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转设后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2013-05-17张永花
张永花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中国·武汉 430074)
一、引言
自1999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独立学院建院以来,全国众多本科院校纷纷办起了独立学院。尤其是在教育部2003年8号文件颁布以来,独立学院更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发展态势,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300多所独立学院。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基本都具备了一定的建校基础,并且在普及高等教育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部分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令人堪忧,规模的扩大却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教育部2006年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是指导普通本科院校设置的规范文件。在此文件的指导下,2011年教育部开始对全国独立学院进行合格性评估,对于符合办学条件的独立学院则可以转变为普通民办高校,即转设,以改变层次、性质、隶属关系为目标而进行的重大战略性调整。我院整体和31个专业均通过了学位授权单位和专业评估,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成功转设。
科学合理、定位准确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转设后,我院根据办学定位和办学宗旨,结合我院生源实际,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转设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更注重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特点,以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二、转设前的人才培养方案
我院转设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即2003-2007年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期和2008-2012年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期。这两个时期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模仿主校区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不准确,没有体现独立学院自己的特点。
(一)2003-2007年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
自2003年建院组织招生时,我院并没有针对本院特点和学生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沿用了主校区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只是在教学内容、学时、难度上作了些稍许改变。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我院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能力远不能与主校区的学生相比,因此在执行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在2003-2007年这几年间几乎每年都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微调,因而每届学生的课程体系都不尽相同,人才培养方案的稳定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都没有得到保障,人才培养目标表现出不确定性。这一时期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课程设置从通识课程到专业基础课再到专业课,呈金字塔形。其后果就是学生知识面越学越窄,发展空间受限,不利于就业、创业。
(二)2008-2012年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2008年我院开始系统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及学生特点出发,制定符合学院、学生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修正早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不明确性。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思想是从学院未来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既考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又立足我院的实际,考虑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努力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并将发展学生个性与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在课程设置上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初步体现出人本主义理念。从通识课程到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最后到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并结合职业规划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但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仍有需改进的地方,如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比重仍需加大;专业方向设置较少,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其实不大;课时量偏多,学生课业负担重等。
三、转设后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转设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理念
2012年5月我院一次性通过省教委学位评估,实现转设,正式成为普通民办高等院校。没有了主校的依托,独立学院该如何走出“独立”发展的道路?此时到了独立学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独立学院发展的战略性决策时期。面对独立学院生源的多样性、差异性,如何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传统的教育方法难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来发掘学生潜能,建立适宜个性化教育的制度与环境。高等教育正日趋大众化,使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发展更具有紧迫感。从2005年我院就开始探索个性化教育的思想、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个性化教育的途径与方法。2009年我院提出努力创建“个性化教育”的办学特色,针对独立学院的特殊要求以及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实行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2012年我院全面着手修订2008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形成2012版转设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实到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有机体都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自身的方式来发展自身的潜能。人本主义教育观也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和动力,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人本主义的核心就是要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掘人的潜力。因此我院的“个性化教育”“生本教育理念”正是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以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掘学生潜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强并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院的个性化教育从这一点上来说是符合教育本质的,是以人为本的,是尊重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转设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比较而言,转设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有所减少,从先前版本的200多学分减少到180学分左右。课程体系主要由三大块组成:通识必修课(A类)、专业必修课(B类)和个性课程(C类),如下图所示。
通识课程(A类)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思想文化素质,包括思政类、军体类、心理健康类和外语类四类课程,学分约47,占总学分的26%。专业课程(B类)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包括专业基础课B1、专业核心课程B2、实践教学环节B3和毕业设计(论文)B4。学分约为90,占总学分的50%。个性课程(C类)旨在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就业、创业技能。主要课程有通识选修课C1、专业方向课C2、专业提高课C3、专业技能课C4和跨专业选修课C5。学分约为43,占总分的24%。在整个课程体系中,C类课程尤其是跨专业选修课程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也是最能体现个性化教育的关键所在。各个专业开出若干课程供全校学生选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术兴趣、学习能力和职业规划合理选修不同专业的课程,以实现最大程度的跨专业复合。在“厚基础”的基础上,实现“强能力”、“重实践”、“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三)转设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转设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探索期和改革期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1、人才培养目标更明确
从人才培养方案可以清楚地看到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强,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特别是个性化课程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个性化教育的特色,个性化教育理念体现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再到实施个性化的课程与课表。转设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并落实了我院的个性化教育理念,使人才培养目标更明确。
2、课程体系设置更合理
转设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改以前课程体系呈金字塔导致专业知识越学越窄的结构,学生在前两年的时间里集中精力学习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高年级时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择业爱好选修个性课程,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更科学
转设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更注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学分学时比例分配问题。这之前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时过多,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课程课时偏少,直接导致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差,就业适应期拉长。转设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对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进行了学时学分上的平衡,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方案规定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文科不低于20%,理工科不低于30%,比原来提高5%或更多。充足的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学时保证学生在学好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4、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更突出
方案的前两部分与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无太多不同,但方案的第三部分即个性化课程(C类)是转设后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重中之重,因为这部分最能体现个性化教育的办学特色。在这部分全院各专业纷纷开出若干个相关课程供全院学生选修,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特长、就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在已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力求复合,使自己成为复合型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经过建校十年,我院一直在不断探索办学模式,革新办学理念。经过十年的发展,我院已确定个性化教育的办学理念,并在转变成为普通民办高校的关键时刻,修改并制订体现个性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该人才培养方案不仅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在打好专业基本功之后,更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从人本主义教育观出发,最终实现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1]方玉娉,陈秀梅.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06):52-53.
[2]贺利坚,任满杰.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 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243-245.
[3]李宏胜,陈桂.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108-110.
[4]李强.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初探——以山东英才学院为例[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2(03):10-13.
[5]张瑞芳,张甲田.关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1(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