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思考
2013-04-29徐志宏滕明政
徐志宏 滕明政
作者简介:徐志宏(1959-),男,湖北武汉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滕明政(1988-),男,山东青岛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北京100872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高抽象。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要凝聚共识、消除分歧,明确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把社会主义原则和共产党执政原则作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根本原则。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原则;共产党执政原则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3)050075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问题是当前学术讨论的热点话题,曾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首。对该问题的探讨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在凝练的原则上至今仍未达成共识,在具体内容的表述上差异很大。继续深化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首先要统一对其目的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统一对其原则的认识。
一、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例如观念不断更新、理论创新加快、民族精神得到发扬、重视人的价值等,但也出现了拜金主义盛行、不良风气滋长蔓延、理想信念淡化、道德水准下降等问题;从国际看,十九世纪下半叶,西方国家开始对价值问题进行系统理论研究,进入新千年后更是利用自己掌握的网络、电视、电台等向世界宣扬自己的价值观、操控国际话语权的流向,对中国的价值观和国际话语权构成了严峻挑战。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就具有了这样的重要意义:避免因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思潮而产生的模糊认识、思想分化,进而为和谐文化提供共同的精神纽带,为人们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础,提供心灵上的方向引导;有助于弥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些人的价值真空和纠正一些人的错误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当今世界的软实力的影响,防止西方颓废的文化扩张和价值观渗透[1]。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国提供了精神支柱、价值信仰和抵御外来文化入侵的坚强屏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提出后,虽然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思想文化领域的不利局面,但随后又产生了一些新问题。例如,表述方式不符合中国传统的语言习惯,表述太长且不容易传播和记忆,涉及面太广且不容易把握最核心的内容等。这种局面不利于汲取中国传统中的智慧,不利于国家继续开展宣传教育,不利于人民群众记忆践行,也不利于借鉴外来文化精华、开展对外文化交往交流及扩大中华影响力等。于是,如何用更加简洁的语言凝练出社会大众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便提出来了。
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果(一)在要不要凝练的问题上取得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问题不仅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也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学界普遍认为,十八大报告中“二十四个字”的价值理念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终表述,它以“倡导”的方式表明自身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这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讨论、提炼概括留下了空间,如是否需要补充新的价值元素,是否可以在十二个词中找出更核心的价值观要素,是否能够进一步简化,是否可以不用形容词和动词[2]。这反映了学界在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上已取得共识,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凝练。另一方面,社会大众对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热切期盼和积极参与,去年中国社会科学网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语及其论证文章,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各界投稿两千多篇,反映了整个社会对用概述性的语言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认同。
(二)在凝练的总体思路上基本达成共识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问题上,人们经历了从自发减少字数到自觉找寻凝练原则的过程,形成了先确立凝练原则再兼顾重大关系、最后形成文字表述的基本思路。目前单纯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表述的文章相对减少,讨论凝练原则和需要兼顾的重大关系的文章相对增多。
(三)“三个倡导”是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三个倡导”虽然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表述,但其字数已从55个减少到24个,更易识记,更符合中国人对价值观的表述方式,赢得了相当多的人认同。十八大后,“三个倡导”成为人们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式,即“三个层面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的是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的是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的是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或者是这个范式转化版本,有人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维解读:“执政之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谐之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发展之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5]。
三、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
(一)在凝练的原则上至今未达成共识
很多学者提出的原则是一些总原则,因而不免过于笼统、实际操作性不强。有人认为,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坚持普遍性原则、时代性原则、民族性原则、大众性原则等[6]。有的学者提出,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逻辑与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统一,借鉴外国价值观和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基础上的大众化风格[7]。
于是,有人进行了细化处理,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能揭示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要求,应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符合人民群众的语言和思维习惯,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基础上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8]。有人还将原则和要求一并阐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必须基于一些基本的规定或原则,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精髓,必须是国家社会制度价值取向的体现;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真正目标性、理念性的价值观,而不能是工具性、手段性的价值观;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基本性的、持久性的价值观,而不能是次生性的、短暂性的价值观;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更具解释力的价值观,而不能是包含在其他价值观中的价值观;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和具有世界意义的理念,可以吸引全人类的认同和向往[9]。
截至目前,张剑的“六大原则”说法得到了较多的社会认同。张剑指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遵循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基本思想,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突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要反映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要最大限度地表达社会共识,要便于传播和记忆[10]。但这只是社会认同度较高的凝练原则,距为全社会所接受的标准性凝练原则还有一定距离。
(二)具体内容表述风格差异大
很多学者从自己研究的领域、关注的方面提出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字表述,呈现“百花齐放”之态。概括地讲,主要有四种表述方法。
一是“单字表述法”。有人认为:“公、平、正、义、和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升华……公是核心,平、正、义、和是公在不同维度的展开和具体化。”[11]有的将中国核心价值观用传统儒家文化的几个基本范畴——“仁、义、礼、和”四字概括,认为它将会凝聚全民族共识,有助于克服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危机,并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独特贡献,还提出用最简单的语言将上述四个字今译:爱与责任、秩序与和谐,认为这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12](P346)。
二是“二字表述法”。有人认为应将民主、公正、和谐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有人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六个理念:自由、民主、公正、互助、改革、发展[13]。还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发展、改革、民主、公平、人本、和谐、科学等内容[12](P37)。也有人主张用旗帜、道路、理论、制度和精神来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为这反映了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过程和最新成果,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12](P208)。
三是“四字表述法”。有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要表述为以下四组词、十六个字:和平发展,民主公正,和谐自由,平等共富,其中“和平发展”是前提条件,“民主公正”是有力保障,“和谐自由”是具体体现,“平等共富”是追求目标[12](P1)。有人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科学内涵可概括为“以人为本,民主公正”[12](P12)。也有人认为,天下为公、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可以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部内容[12](P71)。
四是“句式表述法”。有人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内涵和前提,更是培养优秀青年的思想导向[12](P226)。有人指出“人民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12](P235)。还有人认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确保人民当家做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发展壮大公有经济,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维护民族团结,努力捍卫世界和平[12](P369)。
总的来讲,这些成果都从一定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虽然仍没有一种提法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但多方面、多角度的概括为最终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场域、丰富的素材,对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建议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明确目的,在明确目的基础上确定凝练的原则,“目的-原则”法应该成为深化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遵循的一条铁律。
(一)统一对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的认识
要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认识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充分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最本质内核。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在于:其一,为人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提供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社会主义社会同以往社会的历史发展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据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自觉建立起来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十分重要。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14]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到了兴国之魂的高度,认为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3]。其二,精神文明为人们进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hominem]。”[15](P9)作为精神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不能直接用来改造现实物质世界,但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通过理论上的构建,可以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行动纲领,运用科学理论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行动上的盲目性、片面性,增加行动的自由度和准确度。其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发展。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6](P663)邓小平在推动改革开放过程中,突出强调了思想文化领域的解放对于科学认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其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诸因素中的重要方面,也是未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7]。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出现了思想道德滑坡、精神信仰真空的现象,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些都需要我们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
因此,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作为手段层面来讲,其目的在于增强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形成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从而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目前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压倒一切的目的。就作为目的层面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维度。
(二)统一对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则的认识
原则根据目的来确定,反过来又服务于目的。反观前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五彩斑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目的不明确,原则更不统一。根据“目的-原则”法,社会主义原则和共产党执政原则应该成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原则。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核心价值当然要首先体现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这是国家性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根本区别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反映社会主义最关键的、最根本的、最核心的东西,集中展现社会主义独特的精神气质。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体现构建整个社会主义大厦的经济基础——公有制。把握了这一点,也必然得出与公有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根本对立的。它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发生利益冲突时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但这种服从不是否定而是强调实现由个人组成的共同体的利益最大化,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集体主义不仅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更是中国力量的重要表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源于中国的集体力量,集体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来自集体主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重统一、尊集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每个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尊重历史就应该自信地扛起集体主义的大旗,用集体主义的智慧去实现中国梦、民族梦、个人梦。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已经成为中国治国理政的法宝。每个国家的社会核心价值观都是统治集团的愿望、意志和利益的集中反映,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要体现共产党执政原则,而共产党执政原则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为人民服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5](P283)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8](P1094)
遵循共产党执政原则,就必然得出人民本位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里的“人民本位”包含执政者“以人为本”,包含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体现在“人民当家做主”上。“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民当家做主”就是要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充分弘扬主体精神,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就是要认识到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要珍惜自己的权力,时时监督自己让渡的权力,保证党和政府遵从人民意志行使权力;就是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标准;就是要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就是要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使之真正成为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原则和共产党执政原则是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方面,吸纳世界文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应为“用”的方面,而便于记忆和传播等应为其重要表现形式。主导方面、“用”的方面以及表现形式非常重要,但相对社会主义原则和共产党执政原则,这些只具有从属意义。
五、余论
社会主义不仅要有核心价值观以表明自己的意识形态属性,以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还要有一般价值观以体现人类社会文明的共性,来与其他社会形态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研究不仅要关注核心价值观,而且要关注一般价值观,即要研究价值观的内在结构问题。核心价值观与一般价值观形成一种“球体”结构:居于球心的是核心价值观,居于外围的是一般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体现一般价值观,一般价值观维护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不能脱离一般价值观,否则就脱离了人类文明的共性。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一般人类社会的价值观,然后才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包含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不是自说自话、自我欣赏、自搞一套的孤家寡人,而是开放包容同时又不失个性。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用民主、平等、博爱等词语,不是因为这些“好词”被西方用过了、我们没法用,也不是因为这些词语是西方独有的、带有西方标签,而是因为这些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包含了这些价值的合理成分,我们没有必要再用这些词语,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这样的理论自信。参考文献:
[1]韩庆祥.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J].党政干部论坛,2007,(10).
[2]吴俊.“三个倡导”体现高度的价值自觉和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130105.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
[4]龚群.三层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在关系[N].光明日报,20130105.
[5]王瑞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维解读[N].光明日报,20130202.
[6]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829.
[7]黄蓉生,孙楚航.牢牢把握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准则[N].光明日报,20100928.
[8]学术月刊编辑部,等.2011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J].学术月刊,2012,(1).
[9]韩震.“民主、公正、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及其原则[J].红旗文稿,2012,(6).
[10]曹建文.凝练核心价值观是时代重大课题——专访教育部社科中心副主任张剑[N].光明日报,20110225.
[11]张建忠.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探[J].探索,2012,(2).
[12]周溯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语征文选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3]许耀桐.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4).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焦风贵,王思宁.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手段功能和目的特性[J].河北学刊,1986,(2).
[1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责任编辑:何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