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2013-04-29史永明

知识窗·教师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苹果创设笔者

史永明

一、激趣导入

笔者出示了一道例题:“星期天,妈妈带着小明去水果批发市场。走进市场,小明就看到了一袋袋、一箱箱的苹果。一个苹果约重 150( ),那么一箱苹果约重10( )。你们能在数字后面填上单位吗?”

学生回答:“一个苹果约重 150(克),一箱苹果约重10(千克)。”

笔者说:“我们已經认识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但如果这些苹果装在大卡车里,那么一辆大卡车能装多重的苹果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吨这个质量单位吧。”

二、自主探索

1.对“吨”的认识

笔者问:“1吨到底有多重呢?”

学生回答:“1吨是1000个1千克,相当于10袋大米那么重。”

笔者问:“你们想体验一下吗?我准备了一大桶水,哪位大力士来展示一下他的实力吧。”

……

笔者问:“你感觉重不重?”

学生回答:“不重!”

笔者说:“我们先称一称这桶水到底有多重。20千克。50桶这样的水重1吨。想象一下,你们一次能提起1吨的物体吗?可见,50桶这样的水重1吨,说明1吨=( )千克?”

学生回答:“一桶水重20千克,50桶水的重量等于20千克×50=1000千克,也就是1吨。”

笔者在黑板上板书:1吨=(1000)千克

笔者说:“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一下1吨的重量,我们来做个游戏。请问,哪些学生的体重大约重25千克?现在请你们互相背一背,感受这位同学的体重到底有多重,再想想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才能达到1吨?”

学生回答:“要40个同学。”

笔者问:“谁能一次背起40个同学呢?”

学生们露出惊讶的表情,笑了起来。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笔者问:“请同学们想想,5吨=( )千克 ,2000千克=( )吨?”

学生1回答:“1吨就是1000千克,5吨就是5个1000千克,也就是5000千克。”

学生2回答:“1000千克就是1吨,2000千克就是2个1吨,也就是2吨。”

三、教学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恰当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更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在激趣导入中,笔者创设了一个到水果市场买东西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很快便集中了注意力,有效地引发了他们对“吨”的探究欲。

2.结合生活实践,探究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让生活实践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如在教学“吨”时,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吨”这个单位,所以笔者在充分考虑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进行选取,创设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吨”这个新知识。

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会了新知识以后,学生就会产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以获得成就感。因此,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设计出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满足学生的愿望。如笔者曾经就错用单位的现象,要求学生写一篇既有趣又贴近生活的数学日记。这样的练习不仅有趣,而且还巩固了新知识,学生兴趣高涨。拓展应用的练习更能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它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于一体,不但巩固了数学基础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具备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师要让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数学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苹果创设笔者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收获苹果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性能相差达32%