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高校勤工助学现状调查及研究

2013-05-10冯璐怡童程遥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3期
关键词:勤工助学制度高校

冯璐怡 童程遥

【摘 要】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是学生资助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高校管理的重难点工作。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也逐年增加,成为学校特别关注的群体。因此,不断完善勤工助学岗位机制越来越成为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制度;对策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以前国家“免费培养,统一分配”的教育模式已被打破,许多高校纷纷扩大办学规模,为高校带来活力的同时,随着学费和生活费用的增加,加大了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物质及精神压力。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生享有同等教育的权力,保证经济困难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我国逐步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贷、勤、助、补、免”有机结合的多元化帮扶体系。本文主要围绕作为资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勤工助学进行讨论和研究。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对于岗位制度的认识及看法,发现下沙各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导致相关问题的原因;并通过查阅相关材料,走访了解省内外有相关完善体制的高校,学习借鉴良好的勤工助学工作体制;最后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有效方案,完善我校勤工助学的资助和育人作用。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勤工助学活动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的,以获得报酬、培养自主及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服务或劳动。包括通过运用科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等为用工单位或个人提供服务而获得报酬的智力服务活动和通过体力劳动为用工单位或个人提供服务而获得报酬的劳务活动。其除了为大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平台外,更重要的是有其重要的教育功效。虽然,勤工助学活动受到社会和高校的普遍关注,但其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经过调查研究,笔者对下沙高校勤工助学现状得出以下结论:

1.高校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

据了解,目前浙江省目前在校大学生90余万人,下沙有大学生18万,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了15%,而我校在校生为15051人,家庭困难生为3057人,所占的比例是20.31%,但是学校各机关部门所能提供的勤工岗位确实十分有限的,就我校而言,勤工岗位报名人数约3000人次,所能提供的较为固定的勤工岗位约为650个,校外岗300个,可见,目前我校勤工助学活动面临着岗位较为紧缺的现象,而类似于我校的这种“僧多粥少”的现象是目前高校勤工助学活动中最为普遍的。

2.勤工助学岗位单一,层次较低,其教育功效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高校勤工助学的岗位较为单一,主要为家教、校内岗位、校外兼职。就我校而言,每年校内岗约650个,校外岗约300个,家教约300个。从报酬情况来看,家教是比较受大学生热衷的岗位,但是家教工作普遍上受到专业、性别、交通等因素的限制,同时,也面临着岗位供不应求的问题。由于校内勤工岗位存在较大的机动性,所以也成为了很受学生欢迎的岗位。而校外兼职多为发传单、送报纸和打包员等工作形式。可见,目前的勤工助学岗位大多停留在层次较低的劳务性岗位上,基本占了所有岗位总数的70%-80%,这些工作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劳务精神和能力,增加了学生的经济收入,但是与学生本身的智力发展、专业技能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很紧密的联系,勤工助学岗位的教育功效并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

3.高校师生对勤工助学活动的思想认识存在偏颇。

高校勤工助学机制的社会功效虽然普遍上得到社会大众的肯定和认可,但是高校师生对于勤工助学活动的思想认识存在的偏颇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方面主要表现为:第一,大多数参与勤工活动的大学生抱有很强的功利性心理,同时,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岗位多是属于劳务型和服务型,很多时候并没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所以很多大学生往往热衷于选择这类工作,而这种现象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在勤工助学岗位上的专业技能的锻炼;第二,存在部分学生忽视了勤工助学活动的功用,没有树立良好的勤工助学的观念和意识,在参与勤工活动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劳动奉献的意识薄弱,甚至工作半途而废,完全没有意识到勤工助学对于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三,也存在部分学生对于现实生活过于理想化,认为勤工助学活动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习,然而,事实却是他们会把大把时间用在游戏、恋爱等方面。教师层面来说,学校各用工部门对勤工助学的学生缺乏规范性的管理,在工作中只让学生做清洁整理等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并没有利用学生的特长,也没有对学生做各方面的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也制约了高校勤工助学机制的发展。

二、对策

1.广开渠道,校企合作

增加“科研型”、“学习型”、“技能型”勤工岗位,创造“在工作中学习”的新模式应为必然趋势。鼓励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完成相关工作,实现勤工助学岗位劳务型与智力型相结合,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发挥勤工助学教育功能。

开发新渠道,拓宽学生勤工助学途径,开展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在企业中边工作边学习,一方面减轻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增加社会实践能力,提前感受社会,为将来真正步入社会累积经验。

企业以设备、技术、资金等多种形式向学校注入股份,在校内建立营业网点,作为学生创业的基地,由学生负责经营管理,由企业指定专人负责对公司经营进行指导,并在招聘、培训的基础上吸收一定量的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既锻炼了困难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又拓宽了困难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在企业中从事经营活动的困难学生比其他应聘者更容易被企业优先录用。

2.创新的外部条件——创业及创业园的发展和支持

据调查,下沙的十二所大学中,大部分都是有各自的大学生创业园的,但发展状况一般不尽人意。唯一比较理想的是位于下沙学林街浙江理工大学生活二区对面南侧段的大学生创意集市,创意集市坚持免费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服务指导及实践摊位,旨在培育和挖掘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创意集市为近400名大学生免费提供了创新创业实践摊位,充分地激发了他们创新创业的激情,其中部分摊主刚毕业就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如集市09年摊主朱晓玲手绘T恤的项目,被创意集市挖掘推广后,被CCTV及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不仅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还解决了一批人就业。

以高校创业园为平台的勤工俭学模式实现了“勤工助学”与育人目标的统一。高校创业园实践的基础上重构并建立了“一条主线三大板块”的创业教育体系,即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性教学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三大模块组成的各专业职业能力目标体系,将大学生创业园作为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平台。有效实现了勤工助学岗位从劳务型向知识型、创业型的转变,开拓了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实现了“助困与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工作目标。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为社会(校园)服务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从而使“勤工助学”的功能有效发挥,实现了与育人目标的统一。

3.以工促学,“授鱼帮困”、“授渔助学”相结合——加强困难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知识型勤工助学岗位不仅给学生发放劳动报酬,缓解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发挥勤工助学的“助学功能”,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开展了“阳光体育”裁判员体育技能型的勤工助学模式。家庭经济困难生经过自愿报名,由学校培训、考核,并根据有关比例授予相应的裁判员等级证书,使他们通过在校内外体育活动中担任裁判员,获得劳动报酬。这么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可以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负担。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各种健身场馆、俱乐部、培训班、形式多样的健身体育比赛成为一些企业、机关单位的员工福利,企事业单位对体育技能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学生裁判员的市场也越来越大。据统计,在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间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通过体育技能型勤工助学使有近600名困难生通过体育裁判等工作获得56000余元报酬。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基本目标是体面地获得生活资助,这是他们的根本需要,只有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才有可能提高需求层次。其次,“求鱼”是“求渔”的诱因,相对较高的报酬、与专业对口的勤工助学岗位会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履行职责,以获得更好的劳动回报,因此,他们会转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劳动技能、职业素质。另外,工作效益与工资相挂钩,“救济型勤工岗位”被转变为“发展型勤工岗位”, 激发学生劳动意识,克服自卑心理,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自己的创造中获得满足感,进而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和自立意识。

三、总结

实现“不让一名大学生因贫辍学”这一目标还远远不够,学校要做的更是教给困难生继续求学、生存的能力。立足我校,作为下沙唯一一所师范学校,我们首先对于家教方面是具有极大的优势的。因此学校可以根据专业水平和教学经验对参加家教的家庭经济困难生进行定期参加考核评定,并给与相关证书。此外,学校要搭建更为完善的家教信息平台,为家长提供有能力的家庭经济困难生,打造“金牌家教”的品牌,使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可以发挥师范专业的特长。其次,学校应学习大学生创意集市的管理模式,加大鼓励学生创业的力度,锻炼学生的实践创业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想法,优化创业园设置,给学生以最大的支持。最后,学校特别要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生参加与专业相结合的专业技能提升竞赛活动、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调查、科学实验、学术研究,积极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等,从而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从专业学习的角度获取一定的劳动报酬和科研成果奖励,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以学为本来推动自身各方面素质增长。总而言之,推动勤工助学机制的良性发展,需要变“劳务型”资助变为“科研型”资助,唯此,家庭经济困难生才能真正“脱困”。

参考文献:

[1]李志军.高校勤工俭学问题分析及对策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1.25.

[2]陈月文.当前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坛,2004.2.

[3]孟根荣.勤工俭学闯新路严格管理创效益[J].江苏教育,2005.11.

[4]俞佳超.浅谈高校勤工助学的就业推进功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3.

[5]王成琛.浅谈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J].科技资讯.2008.32.

猜你喜欢

勤工助学制度高校
基于激励管理机制探究高校图书馆志愿者与勤工助学的持续发展
创业视角下大学生勤工助学功能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某些单位的制度
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探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华留学生勤工助学、实习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探析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