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2013-04-29李小英
李小英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说话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0065-02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7—9年级)的“口语交际”的目标要求更为明确,用八个条文进行了规范。由此可见,培养初中生的说话能力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之一,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围绕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仿写句子,夯实学生说话能力的基础
初中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好奇、模仿是其典型的心理特征之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句式仿写的形式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阅读教材中句式的类型非常丰富,有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句式变换中又有被动句和把字句、肯定句和否定句等;修辞方法中有比喻、排比、拟人、对偶等。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句式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可以达到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目的。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一段写得非常精彩的文字:“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段话就很值得模仿。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出这段话的特点,即运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关联词;然后让学生运用这组关联词仿写一个场面。结果学生的仿写异彩纷呈,佳作迭出。这里仅举三例:
学生A:家乡的阳春三月,不必说那温柔的习习山风,也不必说那东一簇西一簇的美丽山花,单是山里不时发出的啾啾鸟鸣,像一支支动听的曲子,就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学生B:今天晚上的作业,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写,单是语文课的一篇作文,就要花费我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今天晚上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睡觉呀!
学生C:我们学校,不必说那青翠的竹林,潺潺的小溪,美丽的鲜花,也不必说那丰富多彩的宣传栏,单是篮球场上那你争我夺的场面,就显出无限的生机和朝气。
这些精彩的仿句都源于学生的生活,发自学生的笔端,出自学生之口。教材中还有许许多多可以模仿的精彩句子和片段,经常训练,举一反三,学生就可以牢牢地掌握各种句式的特点,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从而夯实说话能力的基础。
二、复述课文,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复述课文是训练学生说话的重要方法。它是一种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是一种强化说话训练的方法。以复述课文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一般从复述记述文开始。笔者的做法如下:一是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之后,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要素的顺序,用自己的话从时间的先后和地点的转移两方面,掌握文章叙述时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把课文的内容简单地说出来。这种训练既有助于把握全文,又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既能达到学习巩固课文内容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说话的技能技巧,强化了说话训练。二是分析典型事件的作用。阅读时让学生注意体会文章所选取的典型事例,看看它们是如何深刻反映事物或事件的本质、如何体现强大的说服力的,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三是分析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学生在阅读自然环境描写时,对人物性格、思想和情感以及事件背景有更深入的理解;在阅读社会环境描写时,更好地把握事件及其中人物的时代特征。四是分析叙事中插入抒情或议论的作用。作者往往在叙述和描写的过程中或发表自己的感想,或直接表达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分析这些“点睛之笔”,可使文章中心更鲜明突出。在复述记叙文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练习复述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特点,复述议论文的论点、分论点以及论据。这样的训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智力的发展、说话能力的提高。
三、讨论问题,提高学生说话的思辨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巧设问题,抛砖引玉,设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借助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思考中辨析,变接收性学习为自主性学习,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思维碰撞中培养思辨能力。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沁园春·雪》一文时,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帝王怎样的评价?问题一抛出,学生纷纷发表议论:
学生A:我觉得表达了词人对古代帝王感到惋惜的态度。因为古代帝王都是只会武功,没有文采,像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君王,都不是文武双全的大英雄。
学生B:除了惋惜之情,也有批评。我是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中读到的。“只识”语气较重,说明成吉思汗只会武力解决问题,缺乏政治思想,有批判的意思。
学生C:我觉得在作者眼中,抗日战争的人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文采、谋略都具备的才是真正的英雄。
…………
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人人争相发言。虽然他们的有些想法、说法不一定正确,但是学生通过讨论,不仅点燃了思想的火种,同时提高了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正如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先生所言,“思辨能力,不是靠教导出来的,而是靠自己磨练出来的”。因而,问题的设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口语表达的实践平台,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独立思辨的能力,提高说话能力。
四、表演,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课堂表演使学生由模仿走向了创造,无疑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极大的加强和提高。在编演过程中,大量的语言实践是激发语感、唤起想象与联想的最佳时机,利用好这个时机,久而久之便能够磨砺出奇思异想和惊人的语言创造力来。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文时,笔者在与学生共同完成对文言文的字、词、句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后,布置学生进行表演。学生的情绪被激发起来,有的说要演愚公,有的说要演神仙,有的说要演智叟,还有的说要演愚公的子孙。学生通过讨论确定角色后,便开始表演。首先是愚公带着一群子孙登台自报家门,说明为什么要挖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接着愚公与子孙们做挖山移山的动作;正当愚公与子孙们干得起劲时,智叟摇着扇子登台,接着就是智叟与愚公的精彩对话,智叟败下阵来;最后愚公移山的举动和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派两个神仙下凡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走了。表演结束后,学生热烈鼓掌。此时,让学生对表演进行点评,演评结合使学生在表演中不断感悟课文内容,在表演与点评中不断提高说话的创新能力。
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形式,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口头表达训练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最为便捷和有效的方法。只要从基础抓起,从仿句开始,坚持抓好复述、讨论、表演等环节,学生的说话能力就会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