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农科专业“以做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013-05-17王玉民
王玉民 魏 磊 郭 静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宿州 234101)
教育部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在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特征的概括中,突出强调了“应用性”是人才培养模式特征的核心含义,故职业能力培养就是各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内涵,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以技能为中心,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突显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思路,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关键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1]。
我院自升格以来,一直坚持“一心一意办高职、立足农科创特色”的办学定位,努力按照职教规律办学,以培养人格健全、专业技能强的人才为目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本课题组经过多年的探索提出了适合高职农科专业“工学结合,以做促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为社会、为企业培养了更多更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农科专业“以做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以做促学”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专业、课堂、生产现场、服务融合起来,在真实的农业生产环境中,融教学、生产于一体来培养农业技能型人才。该模式是将真实的职业实践环境作为教学环境、以农业生产项目全过程为载体、以能力为目标的一种“做中学”模式[2,3]。
农科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该类专业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个以农科教育为特色的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学院按照“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思路,正确定位农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注重研究农科类专业的发展策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和典型任务的课程体系,探索新的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依托安徽宿州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企业,在“以做促学”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培养高技能农业生产技能型人才。在专业人才培养实际运作过程中,通过“农业生产化”的综合实习实训基地,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创造真实职业氛围,建立“实训服务化”的顶岗实习服务体系,将校外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和参与农业企业生产融为一体,提供包括栽培、植保、加工、销售等农业生产的全方面服务。
二、农科专业“以做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课程设置,是遵循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段式设计。而高等农科职业技术教育重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其课程设置应该是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同时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农科类专业“以做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农业生产领域职业岗位的需求,分析确定农业生产领域高技能人才所应具有的核心职业能力、关键素质等,并以此为基础设置课程体系。把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即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拓展模块和职业研训模块。根据企业要求,文化课程、德育课程贯穿第一和第二两个学年。在文化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和企业文化内容;在德育课程中增加安全教育、厂规厂纪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增加“ISO9000,ISO14000,MPS-ABC,MPS-GAP”等国际管理体系标准、农业生产可持续性、良好农业规范等;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中增设了职业资格标准课程,增加了设施农业及农业机械化的教学内容,并采取了项目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模式;在专业相关、相近课程中开发了特色课程;在综合训练课和技术研发课中,将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设计为综合训练课程,同时将承担的省市科研课题移植到企业,指导学生参与完成。详见图1。
“以做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特点:依据教学目标将课程板块化,每个教学板块均定有目标;基础类课程板块由一门主课引领,按照“构想-设计-实施-运行”组织项目学习;以典型项目为载体开展农业生产过程教学,学习学段与工作学段交替运行,学习学段为工作学段打基础,工作学段为学习学段指方向。
三、农科专业“以做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组织
(一)“以做促学”人才培养教学的组织模式
农科专业“以做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组织是以“运作”为主导,根据高职农科类专业的特点,采取“三周期四阶段”教学组织模式来培养学生技能。在3年时间里,第一、二学期主要安排职业基础课程,结合专业劳动,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职业基本能力和素质,即初级技能培养(第一阶段);第三学期安排学生分批上课,参与校园基地建设与生产,并到相关公司轮岗实习,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两不误,第四学期的安排分方向选课程,融入专项教学实训,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即中级技能培养(第二阶段);第五学期安排专业的综合项目,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技能,同时以本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为手段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即高级技能培养(第三阶段);第六学期主要安排学生在企业生产各岗位顶岗实习,通过实际工作来强化所学知识和能力,为就业打基础,即预就业阶段(第四阶段)。具体见图2。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均由多个实际或模拟的项目组成,项目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知识技能发展特点设置,项目分为三级,三级项目为每门课程内部的项目,二级项目为一组相关课程项目,一级项目为专业综合项目。
(二)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职业技能竞赛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几年来,我院坚持以素能为本位,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以赛促研”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农科专业“以做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保障机制
(一)健全“以做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保障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首要保障。为此,学院先后出台了《现场教学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暂行规定》、《项目学习考评办法》、《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专业教师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保障农科专业“以做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正常实施。
(二)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为“以做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保障
“以做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既要突出以人为本,切实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有相关政策的支持保障。
1、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各部门参与的“以做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以做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并制定相关的制度和办法,推进“以做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2、设立专项资金
学院设立大学生专业劳动及教学实训奖励基金,对在专业劳动及教学实训过程中有突出表现及技术创新者予以奖励。
3、提供队伍辅导
选拔创新意识强和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支持参与和指导学生培养工作。
4、建立评价机制
学校建立相应的学生奖励、指导教师奖励、院系奖励等有效激励机制。对积极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并获得省部级以上竞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选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励志奖学金。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在申报职称时可作为科研成果;获奖的部门及教师,在年终工作考核时优先评优。
(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在“以做促学”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四阶段”中,第二、第四阶段学生实习需要分批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因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非常关键。本着农业生产公司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相关农业生产企业,学院与企业共建、共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断改善校内实训基地条件。将企业引入学校,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性实训,逐步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比例;引入农业生产企业的业务工作标准,以此作为培养学生技能的验收标准;引入企业文化,熏陶学生,使学生具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合,以规模大、技术力量强、实训条件好的企业单位作为合作伙伴,为学生校外实训及顶岗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两手抓”、既能保证全部学生的参与,又能让学生分别在不同的环境中接受培养和锻炼。
在实训基地建设上,我院始终坚持以“课程实训-综合实训-生产性实训”为指导思想,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构建理实一体的情景教室,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虚拟真实的工作流程,使学生了解企业一般业务流程、管理运作、市场运作规则等相关知识[4]。
在专业技能训练上,我们坚持以“作业-作品-商品”为指导思想,通过生产性技能实训让学生掌握专业岗位(群)所要求的工作技能;通过引入企业技术能手,利用综合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通过引入企业员工技能大赛标准开展院级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5]。
(四)师资团队建设
“以做促学”人才培养模式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教师必须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校内专职教师要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能力,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强化企业实践能力,提高课程开发能力,提升整体教学资源的能力,其中校内专职教师企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为此,学院形成专职教师到企业学习的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以顶岗或其他方式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同时聘请校外企业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从生产实践的角度传授技能。校内、外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交替讲授,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并掌握知识和技能。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中青年教师是我院农科类专业教学的中间力量。学院通过严把进口关,确保新进教师的质量;通过到企业挂职、社会服务等形式,使教师队伍获得相关领域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通过开展教师教学基本能力竞赛、启动“名师工程”、“双师工程”和“新秀工程”,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的技能竞赛,锻炼指导教师,提高教师指导能力;以引进、交流、合作等形式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素质优良的双师教学队伍,确保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
(五)改革考核方法
加强过程考核、跟踪考核与动态考核,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为4﹕6;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和表现、作业、实验实习报告、课程论文等。同时,加大实践环节考核的比重,实行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最后以参加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作为实训考核的综合成绩。
五、小结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要有自己的特色,这样才具有生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是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只有从思想上转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从行动上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加强实验、实训硬件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在农业相关的学科中,教学效率普遍偏低,而且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把握没有很好地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就农业本身来说,理论性的知识很重要,但是实践动手能力更显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将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优势,发掘他们的潜能,因材施教,从根本上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教学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坚持把以“工学结合、能力本位”为导向的办学思想融入到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中,是当前和今后高等职业院校努力的方向。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目标以及学校未来的发展,努力寻求建立适应于行业、企业的需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评价人才能力。“以做促学”农科类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符合社会对农业生产人才的需求,是一种操作性较强的人才培养模式。
[1]查建中,何永汕.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OIO”与产学合作何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育,2008(5):16-19.
[3]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2-20.
[4]张璇,李彤.结合CDIO教育理念与案例教学进行教学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4):155-157.
[5]刘秋平,田明山.物流管理专业PCS-CDIO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