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甲斑蝥素对裸鼠结肠癌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机制!

2013-05-16袁昌劲侯风刚吕秀玮

关键词:荷瘤去甲微血管

袁昌劲, 余 涛△, 侯风刚, 李 丹, 刘 礼, 吕秀玮, 任 丽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武汉 430014

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科,上海 200071

3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药学部,武汉 430060

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是我国自行研发的抗肿瘤药物,多年的临床运用已经证实该药具有抗癌活性强、靶点众多、毒副作用小的特点。至于其抗肿瘤机制,以往的研究对其细胞毒作用关注较多,后来发现NCTD还具有抗胆囊癌、乳腺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其机制和NCTD诱导内皮细胞凋亡[1-3],减少内皮细胞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下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促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以及上调血管抑制因子如血小板反应蛋白(thrombospondin,TSP)、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2,TIMP2)的表达有关[1,4]。随着临床应用的扩展,NCTD也用于消化道肿瘤包括肠癌的治疗,然而其对肠癌血管生成的影响至今未见报道。本课题组前期通过体外实验证实NCTD能够抑制内皮细胞迁移、粘附、管腔形成能力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内皮细胞钙粘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cadherin,VE-Cd)的表达[5]。本文则从体内实验的角度观察NCTD对人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和瘤内微血管的影响。由于VEGF[6]、VE-Cd[7]、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8]等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本实验拟通过观察NCTD对这些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进而探讨NCTD抗结肠癌血管生成的可能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与动物

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SPF级BALB/C裸鼠,雄性,体重15g,购自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生产许可证号为SCXK(沪)2003-002],饲养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SPF级动物饲养间[许可证号为SYXK(沪)2005-2008],自由摄食饮水。

1.2 药物、试剂与仪器

NCTD购自南京泽朗医药科技公司(纯度>99%);RPMI-1640培养液和胎牛血清(FBS)购自美国Gibco公司;兔抗VE-Cd单克隆抗体购自Abcam公司,兔抗VEGF、MMP-2和CD34多克隆抗体以及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山羊抗兔多克隆抗体购自R&D公司。

1.3 细胞培养与动物造模

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10万U/L青霉素和100mg/L链霉素的高糖DMEM 培养液,在5%CO2、37℃培养箱中培养,适时换液、传代,连续培养3代以上。造模取对数生长期的HCT116细胞,常规消化后制成密度为1×107/mL的细胞悬液,取0.5mL接种于裸鼠右前肢腋部皮下,当肿瘤长至直径约l cm时,在无菌条件下剥取瘤组织并切成l mm3的小块,用套管针接种至新一批共40只裸鼠右前肢腋部皮下。

1.4 动物分组及处理

裸鼠接种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模型组,NCTD高、中、低剂量组和氟尿嘧啶组,每组均为8只。造模5d后开始给药:模型组予生理盐水0.5mL/只腹腔注射;NCTD实验组予 NCTD 8mg/kg(高剂量组)、5mg/kg(中剂量组)、2mg/kg(低剂量组)腹腔注射;氟尿嘧啶对照组予氟尿嘧啶20mg/kg腹腔注射,均每周2次,连续给药3周。给药结束后颈椎脱臼法处死荷瘤裸鼠,剥取瘤组织,称取瘤体质量,浸入甲醛固定,石蜡包埋。按以下公式计算抑瘤率(%):抑瘤率(%)=(模型组平均瘤质量-药物组平均瘤质量)/模型组平均瘤质量×100%。

1.5 微血管染色与判断

免疫组化两步法标记CD34,方法如下:将各组已包埋好的肿瘤组织切片,常规脱蜡,柠檬酸高温修复抗原,加3%过氧化氢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洗,滴加CD34兔抗多克隆抗体(1∶200稀释),4℃过夜,PBS洗,加二抗37℃孵育0.5h,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benzidine,DAB)显色,苏木精复染,脱水封片。镜下可见CD34被染成黄褐色,标记出内皮细胞所在的位置,由内皮细胞形成管腔,且管腔小于8个红细胞面积,无较厚平滑肌包绕者即为微血管。每张片取5个热点区域并计数微血管,取5个视野的均值作为为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

1.6 VEGF、VE-Cd、MMP-2免疫组化染色与检测

VEGF、VE-Cd、MMP-2染色采用SABC三步法操作。同1.5项二抗孵育完成后,PBS洗3次,每次5min,擦干组织周围的PBS后加上SABC(1∶100稀释),置于37℃温箱中0.5h,PBS洗后行DAB显色,苏木精复染,脱水封片。阳性表达位于细胞质中,呈淡黄色、棕黄色或棕褐色,采用IMS细胞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图像中的阳性染色面积和吸光度(A)值,计算免疫组化指数:(阳性面积×A值)/10 000,每张切片随机选取3个大小相等的视野,结果以3个视野的平均值表示。

1.7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荷瘤裸鼠生长状态观察

整个实验过程中,氟尿嘧啶组小鼠出现消瘦、精神不振、动作迟缓、食量减少、便秘、皮肤光泽变差,皮温降低等情况。模型组1只裸鼠因灌胃操作不慎死亡,余基本未见不良反应;NCTD各剂量组基本未见不良反应。

2.2 NCTD对荷瘤裸鼠体重、瘤重、抑瘤率的影响

荷瘤裸鼠处死前带瘤称体重,各组裸鼠体重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F=1.027,P=0.326。各组瘤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F=10.519,P<0.01;两两比较结果可知,各用药组瘤重均小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 NCTD(8 mg/kg)组和氟尿嘧啶组效果更为明显(P<0.01)。各组抑瘤率见表1。

2.3 NCTD对瘤体MVD的影响

各组瘤组织CD34免疫组化染色热点区域如图1所示。按前文微血管的判定方法从图中可见,NCTD各剂量组中微血管数量明显减少。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随着NCTD剂量增大,微血管数量逐渐减少。各药物组MVD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表1 各组荷瘤裸鼠体重、瘤重及抑瘤率(±s)Table 1 The body weight,tumor weight and tumor inhibition rate of each group(±s)

表1 各组荷瘤裸鼠体重、瘤重及抑瘤率(±s)Table 1 The body weight,tumor weight and tumor inhibition rate of each group(±s)

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组别 n 体重(g) 瘤重(g) 抑瘤率(%)7 25.52±3.13 1.61±0.45 --NCTD(2mg/kg) 8 23.63±1.73 1.04±0.31* 36 NCTD(5mg/kg) 8 23.30±2.54 0.88±0.43* 46 NCTD(8mg/kg) 8 23.79±1.18 0.63±0.29** 61 5-FU(20mg/kg) 8 24.35±1.79 0.54±0.28**模型组66

2.4 NCTD对瘤体VEGF、VE-Cd、MMP-2表达的影响

图2所示分别为 VEGF、VE-Cd、MMP-2免疫组化染色图片,模型组中均见到大量表达,而NCTD各组中表达量明显减少,以NCTD 8mg/kg组表达最少。软件测算的免疫组化指数见表2。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图1 NCTD对瘤体微血管密度的影响Fig.1 The effect of NCTD on the MVD of tumor tissues

图2 瘤体 VEGF,VE-Cd,MMP-2免疫组化检测(DAB,×40)Fig.2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VEGF,VE-Cd and MMP-2(DAB,×40)

表2 NCTD对瘤体VEGF、VE-Cd、MMP-2表达的影响(±s)Table 2 The effects of NCTD on the expression of VEGF,VE-Cd and MMP-2(±s)

表2 NCTD对瘤体VEGF、VE-Cd、MMP-2表达的影响(±s)Table 2 The effects of NCTD on the expression of VEGF,VE-Cd and MMP-2(±s)

与模型组比较,*P<0.05

7 85.52±11.13 101.43±20.45 161.43±16.71 NCTD(2mg/kg) 8 63.63±17.83* 68.62±10.35* 65.36±12.31*NCTD(5mg/kg) 8 42.30±12.54* 50.63±13.43* 59.76±10.34*NCTD(8mg/kg) 8 15.79±10.18* 12.26±6.27* 20.63±10.29*5-FU(20mg/kg) 8 20.35±9.79* 9.54±4.38* 15.42±9.26 VEGF VE-Cd MMP-2模型组组别 n*

3 讨论

NCTD是从中药斑蝥体内提取活性成分经化学改造而成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其抗肿瘤靶点众多,作用机制复杂,能够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凋亡、抑制侵袭转移和调节免疫等多条途径抑制肿瘤的生长。在对NCTD最初的研究中,多是从这些角度出发,在临床和实验中观察到它能够抑制肺[9]、肝[10-11]、胃[12]、乳腺[13]等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本实验利用人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到相同的结果,即NCTD可以在不影响荷瘤裸鼠生长状态的前提下抑制结肠癌移植瘤的生长。由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必须依赖血管生成[14],所以推测这种抑瘤效果并非单纯因为NCTD能够抑制瘤细胞的增殖或者诱导其凋亡,还可能与其抑制瘤体内血管生成有关。前期已有学者采用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到NCTD可以抑制胆囊癌[1]、乳腺癌[15]的血管生成。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CD34来间接反映各组结肠癌移植瘤内的MVD,发现NCTD各剂量组作用后瘤体内MVD明显减少,可见NCTD也可以抑制结肠癌移植瘤血管的生成,这些证据都有力支撑了从抗血管生成这个角度来研究NCTD的抗肿瘤机制。

研究证实[16],肿瘤血管生成是以内皮细胞为主要角色,多因子参与的复杂过程。已有实验发现NCTD对内皮细胞的增殖存在抑制[2],本课题组在前期体外实验中观察到NCTD能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粘附、管状形成能力[5]。此外,NCTD还能影响血管相关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水解酶(主要是基质金属蛋白酶类,MMPs)、粘附分子的表达。VEGF是目前所发现的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它可以维持内皮细胞的活性,诱导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募集骨髓源性造血祖或干细胞诱导血管形成[17]。VE-Cd是由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的一种跨膜粘附分子,胞外部分彼此连接,胞内部分和细胞骨架蛋白连接,控制着内皮细胞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并负责向细胞内传导信号和促进血管的成熟,下调VE-Cd的表达将延缓血管样通道的形成[18]。MMP-2是明胶酶的一种,和肿瘤血管生成关系密切,其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降解局部ECM,为内皮细胞生长腾出空间;二是活化VEGF和另外一种血管生成的关键分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19-20]。本研究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结肠癌移植瘤内VEGF、VE-Cd、MMP-2等3种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NCTD可以降低3种蛋白的表达,作用随剂量增大而增强。

综合以上结果和分析可知,NCTD不仅对抗了内皮细胞相关血管生成的行为,同时抑制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从内皮细胞途径起到抑制结肠癌血管生成的作用。那么,可以认为NCTD抑制结肠癌生长的机制不仅是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而且与抗血管生成也有关系,并且其抗血管生成的作用主要通过内皮细胞途径来实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NCTD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为拓展NCTD临床用途开辟了新思路。至于NCTD抗肿瘤是否还涉及其他途径或者靶点,则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1] 范跃祖,陈春球,赵泽明,等 .去甲斑蝥素对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0):693-699.

[2] 莫日根,牛建昭,王继峰,等 .去甲斑蝥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6):25-28.

[3] 翟笑枫,吕祥,顾伟,等 .三种抗肿瘤中药有效成分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7):752-754.

[4] 王景毅,梁金龙,刘国津 .去甲斑蝥素对乳腺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11):2369-2371.

[5] 余涛,刘曼曼,李丹,等 .去甲斑蝥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迁移、黏附、管腔形成能力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内皮细胞钙黏着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癌症杂志,2012,22(3):232-235.

[6] Shibuya M.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and its receptor(VEGFR)signaling in angiogenesis:a crucial target for anti-and pro-angiogenic therapies[J].Genes Cancer,2011,2(12):1097-1105.

[7] Li H,Shi X,Liu J,et al.The soluble fragment of VE-cadherin inhibits angiogenesis by reducing endo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 and tube capillary formation[J].Cancer Gene Ther,2010,17(10):700-707.

[8] 蔡华,孔昭如,陈红梅 .胃癌基质金属蛋白酶-2与血管生成的关系[J].癌症,2002,21(1):25-28.

[9] 赵良中,李强,冯宪敏,等 .去甲斑蝥素抑制肺癌细胞增殖的体外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0,37(6):155-157.

[10] 张金梅,吴杰,常城,等 .去甲斑蝥素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1,18(1):33-37.

[11] 董秀,韩兆峰,王晓波 .去甲斑蝥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20(12):47.

[12] 成浩,范跃祖 .去甲斑蝥素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J].现代肿瘤医学,2008,16(4):527-530.

[13] 梁莉,贾廷珍,朱应葆,等 .去甲斑蝥素对乳腺癌细胞系MCF-7adr生长与凋亡的影响[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7,12(7):490-493.

[14] Folkman J.Tumor angiogenesis: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N Engl J Med,1971,285(21):1182-1186.

[15] 林晓燕,宋和平,胡赟宏 .去甲斑蝥素对人乳腺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J].中国癌症杂志,2007,17(11):847-850.

[16] Folberg R,Hendrix M J,Maniotis A J.Vasculogenic mimicry and tumor angiogenesis[J].Am J Pathol,2000,156(2):361-381.

[17] Hotz H G,Hines O J,Hotz B,et al.Evalua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blockade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hibition as a combination therapy for experimental human pancreatic cancer[J].J Gastrointest Surg,2003,7(2):220-228.

[18] Hendrix M J,Seftor E A,Meltzer P S,et al.Expression and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VE-cadherin in aggressive human melanoma cells:role in vasculogenic mimicry[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1,98(14):8018-8023.

[19] Iozzo R V,Zoeller J J,Nystrom A.Basement membrane proteoglycans:modulators Par Excellence of cancer growth and angiogenesis[J].Mol Cells,2009,27(5):503-513.

[20] Xu J,Rodriguez D,Petitclerc E,et al.Proteolytic exposure of a cryptic site within collagen typeⅣis required for angiogenesis and tumor growthinvivo[J].J Cell Biol,2001,154(5):1069-1079.

猜你喜欢

荷瘤去甲微血管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除痰解毒方联合吉非替尼对肺腺癌H1975荷瘤小鼠Twist、Fibronectin表达的影响
绿萝花及其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免疫相关因子的影响
独角莲软胶囊抗人肝癌Hep-2荷瘤裸鼠移植瘤作用及对p53表达的影响
石见穿多糖对H22荷瘤小鼠的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
立体选择性合成内型N-Boc-N-去甲托品醇
IMP3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miR-126、EGFL7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检测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对于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及死亡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