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广西高中新课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3-04-29黄充良
黄充良
【关键词】高中新课改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0007-02
我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从2012年9月正式启动。一学期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教育主管部门精心设计、周密安排,高中学校积极实施、稳步推进,课改工作总体开局稳定、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的实验成果:全面落实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完善管理,切实加强了对课程改革的领导,为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提供保证机制;建立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加强培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正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注重课堂实效,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悄然变化;初步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正在酝酿构建;校本课程正在催生,各学校的办学特色正逐步呈现;高一年级的教师、学生、家长都在课改的实施中进入新的角色,家长努力配合学校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正逐步形成。
当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随着课改的深入,各种教学困惑也接踵而来,亟需我们破解:
第一,学校发展不均衡
在倡导教育均衡的今天,教育失衡的现象却屡屡见诸媒体。在现实中学校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学校发展不均衡,从学校外部环境来看,主要是指政府资源配置的政策法规、物质投入、硬件发展等方面有差异;从学校内部管理和发展来看,主要是指学校的软件建设,即办学水平、办学理念、生源条件、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质量等多方面的差距。城乡的巨大失衡已经严重影响到教育的公平。
第二,教师专业素质欠缺
教师是新课改的直接推动者和实施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是否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将直接影响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和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不少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学研究的开展、改革意识态度的转变等不适应新课改的状况日渐显现。突出表现为思想观念欠高度、教学能力欠强度、教学研究欠深度、教学态度的转变欠力度。有限的师资水平严重制约新课改的推进,教师专业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
第三,课堂教学效益低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标理念的提出,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但由于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上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导致课堂教学出现失效或效益低下的现象,以致课堂教学对新课标理念的目标定位认识模糊,学科教学内容单薄,新型的师生关系没有充分体现,教学形式花哨,课堂民主停留在表层,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受到压抑等。
第四,教育科研走形式
随着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逐步深入,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方式愈发受到推崇和重视,学校以及教师个人开展教育科研的热情空前高涨,但高涨的背后有“炒作”“泡沫”的隐忧:教师缺乏内驱力、学科科组薄弱、教研机制缺失、校本研发苍白、教研行政化和功利化等,使得不少教育科研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无实际效果。
第五,教育质量不如意
当前教育的质量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和质疑。尽管学校和教师个人都积极参加了课程改革的各种培训,并将学到的课程改革的知识理念和他人的先进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但是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却越来越明显,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升反降,使得学生失落、家长失望、教师困惑。
课改中出现问题是教育发展所必然遭遇的阵痛,我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省市区之后,后发者要赶上先行,就要努力成为课改和创新的先行者、探索者、示范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
第一,缩小区域学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创新思路和强势推动,是均衡发展区域教育的核心动力。要树立教育“一盘棋”思想,在给名校锦上添花的同时,更应该给薄弱学校雪中送炭,重点扶持薄弱学校的发展。加强区域内教师的交流沟通,学校之间干部互派挂职,形成轮岗交流制度。校校联盟,以强促弱,充分发挥示范学校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创新办学理念与教学实践,逐步缩小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教育差距。如果薄弱学校能取得家长和学生认可的教学质量,自然会减少学生择校择师倾向,最终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二,强化教师素养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每一所学校应根据校情、师情、生情,努力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寻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让教师专业水平与新课程改革齐头并进。抓好常规教学培训,常抓常新,每次都对教师提出更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加强校本研修指导,积极参与课程开发,让教师开阔视野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创新培训模式和增强专业人才引领,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专家组成员密切联系实际,采取“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协调发展”的形式跟踪指导,推动各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第三,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课改的落脚点是课堂,课堂是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主阵地,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对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恰当定位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策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教学所要呈现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教师须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和成熟状况,以及学生的态度、兴趣、爱好和学习倾向等个性因素综合考虑。透彻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充分地生成和构建“教学价值”,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行为,使课堂“追求高效,减少低效,杜绝无效”。
第四,立足课堂教学一线,回归教育教研本色
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有效教研的支撑。学校要重视各科教研组备课组的学科建设,构建学校系统高效的校本研修体系,加深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要重新明确教科研究室的职能和定位,纠正教育科研摆花架子的错误做法,深入基层教学一线,对教育方法和途径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学校、教师、教研员在日常工作中,应从问题出发,立足学校和个人教育教学实际,形成“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领导小组——教务科研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学科教研网络,在实践中营造优质的教研文化,形成特色教育品牌,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第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当前有许多人质疑:高中新课改会不会影响高考质量,这一届学生会不会成为课改的实验品?态度决定高度,当务之急就是要深刻反思以往观念上的认识误区,改革考试制度,打破“一卷定终身”的僵化局面;转变传统的人才观,要急刹“以分数论英雄”的现象;实现教育评价转轨,端正评估方向,重点考核学校的办学观、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发展观,及时建立与新课改相配套的评价机制,实现教师成长和学生成才。
当然,新课改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新的困惑和问题仍然会不断出现。但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加大综合改革力度,加强师生合作针对性、增强校际合作有效性、完善科研部门理论性、把握专家合作方向性和提高区域合作科学性,定能使改革协调而有效地推行。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