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地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2013-04-29邓剑华
邓剑华
让地理知识走入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根据地理高考大纲的要求,教师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再把地理知识和技能運用到生活中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地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一、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中学生往往学习热情较低,缺乏自信,但又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很多学生喜欢看科幻片,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一旦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就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的内容对高一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另辟蹊径,找到这一章节内容与生活的契合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衣、食、住、行都可以从地理知识中找到例证。
如在衣着方面,受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夏天时人们喜欢穿白色的衣服,冬天时人们喜欢穿深色的衣服;阿拉伯地区的居民以白色长袍为主,我国藏族牧民则穿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藏袍等。在饮食方面,有“南稻北麦”和“南米北面”的说法。在居住方面,有“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的说法,而且陕北的窑洞、云南的吊脚竹楼、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围屋”、因纽特人的冰屋等都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三、结合家乡的发展,来了解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必修3)》研究的是区域地理,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能和当地的发展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这一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析鄱阳湖平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我省的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提出:“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我省以此为契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方式,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联系时事热点,来掌握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联系时事热点,有选择地将其纳入地理教学中,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因为时事是新近发生的事件,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及震后仍然频发的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外,沙尘暴、雾霾等现象让学生更加关注气候、关注社会环境;“神舟”飞船升空、“嫦娥”探月等一系列鼓舞人心的事件,既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又能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养成关心国家大事、世界热点的良好习惯。
五、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倡导绿色生活
要想把“绿色生活”的理念付诸实践,学生就应尽量从身边小事做起。如用完水后,关好水龙头;不用或少用一次性塑料袋;垃圾分类摆放;废物利用和回收等。让学生认识到绿色生活虽是点滴小事,却是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
让地理知识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地理是一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学科,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研究与探索。让地理知识走入生活、用于生活,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