事实,在“寻找”的过程中感悟、领会地转偏向的规律。号召发出后,立刻得到了全体同学的一致响应,同学们纷纷表示愿意去实际生活中亲自“找一找”。
二、活动目的
1. 通过活动,直接接触地转偏向力作用的各种事实,在心灵上获得种种深刻的印象,以加深对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及其偏转方向、影响的认识。
2. 通过活动任务引导,培养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探究意识,为以后地理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同时,学会从地理的视角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逐渐形成一双“地理眼”。
3. 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一步感悟“地理是生活中的地理”“地理是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三、活动要求
1. 每6人一组,全班分8个小组,每组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总体组织和协调。
2.“寻找”之前,要集体研讨,统一认识,以保证寻找、观测的有的放矢。如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在作水平运动?这些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后应该有怎样的表现?我们要寻找的这类水平运动物体,在学校或住所周围哪些地方可能存在?我们要寻找的目标证据是什么?电视、互联网、报刊杂志等报道、登载的一些现象,哪些也与地转偏向力有关?
3. 观测要细致,记录要详实,分析要准确到位。附观测记录表,如下。
观测地点观测时间作用案例观测描述小组成员记录人
4. 无论是外出实地考察还是上网搜寻等探究活动,一定要遵守有关规定,注意人身、财物安全。
5. 两周左右时间完成。
四、活动展示与纠错
两周后,每个小组都“找”到了不止一个的地转偏向力作用案例,还有小组案例重叠现象,如沂河、祊河多处河段右岸比左岸深、台风云图显示的风的旋转方向,几乎每个小组都“找”到了。各小组将寻找记录的“结果”在全班一一展示汇报。“寻找”结果汇总整理如下。
1. 水漩涡的形成,蕴含地转偏向力。在家中或学校的水池内,塞上塞子,放入小花瓣等漂浮物,打开水龙头向水池注水至满,观察漩涡水流方向(即漂浮物的运动轨迹),发现水漩涡方向如图1中A所示;待“水平浪静”,拔掉塞子,再观察漩涡水流方向,发现水漩涡方向如图1中B所示。这说明,水在由中心向四周或由四周向中心水平流动的过程中,方向发生了变化,都是沿运动方向向右偏转。促使这水流方向向右偏转的力,即是地转偏向力。不过当你打开水龙头向水池注水或拔掉水池的橡皮塞时,会发现有时水流也并不是顺时针(注水)或逆时针(放水)旋转流走的,因为水流这样短距离的运动,运动形态更多地受到水池形状或者水龙头喷射角度的影响。
图1 水漩涡的方向
图示说明:图中虚线是表层水的原始流动方向,实线是水的实际流动方向。当向桶中注水时,水从注水点向四周流动,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漩涡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放水时表层水都流向下层出水点,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漩涡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2. 学校附近沂河、祊河的多处平直河段右岸比左岸深,蕴含地转偏向力。经过实地考察,发现沂河、祊河平直河段,多处划船(要求水较深)等娱乐活动都在沿水流方向的右岸,如2011年世界杯划水赛(临沂站)活动水域选在沂河南湖心岛西岸,是沂河沿水流方向的右岸;左岸涉水活动则较少。说明平直河段,右岸水较深,左岸水较浅,这是地转偏向力作用的结果。
3. 从转动的伞面(或地球仪)中心滴下的墨水,运动轨迹呈曲线,蕴含地转偏向力。在伞面中心(或地球仪上的北极点)沿某根“经”线滴一滴蓝墨水,墨水沿“经”线流动;重复前面操作,同时逆时针转动伞面(或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蓝墨水运动轨迹,会发现蓝墨水运动轨迹不断向右偏转。这证明北半球地球逆时针方向自转,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右偏,如图2。南半球应相反(左偏)。
图2 转动伞面上的墨水运动轨迹
图示说明:图中虚线是蓝墨水的原始流动方向,实线是蓝墨水的实际流动方向。
4. 铁轨右轨内侧磨损严重,蕴含地转偏向力。经过对临沂火车站附近铁轨的实地观测,发现右轨比左轨内侧磨损严重。原因是火车在行走过程中,受到北半球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对右轨的挤压力大,时间久了,右轨出现比左轨磨损严重的情况。
5. 植物秧藤的缠绕方向,多是顺时针向上缠绕,蕴含地转偏向力。走进校园紫藤花廊,走进大自然,走进菜园子,仔细观察紫藤花的“藤”,黄瓜、丝瓜的“秧”,葡萄架上的“须”,发现它们的缠绕方向大多是顺时针方向向上缠绕的。说明这些秧藤受到了北半球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6. 台风的旋转上升,蕴含地转偏向力。从电视天气预报台风的旋转移动、台风云图中可以看出,台风是一边旋转一边移动的。旋转的台风是地转偏向力作用的结果。同样,常出现在操场、楼道中的小旋风,陆地上的龙卷风,仔细观察发现它们都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上升的(北半球),这也是地转偏向力作用的结果。图3是国际空间站宇航员迈克-弗萨姆拍摄到的“卡蒂亚”飓风云图,图4为北半球陆上的龙卷风图。从图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台风还是龙卷风,北半球都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上升的。
图3 “卡蒂亚”飓风云
图4 北半球陆地龙卷风
7. 射击场上,一般瞄准目标左侧射击,蕴含地转偏向规律。据当过兵的叔叔说,远距离瞄准目标射击时,朝向目标稍偏左些的位置,命中率更高。这是因为我国地处北半球,子弹受到沿运动方向偏右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到达目标时会稍偏右一些。所以我们瞄准目标射击时,朝向目标稍偏左些的位置,命中率会更高。不过,近距离运动的物体,地转偏向很小。如从场地一边把篮球抛到另一边的运动员,若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则需要调整自己投球的偏移量仅为1.3厘米。
某小组提供的案例:在一战期间,德军用他们引以为自豪的射程为113千米的大炮轰击巴黎时,懊恼地发现炮弹总是向右偏离目标。此前,他们从没担心过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因为他们从没有这样远距离的开火。
8. 跑道上的跑行方向,蕴含地转偏向规律。我们发现上体育课、运动会或锻炼时,人们总喜欢沿逆时针方向跑行,如图5。这应该是北半球地转偏向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图5 跑行方向与作用力
图示说明:A同学是逆时针方向跑,正好在弯道处。从图上可以看出,地转偏向力向外,而身体倾斜产生一个向内的向心力,二力方向相反,更易平衡,过弯道处不易跌倒。B同学是顺时针方向跑,也正好在弯道处。从图上可以看出,地转偏向力和身体倾斜产生的向内的向心力方向相同,不易平衡,过弯道处容易跌倒。
人类的发源地都在北半球,人们长期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了这一习惯,所以哪怕到了南半球,人们还是习惯于这样的行为。
9. 风扇等机械设备的旋转方向大多都是顺时针,蕴含地转偏向规律。观察我们(北半球)所见到的电扇、电机、柴油机、水轮机等,大多都是顺时针方向旋转,这也应该是北半球地转偏向规律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图6。
图6 机械设备旋转方向与作用力
图示说明:从图上可以看出,在北半球顺时针方向旋转(左图),地转偏向力指向轴心,由于物质的向心作用,使机械设备更耐用、更牢固。而逆时针方向旋转(右图)时,地转偏向力指向外,由于物质的离心运动,机械设备易损坏,使用寿命缩短。
10. 我国车辆、行人靠右行,蕴含地转偏向规律。观察车辆和行人的行驶习惯,发现我国车辆、行人皆靠右行,符合地转偏向规律,靠右行比靠左行更科学。如图7。
做为一个在全球知名的专家和技术引领者,伊萨拜棱辉特霍伊斯勒有限公司的革新产品不断重新定义着当前的工艺水平,同时也展示了伊萨拜棱辉特的技术和创新能力。该公司的三个业务部门——测量、精密功率电阻和热电合金,都已经制定了有效的方案来应对明日的技术挑战。
图7 行驶方向与作用力
图示说明:A图为靠左行,北半球车辆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都偏向道路中间,更容易与对面驶来的车辆相撞,发生车祸的频率增加。B图为靠右行,北半球车辆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偏,都偏向路边。路边是司机开车注意力的集中点,司机会不断调整方向来保证行车安全。车辆靠右行,导致人也靠右行,这样会更安全些。不过,不是北半球所有国家或地区的车辆、行人都靠右行,但靠右行是最为合理的,因为它符合地转偏向规律。
在各小组展示的“寻找”结果中,绝大部分都符合活动要求,但也有些是不符合条件的,举例如下:
1. 观察从高空自由下落的物体,落地点总比目标点偏东些(如图8)。这是否蕴含地转偏向力?该案例不是地转偏向力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地转偏向力只与水平运动的物体有关,与非运动或垂直运动的物体无关。另一方面,无论南北半球该实验结果都相同,也无法区分南北半球地转偏向的差异。该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高空处物体向东的自转线速度大。由于受到一个向东的惯性作用,图中实际落地点B比目标地A偏东一些。
图8 自由落体落地点与目标点
2. 临沂沂河、祊河弯曲河段多处左岸比右岸深,是否是地转偏向力向左?在河流转弯处,地转偏向力对河流的影响很小,主要是流水的惯性在起作用。一般来说,凹岸处流水的惯性冲刷作用强,水深较深,所以在河流凹岸处常建设码头;而凸岸一般泥沙淤积较严重,水浅,地势往往也开阔,发展空间大。所以居民点常位于凸岸,如图9。因此,弯曲河段左右岸水的深浅,不一定是地转偏向力作用的结果。只有平直河段,地转偏向力作用才表现明显。
图9 码头、居民点的选建
3. 河流中的水漩涡(洪水期间更常见),都是地转偏向力的原因?
图10是外出拍到的沂河中的一个水漩涡,这个水漩涡与地转偏向力有关吗?注意图中的水漩涡,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它不符合北半球地转偏向规律。实际上,河流中水漩涡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如河床起伏、河道弯曲、水流方向等)的影响,所以表现为同一河段既有顺时针方向漩涡,也有逆时针方向旋涡。
图10 河流中的水漩涡
五、活动小结与提升
1. 活动层面
(1)通过活动,学生动手能力得以提高,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探究意识大大增强,学习地理的热情空前高涨,这是活动之始所没想到的。
(2)积极参与“寻找”或成果展示的学生,大多为平时善于表现、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出现争议时,很多学生不是积极探寻、思考,而是在等待少数成绩较好学生的结论,自主探究意识不强。以后的活动中,教师要密切关注这种不公平现象,给予那些不善表现的学生以展示和分析探究问题的机会。日常教学中,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
2. 知识层面
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亲临感知、查阅资料、合作探究、激烈辩论、深入思考,对地转偏向力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他们的感悟总结如下:
(1)地转偏向中“左”或“右”,是相对于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运动物体的去向)而言的,不是指人的左边或右边。
(2)地转偏向力的大小受纬度、物体运动速度的影响,表现程度有很大差异。低纬度地区,表现微弱。如果又有其它力的干扰,或许它的表现就更不明显。
(3)对近距离运动的物体,地转偏向力的表现会很不明显。
(4)能表现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的,必须是水平运动的物体,非运动或垂直运动物体方向的偏移与地转偏向力无关。
(5)地转偏向力对气流和水流水平运动的影响最明显,而对人为控制方向的飞机、汽车、轮船等航向的影响表现不明显。
(6)当河流出现曲流时,因水流惯性,凹岸流水侵蚀大于地转偏向侵蚀。
(7)地转偏向力对环境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显现出来的,是日积月累长时间作用的结果,是靠水滴石穿般的毅力。
本文案例供同行讨论。
(责任编校: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