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双证书”制度实现途径初探
2013-05-10邓怀勇
邓怀勇,马 琴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双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证明与体现,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因此,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近年来,计算机应用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打破了原有的单一学历文凭证书考试模式,对推动我国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学历文凭证书不同,相关职业证书考试更多地反映了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能力水平。
我院在创建市级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中提出了“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位,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交融,与行业、企业共同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使职业技能鉴定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地衔接。近年来计算机应用专业在不断了解和跟踪技术进步和企业人才需求后,把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主要为广大中小型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确定了用前两年半时间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并取得劳动主管部门或行业认可的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最后一个学期让学生下企业开展顶岗实习锻炼的培养方案,让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同时就可以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做到学校学习期和社会工作期的无缝连接。
要实现计算机应用专业”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从职业工种级别与职业资格的层次上的对应关系分析,教学计划、课程改革、教学内容要与国家职业标准相适应,依照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的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完善双证融通计算机应用专业高职教育教材体系以及建立校内学业考试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接轨的有效机制五个方面着手。
一、职业工种级别与职业资格的层次上的对应关系分析
从宏观上看,“双证课程”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主要系统化方式而组织起来的“专业课程”的统称。从微观上看,“双证课程”是某专业课程中与国家职业标准中规定的相关职业(岗位)特定职业能力直接对应、紧密相关的一系列课程。根据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特点和专业要求,首先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颁布的职业资格证书中选取几种适合本专业的资格证书,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与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结合,使学生在学完该门课程后能通过相关技能鉴定考试拿到相关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只有建立专业技能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下表是我院在基于对职业工种级别与职业资格的层次分析后对应开设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专业名称 学生可获取的符合专业面向的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 发证机构认证种类 等级/模块 对应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NIT) 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级(C语言) C语言 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三级(网络技术) 计算机网络 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 管理系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Visual FoxPro 6.0)Visual FoxPro 6.0数据库 教育部考试中心ACAA认证考试 网页设计师 Dreamweaver网页制作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 网络管理员 计算机网络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 多媒体应用制作技术员 多媒体制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 微型计算机安装与调试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全国信息技术高级人才水平考试(NIEH) 网络安全工程师(初、中、高级) 计算机网络 教育部考试中心国家劳动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联盟
二、教学计划、课程改革、教学内容要与国家职业标准相适应
要达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接轨,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紧密融合及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合,必须使教学计划、课程改革、教学内容要与国家职业标准相适应。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确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应关系后,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者教学计划确定下来,结合专业特点,将职业技能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把高职教育的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实际融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给每一门课程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以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操作所需的技能为依托,通过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相结合而成。
学院在发展规划中提出: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位,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交融,与行业、企业共同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两年来通过毕业实习跟踪调查、开展与行业、企业相关专家研讨等措施,对专业人才社会实际需求进行调研,明确 “以专业能力为基础、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设计,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建立以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提高高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技能人才规模化培养,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三、依照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的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院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保障,要使学生“双证”必然先要求任课教师“双师”。学校要加快培养既能讲授理论知识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的一体化课程教师。并使专业教师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并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这也是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中的关键。
我院计算机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要求具备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评员证书,并到企业一线参加顶岗锻炼,有实际操作的相关技能。学院对“双师型”教师培养主要通过几个方面途径进行,一是通过产学合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法,推进行、校、企产学结合的技术交流,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和理论教学能力。并聘请行业企业领导、专家参与教学与管理,使专业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职业技能岗位的能力需求及职业标准;二是选送教师到对口单位上岗锻炼,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熟悉行业一线岗位技能;三是选派教师到高校或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短期学习,并能获得职业资格(考评员)认证。同时教师要积极承担非学历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行业相关岗位技能培训任务,多参加产学研项目,不断扩大社会服务范围,注重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使教师在注重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同时,真正做到了解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需求。
四、根据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完善双证融通计算机应用专业高职教育教材体系
职业教育要使学生获得某种职业资格并达到企业用人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教材的设计改革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和实效性。要根据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依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开发技术规程,组织开发试点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教材及其辅助教学材料。
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教材的现状和我院的实际,现在我们一方面能把最新的技术信息和科研成果引入教材,避免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脱节;另一方面能够遵照教育教学规律,运用较强的理论研究和科研开发能力,把社会最新发展的技术和人才的规格要求灵活地固化为教学内容,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重点是将职业培训及鉴定教材、企业培训指南和购买的出版社教材融合做成校本教材,力争在五年内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一线教师组成将骨干课程教材都制成满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技能鉴定需要的校本教材。
五、建立校内学业考试与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接轨的有效机制
职业技能鉴定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而学校期末结业考试则使通过试卷的形式对各门学科该学期应掌握的知识的检测,将两者合而为一,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紧密结合,主要参考职业标准制定考核大纲,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标准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制度,从而使考试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相衔接,同时满足高职专业培养与职业标准的职业能力需要的考核方案。
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改变以单纯理论考试测定成绩的方法,对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取理论考试、模拟测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评定等多种手段结合的方式,把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纳入课程评价中。在教学结束后通过认证考试的学生,该门课程的认证考试成绩可以直接计入相应课程的期末成绩,提高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积极性。
通过上述几个主要方面改革,才能真正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并重,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从而逐步建立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考试协调发展,推进“双证制”的实施,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1]周大农,戚亚光.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双证融通[J].2006,6(6):49-50
[2]龚兰芳,李殊骁.构建“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2012,3(3):58-60
[3]王志平.高职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机融合的探索[J].2006,3(1):137-139
[4]韦建忠,雷芳.计算机专业“双证书”制教学模式的构建[J].2011,11(2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