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诗文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2013-04-29殷敏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残夜诗文梨花

殷敏

经典诗文在语文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在经典诗文中徜徉,让课文与古诗文相互映照,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以文解诗

以文解诗,注重意境。初中生对诗文的写作背景难以体会,但诗文中写到的内容,课文中往往有类似的意境描写。在初知诗意而未入诗境时,引入学生熟知的现代文,能培养学生借读意境和背景的能力。

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写道:“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我们可以联系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感受诗歌中蕴涵的蓬勃生机,体会夏日荷塘的旺盛生命力。将这些情境融合,就是提升。读着文章,心灵得到沟通;品着诗文,能力得到提升。

诗文还可与历史资料互解。有些诗歌可以与历史结合起来学习,文天祥《过零丁洋》云:“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他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入仕,二是勤王。以此两端起笔,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干戈寥落”是就整个国家局势而言。作者用这四个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了解诗作的时代背景,也就理解了他的民族气节和精神品格。

诗可以感动人心。作者用心,读者悟情。经典诗文,吟咏人世诸情。以诗激疑,为疑读诗。悟情悟理,体会诗情画意。从某篇诗歌入手,寻找情端,顺藤攀瓜,一并相学。

二、类比悟诗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什么不用“升”、“深”而用“生”呢?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运用拟人化的“生”,表现诗人的喜爱之情。

由诗找诗,用诗作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人带入风雪弥漫、景物新奇的境地。“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和“洛阳梨花落如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北国冬天的雪花比作南方春天的梨花,使严寒之中透露出盎然春意,别有一番情趣。冬天,百花藏形匿影,百虫声销迹灭,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色:衰败的枯草,凛冽的北风,天空中愁云密布,大地上冰天雪地。面对此景,人的心境应该是惆怅、凄苦的,然而诗人却能别出心裁,笔锋一转,把这令人凄清的雪花化为春日之梨花,给全诗增加一点亮丽的色彩。诗人能从雪花联想到梨花,显然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正如雪莱所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与诗相证,情与情相通,深入浅出。这样的寻证过程,即是锻炼学生的阅读古诗文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因文“炼”诗

语文老师可以不是诗人,但必须有诗意。经典诗文的创作必是充满激情的,其课堂也应激情四射,诗心满满,睿智自生,是生命的课堂,是创新的课堂。

层次分明,段意成诗。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巧用文中字句,意合文章中心,诗意就出来了:四围小山像摇篮,梦里不识冷滋味。雪压矮松愈青黑,树顶白髻看护妇。房顶白雪似水墨,秀气小山愈发美。水不结冰冒热气,天晴藻绿柳照影。冬天济南像童话,济南冬天最温情。

精美境界,意境诗成。优秀的写景散文,有特定的意境,内容丰富,富有神韵。杨朔的《画山绣水》有文有画,清楚明了,可以用诗概括:漓江水静青绿,桂林山奇秀险。而《鼎湖山听泉》中直接有诗点明意境“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让人“深得此中精神”。这精神正来源与作者倾心于“平常心是道”的禅宗思想,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令人身心俱净,透过这精神,使人感受到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达到禅的不可言说的“妙悟”。

这种禅宗思想在散文中的渗透,在古诗文中也得到体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一篇富于禅意的作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处的“空明”,既是写月,也是写作者“念无与为乐者”的精神状态,表达了作为“闲人”的“我”与天地万物忘我交融的禅意。

回顾总结,归类品读。复习可以系统地归类,将内容相同或相反的文章归合、整理成诗联。鲁迅以小说的形式写家乡,在《社戏》中清新活泼,《故乡》中却残破萧索,对照后可以概括出:理想故乡乐悠然,现实故乡思出“路”。

诗意就在课本中,但诗意只为有心人准备。用心求取,经典诗文助语文展现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外国语学校(214500)

猜你喜欢

残夜诗文梨花
沉睡的鸦
沉睡的鸦
梨花美
梨花艳清明
梨花之歌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赵显朴
《梨花里的白》
次北固山下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