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应鼓励学生多思考

2013-04-29林依婉

考试·综合 2013年5期
关键词:鼓励语文课堂思考

林依婉

摘要:要让学生越来越聪明,就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给学生创造宽容的空间,在适当的时机鼓励学生适思考,在无疑处生疑解疑,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 鼓励;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128-01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付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科学实验证明,脑细胞开发得越多,人就越聪明。因此,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越来越聪明,就要在课堂这个教学主阵地鼓励学生多思考。

1 语文课堂要多给学生创造宽容的空间

教师要有宽容的态度,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犯错,当学生觉得在你的课堂吐露真实的想法安全时,他才能没有顾虑,大胆思考。为此教师应当在学生犯错误时给他们以鼓励。笔者在教学《桃花源记》时,当学生读到"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及"诣太守,说如此"时,学生脱口而出:渔人太不守信用了!文章主题显然是要求执政者施行仁政,而关于渔人的人品,非作者表达本意。对学生的此类偏离教材的"怪想法",教师不但不能批评,相反应表扬其积极开动脑筋的精神。受此鼓励,学生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在思想火花的一次次碰撞中,学生才能挣脱束缚,突破思维的局限。相反,如果对学生的不成熟的见解给予嘲笑和讽刺,学生的积极性必受挫伤,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心情感到压抑,思考就不能畅快。教师在教学中应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鼓励学生反驳、反问、补充甚至是更正教师的意见,满腔热情地肯定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积极性。

2 语文课堂要给学生提供适时思考的机会

很难想象,一个思考过多的课堂将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教师在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进行提问,那么激励思考就是被滥用,教师应在充分认识思考的意义的情况下,寻找恰到好处的机会。教师应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思考成熟时,自己对问题做出结论。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多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如果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缺少发现问题的机会,那么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无从谈起,"教是为了不教"就成为一句空话。

曹禺的《雷雨》中有著名的一段对白: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在教学这一幕时,笔者让学生提问题,学生提问:1、破折号的作用;2、鲁侍萍原本要说的可能是什么?学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发现,想认儿子但又不能认的鲁侍萍的内心矛盾而复杂,学生在讨论猜测鲁侍萍可能的话语中,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鉴赏、体味,从而理解了在当时的环境和阶级地位,鲁侍萍不能认"强盗"般的儿子--周萍,而站在鲁大海这边的悲愤交加的心情。

3 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建构生疑释疑的平台

学贵有疑。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能长进。很多教师喜欢在课前导入阶段,教给学生过多的现成结论,比如背景介绍、文章评价等容易导致同一思维模式的定论。教师如果囿于这种人尽皆知的结论,久而久之,学生不但变懒而且奴性十足,不利于批判思维等思维品质的发展,教师要给学生建构生疑释疑的平台,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陌生化感悟,让学生对已经熟悉了解的内容产生新的陌生感,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关于《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的出场,很多前人早有"人未到而声先闻"的定论,在教学时,笔者另辟蹊径,引导学生思考:"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一句话为什么只能用于王熙凤的出场,换其他人行不行?比如探春、李纨等人。曹雪芹匠心独运,让王熙凤在"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的气氛中高调出场,把这位侍宠弄权、生性泼辣而放诞无礼的凤辣子推到了读者面前。学生在前人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开掘人物语言、探幽发微,对作者的艺术匠心有了更深的理解。又如《项链》一文中的路瓦栽夫人,提问学生:传统认为她是个爱慕虚荣的女人,那你怎么看待?敢于质疑的教学,可广阔拓展学生思考的空间。

4 语文课堂要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白

语文教师要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白。这里的"空白",既关于教师对教材的處理,也涉及教师对教具的选择。

过去,不少语文教师只管"讲",课堂上学生参与少,学生课堂气氛过于拘谨,教师的"一言堂"往往束缚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也有一些教师在授课中把知识点说的太细、太透,不引导学生思考,而让学生把主要力量用在消极地记忆和背诵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在这样的课堂,学生总是被动地听讲或记笔记,或是连续不断地练习各种孤立的知识点作业,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往往残酷地扼杀了学生思考的天性。很多教师可能没有意识到,对学生思考权利的长期剥夺的结果是,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成为学生的苦差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把握好"讲"与"不讲"的尺度。

除此外,语文课堂要警惕直观教具对学生思维的影响。不可否认,多媒体的运用给语文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带来了一场革命,教师传授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变得简单了,但多样化的思维活动被直观单一的图像所替代,把抽象知识过于形象化,把逻辑的知识过于直观化,教师和学生同时受到多媒体的束缚和限制,学生失掉了学习中最有价值的因素--思考,从而抑制了想象力、逻辑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文课堂应鼓励学生多思考,但思考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练习的过程。当学生身处语文课堂,作为一个主动参与者,而不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当他通过思考发现问题,并且紧张地思考这些问题中的每一个问题时,他的思想从这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反复地进行许多次。当他通过思考找到这些问题答案时,在他身上便产生了独立的思考,他也体验了思考的魅力,从而更愿意参与语文课堂的思考,新课程倡导的"以生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实到课堂。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给教师的建议》,(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3] 《教会学生思维》,郅庭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猜你喜欢

鼓励语文课堂思考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沙画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鼓励”浪费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